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古代两军交战,势弱者挂出“免战牌”,真能避免城破之祸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97
导读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病重从秦国不辞而别。于是,宋桓公就将兹…

别再被历史演义骗了,古代两军交战,“免战牌”并不好使!古代两军交战,势弱者挂出“免战牌”,真能避免城破之祸吗?古代打仗讲究多,晋文公要“退避三舍”,“三舍”有多远?

在现代体育的竞技赛场上,有个暂停规则。比如,在篮球比赛中,在第一二节的比赛中,每队可准予二次要登记的暂停,在第三四节中准予三次要登记的暂停,每一决胜期中准予一次要登记的暂停,没有用过的暂停不可带入下半时或决胜期内。

而在古代敌我双方的军事交战中,是否也有暂停规则呢?依据历史演义小说的描述,还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清代小说家钱彩在其《说岳全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城上即将‘免战牌’挂起,随你叫骂,总不出战。”

小说里所说的“免战牌”,指的是实力不济的一方向敌方宣布或要求停战的牌子。免战并不是不战,而是调整布置或等来援兵后再战。这明明是缓兵之计,敌人会上当吗?你别说,依据小说的描写,当一方挂出“免战牌”后,敌人还真就停止攻城了,大不了只是在城下骂骂,以发泄心中不满,却不趁机攻城。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古代人大多是讲信用的,双方交战,也是有一定规则的。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生死攸关之际,还要讲那么规矩,这仗还怎么打?到底该怎么打,老黄也没身临其境,不好给你臆想的答案,就给你举两个实例,大家一块捉摸吧!

第一个战例是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意思是晋楚两国在中原摆开战场,未开战前,晋军却主动退后“三舍”。“三舍”是多远?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晋军为何如此“谦让”呢?原来这一切与晋国时任国君晋文公有关。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重耳上位并不顺利,曾经被逼流亡他国,但是,人们迫于晋国的压力,都不敢收留他。但是,重耳逃难到楚国后,楚成王却用对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这让重耳深受感动。

在为重耳摆的接风宴上,楚成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您将来能回到晋国执政,您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珍禽异兽、珠玉绸绢,君王都富富有余,不知道用什么礼物报答。”楚成王说:“虽然如此,您到底应该用些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假使不得已,万一在平原、湖沼地带与您兵戎相遇,我会为您退避三舍。”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后,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圉得知晋惠公病重从秦国不辞而别。秦国特别生气,听说重耳住在楚国,就要把重耳邀请到秦国。楚成王说:“楚国距离晋国太远了,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才能到达。秦国与晋国交界,秦国国君很贤明,您好好去吧!”成王赠送很多礼物给重耳。楚成王放重耳西去秦国,为他日后重返晋国创造了便利条件。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晋惠公薨逝,太子圉继位,是为晋怀公。次年春,秦国护送重耳返回晋国,晋怀公弃国而走,重耳即位,是为晋文公。后来,晋文公率部灭了曹、卫、宋,楚国派人来为曹、求情,让他们复国。晋文公采用谋臣建议,一面暗许曹、卫复国,劝其与楚绝交,一面扣留楚使臣以激怒楚将子玉。因为曹、卫等国的归属问题,晋楚两国终于交上火了。

没想到的是,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晋国的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阵迎敌。

第二个战例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战。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宋国第二十任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兹甫也是个重守信之人,在还未成为国君之前,就曾有“让国之美”。兹甫虽然是嫡长子,但是,他还有个庶兄止夷,是一代贤者。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本应是继位之人,可是兹甫在父亲宋桓公面前恳求,要把太子之位让贤于庶兄目夷。于是,宋桓公就将兹甫的话转述给目夷,目夷也不肯接受太子之位,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竟然逃到了卫国。如此,兹甫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出去。

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1年)春,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即位,是为宋襄公。宋襄公封庶兄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辅佐自己处理朝政。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为图霸业的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双方的军队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这下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再进攻吧!”结果,楚军布好军阵后,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

宋军吃了败仗,损失惨重,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公子目夷的意见,宋襄公却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襄公所坚持的:不攻击正在渡河的军队,不攻击还没有布置好行列的军队(“不鼓不成列”),不攻击头发斑白的士兵(“不禽二毛”),不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敌军(“不重伤”),不利用地形打击敌军,都是古代诸侯交战所要遵循的战争规则。宋襄公坚持的,是作为一个“贵族”的坚持,只是,这样的坚持在当时已是太过迂腐了。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并非周朝鼎盛时期的“循规蹈矩”,而是已经步入了“春秋无义战”时期。

如果按照晋文公与宋襄公的作派来说,他们的战争思想中,都是有一块无形的“免战牌”的在左右他们的行动的,那就是只有在合乎“诚”与“义”的情况下,才可攻击敌人。但是,这种“迂腐”观念,春秋后期就已荡然无存,后世演义小说中的“免战牌”只是小说家一厢情愿的“怀旧情怀”,在真实的战场上,是没有丝毫作用的。你闭城不战可以,你据险而守可以,但是,想靠一块小小的“免战牌”休战,没门!

因为,战争的双方,靠的是实力,而不是道义。如果要讲道义,这世上就没有战争可言了!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才是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