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_只需要记住姜子牙的这一句话,就能大大提高自己的战术能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24
导读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所以说,正就是奇,奇就是正,奇正一也。 可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之道一也。 “知己知彼,…

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 《六韬·文韬·兵道》

战争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还有一条至关重要,就是战术运用。

《六韬》中,周武王问太公:“兵道如何?”

太公答:“凡用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黄帝说,用一就能达到神妙莫测的境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其实“一”,就代表了所有矛盾体的对立与统一。

旋涡纹彩陶纺轮(屈家岭文化)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

《孙膑兵法》上说:“有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胜。”

换句话说,就是一物降一物。地上跑的能被兽网捕获,水里游的能被渔网捕获,天上飞的能被箭羽射中。

唯无形者,无可奈何。

所以历来兵家贵隐,《淮南子》上说:

“谋见则计穷,形见则受制”,

“故善用兵者,上隐之天,下隐之地,中隐之人”,

“而出入无形,莫知其端绪者也”。

明 林良 《秋鹰图》鸷鸟之击也,必匿其爪;猛兽之抟也,必潜其形。

《淮南子》又道,仁勇信廉虽是人的美好品德,但是在战争中,勇者可诱,仁者可夺,信者易欺,廉者易谋,战争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贤能。

“同莫足以相治,故以异为奇”。

“智与众同,并非国师;技与众同,并非国工”,

“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何所能制”,

两只麻雀相斗,胜负未知,老鹰一旦飞到,则高下立判。

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佚为劳奇,众为寡奇……

一切概念,不过都是矛盾的对立,所以孙子总结:“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

马克思

《李卫公问对》上,关于正奇,唐太宗就有过一段精彩的表述: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所以说,正就是奇,奇就是正,奇正一也。

同样,《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论述攻守之道时也说: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

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

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防空掩蔽部、钢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

“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墨经》上说:“剑犹甲,死生也。”

可见,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守之道一也。

秦 阳陵虎符山东枣庄临城出土(传)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其实就是知彼此之“一”。

兵法不外乎一个“一”字,就像老子所说: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亦如庄子所言:

“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元 刘贯道 《梦蝶图》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