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欠你一堂成年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36
导读

校园霸凌的施害者,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特别是女生之间的霸凌,不是靠拳头与力气,而是些作弄人的小把戏,取外号、恶作剧,看你遭殃,她在那大笑不止,耀武扬威。 长期遭受霸凌者内心集…

《少年的你》将校园霸凌搬到了公众视野,影片以“一个长期遭受同学欺凌的女孩跳楼身亡”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只因女主陈念为死者胡小蝶盖上衣物,她顺理成章地成为新一任受害者 ……

《少年的你》,受害者陈念,谐音成年,加害者魏莱,音同未来,这当是编剧有意为之。受害者成年不易,陈念一心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冲出牢笼,逃离那个痛苦的成长之地。可校园霸凌绊住了她,学习拔尖的她被遭受人身攻击,从此她的生活被卷入巨大的危险漩涡。

没有经历过校园霸凌的人不知道校园暴力的恐怖,没有目睹过校园霸凌的人也不知道施害者的可怕——你无法想象到一个同为少年的他们会坏到何种程度!

校园霸凌的方式充满创意,嘲讽、侮辱、构陷、殴打、孤立,无所不用其极!然则形式终究是次要的,关键是权力,是建立规则,简言之:听我的!

乖乖听话站队的人免于欺负,不听话就让你好看。魏莱本来没有欺负陈念,但她选择站在前任受害者胡小蝶那边,那就是站错队,就要好好教训。

在最无助的时刻,她遇到了他,小北。

当好学生遇到了小混混,当少女的你遇到了少年的你,犹如弱小的羊遇到受伤的狼,两个在阴沟里踟蹰前行的人,仰望星空,互相取暖。

小北是陈念的保护伞,陈念是小北的白月光。

他守护在她身后,她躲避在他身旁;

他问候她累不累,她关心他疼不疼。

他们一边舔舐着伤口,一边挣扎着成长。

校园霸凌的施害者,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特别是女生之间的霸凌,不是靠拳头与力气,而是些作弄人的小把戏,取外号、恶作剧,看你遭殃,她在那大笑不止,耀武扬威。“不就是开个玩笑嘛”,是出发点,也是心里话,可是他们所谓的玩笑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少年的你》中就塑造了这类校园霸凌者,戏精出生,又漂亮又聪明又乖巧,有时候会嘘寒问暖,有时候会甜言蜜语,有时候会握手言和,搞得和你很熟的样子;打伤了你还睁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关切地看着你:“呀,你受伤了呀”,一副清白无辜的样子。

谁会相信这样的人会欺负你?旁人看来,都不知道谁欺负谁呢。这样隐晦的校园霸凌给人更大的伤害,因为没有人相信!所有的苦只能自己咽下!

看看最后魏莱的认错态度,涕泪俱下、跪地求饶,比真还真,反倒是假。而我们平时会怎么道歉呢?一个道歉的人也是有自尊的,尊敬对方也尊重自己,真诚一致而非“婊里婊气”,夸张的又哭又跪又撕衣。

魏莱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阻止陈念报警。看准了对方不会举报,于是自编自导的这场苦情戏。

得知她不会举报,魏莱又开始故技重施——满嘴跑火车,套近乎,看似认可,实则讥讽;看似关心人,实则恶心人。

恶心透了!陈念看出了她的假,也看到了她的恶——和自己的恶!

陈念再受不了她!那些长期潜伏于身的愤怒、委屈和痛苦,猛地一下爆发出来,把魏莱推下台阶——推向死亡!

陈念她不弱的,之前就反抗过,逃脱过。所以她无意识中选择的是把对方干掉,而不是像小蝶一样,被对方干掉。

长期遭受霸凌者内心集聚了太多的愤怒甚至仇恨,积怨到最后哪怕牺牲掉自己的青春、未来与人生都要把这个人搞死!只要这个人活着,他就会继续加害自己。找老师,找家长,找警察都没用!

所以受害者最后也成为了施害者。这是 逆霸凌,为了讨回公道,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于是,“坏人”终究是得到了惩罚,魏莱没有未来!加害者没有未来。

从受害者到加害者一步之遥,从少年到成年则步履维艰。当“少年的你”成了“少年的犯”,逃不掉的是成年的审判。

他说: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为了她,他可以去顶罪,去坐牢,去把一辈子搭上,只因他是少年。

是,他们不懂法,顶包扛罪,漏洞百出,他们只想冲出这片黑暗,只想要一个最好的结局。可是,最后那个冲出牢笼的梦想也破灭了。

她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作为成人的我们,要给少年的他们补上这节课了。

幸好,影片中还有代表成人的警察郑易(正义)。他教会少年:成年,首先是用合理合法的方法达成目的;其次,就是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唯有认罪伏法,才能真正解脱与释怀;唯有承担责任,才能真正成长与立足。

最后,陈念没有通过高考改变卑微的命运,但收获了真正的强大与长大。

影片中几乎没有父亲的角色,这是影片的隐喻。心理专家薛伟说:“父亲代表规则,父亲缺席,代表规则缺席,然后就会有一堆人胡乱指定规则。”社会规则的混乱是各类暴力之源,校园霸凌就是其中一种。

父亲的缺席,家庭的缺失,原本要给少年保护的家,却给了他们最初最深的痛楚。他们被抛到这个不安全的世间,一边孤单受伤,一边野蛮生长。

那么,缺席的父亲,缺失的成长课,首先,我们要“到”,还要“到位”!

当孩子受到欺负向你倾诉,别轻描淡写:“这有什么,不就是小孩子闹着玩!”

当孩子受到欺凌向你求助,别简单粗暴:“人家打你,你不知道打回去啊!”

当孩子受到欺压向你求援,别冷嘲热讽:“怎么就你天天受欺负,人家就没有?”

请真诚拥抱孩子,听听他需要什么,看看他想干什么,给他最坚实的支持与依靠!期待站在“陈念们”背后的,不再是同龄的少年,而是父母!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