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碗饭
有两个年轻人,都过得不如意,于是去拜望一位禅师。
他们问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饱受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释,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
禅师睁开眼,只说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
两人告别禅师后,一个立马辞职回家种地,另一个依然待在公司里。
转眼十年过去了。
回家种地的那个人,以生态农业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以现代技术改良品种,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了产供销研一体化,成了企业家。
留在公司的那个人,忍着气,努力学习,兢兢业业,渐渐受到器重,不断被提拔,公司上市后,成了公司的总经理。
一天,两人再次相遇。交流了自己的近况之后,企业家问总经理:
“师父当时说‘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何必非待在公司,在哪不是过日子,所以辞职。你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总经理笑道:“我听了啊!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就是在哪都是混碗饭吃,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我能怎么办
阿坚和阿强是亲兄弟。
他们的父亲是一个游手好闲、惹事生非之人,最终因为在一次街头斗殴中失手杀人而锒铛入狱。
当时,阿坚十岁,阿强八岁。
父亲入狱,母亲也没什么特长,只能在流水线上挣点辛苦钱,时不时靠姐妹们接济一下,勉强让两个儿子吃饱。
大儿子阿坚很快就辍了学,像父亲一样在外面混生活,后来也因为杀了人锒铛入狱。
小儿子阿强却努力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由于踏实肯干,头脑还灵活,很快成为公司业务骨干。后来娶妻生子,一家三口的生活非常甜蜜幸福。
有记者得知他们的故事,很好奇亲兄弟的人生为何如此不同,阿坚和阿强的回答完全一致。
“有这样的父亲,我能怎么办?”
不过一念间
第一个故事还有后续。
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听了两个人的故事,仍然闭着眼睛说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一样的话语,可能有不一样的理解;一样的境遇,可能有不一样的心态。
很多时候,人们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完全在于眼前(耳边)有什么,而是取决于自己想看到什么、想听到什么。
人不但有选择性表达(隐瞒),更会选择性注意(忽略)、选择性记忆(失忆)。
比如,网络上总会有许多真假难辨的消息。是不是转发,转发什么类型的消息,就往往取决于你我愿意相信哪类消息是真的。“这是真的”,这四个字的意思很多时候其实是“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比如,小孩子会本能地将自己的过错不论大小推诿于同伴或环境,因为害怕被惩罚。大人物则愿意将下属的一些小失误揽到自己身上,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担当和宽厚。
比如,成功时,人们往往嘴上会客气一下“感谢领导、感谢同事”,内心里更愿意相信这是因为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出现失误时,很多人往往会“真诚地”认为自己是被骗了。
比如,人们往往愿意诅咒骗子的狡诈无良,却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贪婪无知。据说,至今还有人以“我是孙中山……”这样的自我介绍开始行骗,得手几千万。
怪谁呢,不过一念间,“或许这是真的呢”,是这样吧?
入戏别太深
说极端一点,除非是被人用枪指着头,否则选择就是自己的事情。
是不是要辞职,该不该多加努力,信不信对方是孙中山……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选择,我负责”,无法接受并践行这一原则的,都是巨婴。
个人以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一直在演戏,戏的主要情节是:都说要做个好人,其实个个想害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害人得手就是好人,没有害成就装可怜、装糊涂、装无辜,就怪父母、怪老师、怪领导、怪同事、怪体制,甚至怪商鞅、怪孔孟、怪中国文化。
小到“我就不应该听谁谁的话”,大到“《商君书》是中国人噩梦的开始”,都是一个路数。
孔子还说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我听了吗?
因为入戏太深,于是自欺欺人。
来源:教育自由谈,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