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被称为男人必看影片,它到底救赎了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640
导读

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安迪需要外界对他法律上的认同(这一点本来就很矛盾);另一方面,他早已不是清白的安迪了,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可笑的是,没进来的时候我刚正不阿,进来之后却大搞欺骗”。也许获得“救赎”的是瑞德…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影片,但豆瓣评分刷到9.7,甚至被冠以“影史第一”,片名起得很好听,不过与其说是救赎,不如说是反抗。

先简单回顾一下安迪的经历。安迪曾是年轻有为的银行家,被控谋杀妻子和奸夫含冤入狱。(有些人认为这里很悬念,可为什么我一开始就直觉他无罪呢?)他在狱中与一群鸡奸犯进行顽强的斗争,之后展露出非凡的投资理财能力而被典狱长利用成为洗黑钱的工具,并因此获得特殊地位。他一方面设法为狱友谋得一定的福利,一方面二十年如一日为越狱做准备,在通过法律途径证明“清白”的努力失败后,毅然实施越狱计划,重获自由。

安迪同**犯(那个词不想写了)的斗争以及实施越狱计划捍卫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是值得肯定的。他的经历用反抗精神或是追求自由来概括都很合适,偏偏用救赎形容很不恰当。回看安迪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证明清白的情节(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入狱十九年后,安迪从他的学生处得知有可能找到杀害他妻子的真凶,洗清冤屈。他变得激动不安,迫不及待的找到典狱长,结果遭到了残酷对待,之后才越狱。这段情节与安迪的人设严重不符。

固然斯蒂芬•金无意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安迪也的确不是完美的,并且对于一般人来说,含冤衔屈的被关了那么久,突然听说自己可以洗清冤屈,可以说再怎么癫狂、失态也不过分,但是对于安迪这样的描写恰恰是不合适的。

解释一下,首先,从入狱起“他总是闷声不响的,一举一动都好像和这里的人不一样,他闲逛着,就像在公园散步一样,无忧无虑的活着,好像身着隐身衣,庇护他远离这里的纷杂……”,总之,他从未像一个罪犯一样活着。对这样一个不管是外界不公正的审判还是狱内黑暗的现实都没能使之屈服的人,如果是在入狱两三年得到这样一个洗冤的机会,有这样的表现还可以理解,毕竟谁都有脆弱的时候,但是二十年的时间足以让安迪认清现实的荒谬。因此,这段描写对一个目光呆滞、浑浑噩噩的服刑者是很传神的,但不适用于安迪。

其次,在安迪谋求法律解决之时,他的越狱计划已经基本上万事俱备了。矛盾之处在于,一方面安迪需要外界对他法律上的认同(这一点本来就很矛盾);另一方面,他早已不是清白的安迪了,他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可笑的是,没进来的时候我刚正不阿,进来之后却大搞欺骗”。洗钱、逃税、越狱未遂……每一项都足以把他再送回肖申克,难道这就是他渴望了十九年的自由吗?

对安迪来说,从他进入肖申克的第一天起,他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监狱呆上大半生,年年祈求所谓的保释委员会的怜悯,被“制度化”,如果幸运的话在耄耋之年保释,最后难免落得老布那样的境地。要么密谋越狱,为此他就不得不为虎作伥,以谋求在肖申克的特殊地位,为计划的开展争取必要的条件。

在这种境遇下,安迪真的获得救赎了吗?当看到他爬过半英里(500码应该是0.28英里,原文如此)的污水管道,在雨下洗净身上的污秽时,我的心情是悲凉的,因为那本是他应得的,而他却为此奋斗了二十年,被迫从银行家变成经济罪犯再潜逃。他的内心是否如表面上那样波澜不惊呢?他是否时不时的想起那高耸的石墙、腐烂的气氛、可憎的狱卒和惨死的汤米?

我只知道他想去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一个温暖的、没有回忆的地方”度过余生。也许获得“救赎”的是瑞德,他后来戏剧性的保释出来,获得了新生,那是在他入狱四十年以后的事了。比起“自由人”来,安迪和瑞德的遭遇是十分不幸的,然而,比起肖申克的其他人,他们又是非常幸运的,安迪争取来的啤酒、音乐、图书馆,曾让囚徒们短暂地“像人一样活着”,在安迪离开后,新的典狱长和狱卒是否会让肖申克变得比地狱还糟?毕竟从卸任的三任典狱长来看,他们好像都热衷于折磨犯人和捞黑钱(根据原著)。

那时,些微的希望反而使每一秒都越发难捱。Who knows?不过原著并不代表一切,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作品。

希望仍然是一件好东西,也许是最好的东西。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