阿鱼读书|罗振宇的过错,在于他真的把事做成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31
导读

无论是老年人买保健品或跳广场舞,还是中年人听跨年演讲或跑马拉松,出发点不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变得更丰富一点,让自己的身体或心智能变得更好一点,又有什么好嘲笑的?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北京生活,按理讲教…

不出意外,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又刷屏了。像过去几年一样,照例是褒贬不一而骂声居多。

在众多骂声中,有一篇“脱颖而出”,标题是《罗振宇的骗局:他永远不会告诉你的秘密》。好嘛,一出手就把人家钉在耻辱柱上,再扣上一顶名为“骗子”的帽子。

读完全文,我得说,作者的结论我基本认同,“主动学习远比被动学习重要 / 系统学习远比碎片学习重要 / 向内学习远比向外学习重要 / 专业学习远比跨界学习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表述可以成立。

但世间哪有绝对,针对上面四句表述,我都可以举出不少反例。比如:

主动学习vs被动学习:生下来就被动浸泡在英语环境下的孩子,语音语感比后天主动学习的成年人更容易纯正。

系统学习vs碎片学习:所有大学课程的设计,都是既系统又碎片。课程本身,追求系统;上课安排,只能碎片。不可能让学生这一个月只学高数,下个月只学毛概,都是穿插教学。

向内学习vs向外学习:如何定义“内”和“外”?如果只能“向内”学习,靠自己格物致知,而不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继续前进,那一个个文明和一代代手艺该如何传承?

专业学习vs跨界学习:这是学界有名的“刺猬vs狐狸”(出自以赛亚-伯林)、也就是“广博vs精深”的争论,两条路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会追求“又博又专”,一条腿走路往往一事无成。

简而言之,世间万物纷繁复杂、相互作用,充满无数不可控的变量。任何看似正确的结论,都需要明确界定出它的适用范围。“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听起来很正确,但如果你正好处在极夜或极昼的南北极,这个论断就不能成立。

<1>

因此,我没办法同意他为罗振宇编排的罪名。一味否定罗振宇及他的“得到”App,说到底正是一种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一元思维。而且仅以结果去倒推过程对错,恰恰也正是作者自己所鄙视(或假装鄙视)的功利主义。

在我看来,罗振宇纵有千错万错, 他最大的过错,在于真的把事做成了。

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做到第五年,一年比一年声势更大,一年比一年赞助商更多。每年年初,这个跨年演讲都会形成刷屏效应,各种金句段子成为全网热点。简而言之一句话,“跨年演讲”这门生意,成了。

以追逐流量为目标的自媒体们,面对如此机会,不蹭一波热点又怎能甘心?

同样是蹭热点、搞新闻,做负面又显然要比做正面更引人关注,“骗局”、“真相”、“秘密”和“走下神坛”之类的字眼,当然比理性分析的文字更能吸引眼球。

再说了,“你给他说好话有什么用,人家挣得盆满钵满,跟你有一毛钱关系?”——远不如自己蹭个热点写一篇10万+,流量补贴、广告汇报和用户打赏才是自己能捞到的真金白银。

同样也有另一些人,是抱着“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的期待等着看热闹的。可是,你怎么不按牌理出牌,怎么一天天地反倒越混越好?是可忍孰不可忍,既然成事的人不是我自己而是你,那骂你没商量。

<2>

罗振宇和他的跨年演讲被“群嘲”得有多厉害,反倒正说明这类内容产品在目前的市场上有多稀缺,以及我们对这类产品实际上有多么需要。

稀缺是个客观事实,对多数人来说,这类内容产品属于新生事物。人在天性的驱使下抗拒改变,对于不了解或者看不懂的新生事物,产生抵触或排斥是本能。因为抗拒和否定,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多安全感。

但稀缺并不表示我们不需要,恰恰相反,随着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精神消费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空白等待被填补。“跨年演讲”和“知识春晚”,不过是应运而生。

李诞嘲笑“中年人听罗胖的跨年演讲,跟老年人买权健的营养保健品,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这句话跟蒋方舟那句“马拉松就是新中产的广场舞”,是 我这几年听到的最貌似聪明、实则很不厚道友好的表述。无论是老年人买保健品或跳广场舞,还是中年人听跨年演讲或跑马拉松,出发点不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变得更丰富一点,让自己的身体或心智能变得更好一点,又有什么好嘲笑的?人们的真正痛处,只在于选择太少,不得不将就凑合。只能买保健品或跳广场舞,只能听跨年演讲或跑马拉松,多数情况下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而是这个市场的供应还远不能满足需求,资源还相对匮乏。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北京生活,按理讲教育和文化资源在国内已数前列,但到了周末如果有空,还是会发愁该带孩子去哪里享受精神生活。去哪里,往往都是人山人海,远不如在家里,自己读书写字、“神游千里之外”来得省心。移动互联网的发达已经极大改善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线看视频、打游戏成了很多人的日常,但真正高价值、值得花钱花时间投入的优质文化内容,并不是那么好找。如今有人愿意出来推动行业,去加大这种内容产品的生产供应,即便他是以挣钱为目的,对你又有什么伤害呢?选择权在于你自己,你干嘛非得嘲笑他?

<3>

又有很多人批评罗振宇“贩卖焦虑”,这种话我反正听不懂。如果说“焦虑”是一种商品,请问你会买吗?罗振宇是如此聪明的一个知识商人(无贬义),他不会去“贩卖焦虑”,他只是充分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感。从生意角度讲,这无可厚非。

焦虑,原本就是这个时代广泛存在的共同感受。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焦虑,每个人都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到忧心。但这种焦虑由来已久,哪个时代的人过得十全十美、称心如意呢?两千多年前,孟子已经写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近一千年前,范仲淹也是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流芳百世。每个时代,都各自有自己的忧患,当下这个时代并没有什么太特殊的。

然而即便是焦虑本身,也并非全无是处。作为一种外部压力,它能推动个体不得不持续成长。如果一个人过得太安逸,反倒很容易过着过着就颓了。很多辞职回家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往往在失去公司约束后把生活过得更加七颠八倒,效率和产出反倒不如早九晚五。

焦虑的本质,在于现有能力无法匹配持续膨胀的欲望。用杨绛的话来说,“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解决焦虑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尽量控制欲望,清心寡欲,无欲则刚;一是尽量提升能力,让能力能勉强跟上欲望膨胀的速度。对多数人来说,控制欲望、过清教徒般的生活显然不切实际,那他当然只能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然后转换成购买力。如果他认为获取新知或更新认知能有助于自己“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那他当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不管这种假定能不能真正成立,至少他是在积极生活,努力实现阶层跃迁,这种努力完全值得被尊重。

被批评者们揪住不放的,是他们一定非要在“听罗胖演讲”、“学得到App”和“发家致富、事业成功”之间画上一个等号。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捷径?如古典老师所说,这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时代,无所不在的移动互联网让社会分工变得更加扁平、竞争更加激烈,仅凭个人天赋和自我努力早已远不能确保获得成功,你还需要让自己与社会大趋势同步、选择最合适的平台、与更多人产生社会连接,以及必不可少的好运气。前述种种,缺一不可。就像长江商学院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打造个体技能,只不过是方法论中最末尾最不重要的一环。你怎么能期望,只靠读了某一本书、听了某一堂课、学了某一个App就全天下通杀?

<4>

成功是如此之难,以至于近年来的“成功学”都已经开始主动转向,从“谈成功”转而“谈成长”或“谈成事”。成功非人力所能为,成长和成事则有志者事竟成。包括罗振宇自己都是很好的例子,时至今日,他依然不敢声称自己已经成功了。“得到”App很早就拥有3000万以上用户,但一度有消息称其日活用户还不到百万。罗振宇发愿要把跨年演讲做二十年,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研发一个又一个产品,也可以看出他目前依然身处“忧患”之中,还远没有“成功”。

但从“成事”的角度看,他显然已经做到了。从一开始的个人脱口秀《罗辑思维》,逐步演化出“得到”App,有了日渐庞大的团队,进而研发出“每天听本书”、“知识发布会”、“跨年演讲”等知识产品,再到今年的“得到阅读器”和“知识春晚”,一张围绕“得到”IP铺展开的商业版图正在逐渐成型。

真正把事做成过的人都明白,想要成事,何其之难。要“耐冷耐苦,耐劳耐闲”,要“事无巨细,皆不敢忽”,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要“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要“小心安命,埋头任事”,还要一遍遍告诫自己“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别的不说,只看罗振宇在台上不靠提词器,就能滔滔不绝连讲四个多小时,全程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一点儿不打磕巴,每个时间点都卡得严丝合缝,没有十几年的训练积累,没有反复多次的精心排练,万万不可能做到。

我自己没看这个跨年演讲,因为我不是他这个演讲的的目标受众,也拿不出四个小时来陪他跨年。我的跨年,是像往常一样给小马讲故事道晚安,然后躺倒就睡。但我的确在事后完整浏览了他的演讲文稿,因为我在想如果换成是我自己,要做这样一场演讲,要安排如此繁杂的内容,要想办法把广告和内容结合得更巧妙一些,我能不能以他为参考案例,从中学到些什么?内容都是免费公开在网上的,这个偷师的过程中,他并没有“骗”走我一分钱。看完这个演讲,我也并不想付费买任何一份报告(因为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反倒可能是失败了)。

说到底,容易受骗的,往往是那些想贪小便宜的人。花钱还是不花钱,花时间还是不花时间,决定权在你自己。

<5>

有个“徐复观求教熊十力”的故事,熊十力让徐复观谈谈读《读通鉴论》的心得,徐复观洋洋洒洒说了许多对此书的批评,熊十力的反应是这样:

“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读书如此,读人也一样。你不看出他的好处去学,反倒一门心思盯在坏处上,骂是骂爽了,骂完了依旧他是他,你是你,各走各路,各回各家。

欢迎随手点个“在看”

方便文章被更多人看到

谢谢!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