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小寒”,标志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 年中最寒冷的时段。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讲到:“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是指天气渐寒,尚未“大寒”。从字义上讲,“大寒”应比“小寒”冷,但在气象记录中,我国很多地区“小寒”都比“大寒”要冷,可以说“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这是因为一年中最冷的隆冬“三九天”就处在“小寒”内 ,因此才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正处三九前后,俗话说:“冷在三九”。隆冬一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冻。“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约在一月中下旬。
小
寒
养
生
三 防
防头颈寒
“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小寒时节,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
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建议:高领衣服、围脖、帽子等都可以保护头颈,冬天在室外即使戴一顶很单薄的帽子,也有助于防寒。
防身受凉
后背是人体督脉的循行之处,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而腹部是连接身体上下的枢纽,人体身上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此,如神阙、气海、关元等。
因此,防止腰腹受寒是小寒节气的重中之重。
建议:腰背保暖最好的方式就是晒太阳,背对太阳而晒,可壮养人体之阳气。
腹部保暖除了平时要保证穿着外,也可两手搓热后按摩腹部,来提高自身的驱寒能力。
防脚不暖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是人体“小心脏”。而脚离心脏最远,供血少,寒气很容易从脚底侵入。
建议:除了穿保暖的鞋子外,最好睡觉前用热水泡脚,然后用力揉搓脚心,促进血液循环。
二 补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宜用红参、红枣、白术、北芪、淮山和五味子等。
推荐食疗:黄芪牛肉汤
做法:将黄芪、党参各12克洗净,放在双层纱布袋内封住口做成中药包;牛肉洗净切块煮去血水,与中药包和姜、葱大火煮开,撇去浮沫;加料酒,小火炖两小时;最后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粉即可。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推荐食疗:鸡丝阿胶汤
做法:100克鸡脯肉洗净切丝;80克阿胶切小块,放沸水锅内隔水蒸化;10克生姜去皮切片;将处理后的鸡肉丝、阿胶、姜片及1000克鲜牛奶同放炖盅内,盖上盅盖;隔水炖1小时,取出,加入2克精盐调味即成。
三九铺灸
铺灸又称长蛇灸,是将姜末和相应病证的中药粉铺于特定部位,再把艾绒置于其上点燃,借中药粉的药效及艾绒和姜末的温通作用,通过经络穴位以温通气血、温阳补虚、扶正祛邪的疗法。三九时节阳气深藏于体内,此时行铺灸疗法能更好发挥其补益阳气、温经散寒、逐瘀通络的作用。对于虚寒或瘀血体质的人群,铺灸也可起到调理体质,防病保健的作用。
三九铺灸适应症:
①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支气管炎、鼻炎等。
② 消化系统疾病:胃痛、慢性胃炎、肠胃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③ 儿科系统疾病:小儿腹泻、消化不良、厌食、多汗、体虚易感。
④ 痹症: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⑤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失禁、尿潴留、性欲降低、阳痿早泄、遗精、不孕等
⑥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等。
⑦ 其他适应症:体倦乏力、咳嗽、痰多、嗜睡、怕冷、失眠、多汗、食少、便秘、厌食、多汗、体虚易感、中风恢复期、中风后遗症期等。
今年的“三九铺灸”始于12月22日,持续至2020年1月18日。三九期间皆可行铺灸疗法,三九当日效更佳。
针推科预约咨询电话:
针推科施灸地点:
高新区人民医院二楼针推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