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作业,一爸爸自捆双手,另一爸爸让孩子乞讨,那是他们没找对方法//丽说心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7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18
导读

为了孩子写作业他想了很多办法,只是自己的火气实在控制不了,万般无奈,他找了根绳子捆住了自己的双手。一旦我们真的付诸行动,让孩子去乞讨,那么孩子就会认定我就是这样的人,孩子幡然悔悟的机会不大,让他接受自己一事无…

作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邢台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2005年从事专职心理咨询师,2006年创立爱家心理咨询中心,2010年建立爱家心理咨询培训学校,至今专业咨询超过一万小时,其中青少年心理专业咨询超千例。

1

为作业这当爸的自捆双手就怕出手!

办法:“提醒”

最近在朋友圈被一位爸爸自捆双手的照片暖到。

这位杭州爸爸自述,他儿子四年级了,作业老是不会,有时候他讲三四次孩子还是没听懂,他就火了,会忍不住打孩子。为了孩子写作业他想了很多办法,只是自己的火气实在控制不了,万般无奈,他找了根绳子捆住了自己的双手。这件事情从今年3月份开始,现在已经做了半年多了。

为了孩子,父母真可谓煞费苦心!

脑科学家发现愤怒是分等级的,最初是内心有感觉不舒服,就像我们给孩子讲第一遍题目的时候,我们生气这么简单的题目他怎么就不会,但还不至于动手。可是在讲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我们不耐烦了,孩子再有个小动作,这个时候愤怒升级到第二阶段,我们很容易脱口而出:“你这个笨蛋,讲了这么多遍你还不会!”这样说孩子肯定有反应,这个时候我们的怒气再次升级,可能开始动手了!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残忍的实验,他们把两只小白鼠放进笼子里,然后刺激它们让它们愤怒,这两个小白鼠在愤怒之下,会相互撕咬,直到把另外一只咬死。然后这个实验被放到了猴子的身上,同样的事情发生了,那些猴子们的愤怒行为从最初的咬耳朵,捶胸膛,上升为攻击对方的致命部位,直至对方死亡。

通过多次的实验和对人类脑部的研究,脑心理学家发现当人在愤怒的时候智商等同于4岁幼儿,那时我们是没有控制愤怒的能力的。但是及时的提醒却可以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虽然方法不一定是自捆手臂,但是想办法总比不管要强。

当自己快要愤怒了,旁人或者自己提醒自己,我们愤怒的拳头会放下,我们恶毒的语言会停止。所以做亲子咨询的时候,我会帮助家庭设计只有他们自己懂得的暗号。

有一个家庭的妈妈属于咆哮加武力,妈妈和儿子商定,当妈妈愤怒的时候,孩子就在胸前比心,当妈妈气得要动手的时候孩子就在头顶比心。通过这两个动作,妈妈发怒的次数确实越来越少了。

2

这个爸爸为作业让孩子街头乞讨

办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同样儿子不好好写作业,一位上海老爸实在想不到怎么办,在自己上夜班的时候把孩子带到了火车站。让孩子在冬日凌晨的街头跪地乞讨,自己则上班去了!

凌晨五点,上海铁路公安处上海站执勤民警接到旅客110报警,称车站广场上有一位仅穿着皮夹克的男孩,独自跪在地上乞讨,旁边还有一个空书包。

接到报警,警察迅速赶到现场,把孩子带回警局,一问情况才知道这是老爸故意所为。

之前爸爸老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长大就只能讨饭。所以在孩子又一次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后,爸爸决定来一剂猛药,把他带到了火车站让他感受一下乞讨的感觉。

这个新闻一出,很多网友评论爸爸这样做不顾孩子安危的方法欠妥,还有网友认为教育可以,但是要注意方法。这位爸爸也受到了警察叔叔的批评。

当孩子屡教不改就来一剂猛药——不要你了,乞讨去吧!真的有用吗?

其中有一位网友的评论非常扎心,他小时候也被如此对待过,所以到现在他都记得特别清楚,他提醒父母在做这种事情的时候三思而后行。

很多父母可能想的是通过这样的行为孩子受到教训,就会改变。可实际上孩子不但不会改变,反而很容易破罐子破摔。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破窗理论,指在一片建筑物中,如果一个窗户的玻璃被打碎后而不加修理,很快很多玻璃都会被打碎。

当我们说孩子你不够好,你未来只能做乞丐的时候,他会真的怀疑,也许自己这辈子就没什么出息了。一旦我们真的付诸行动,让孩子去乞讨,那么孩子就会认定我就是这样的人,孩子幡然悔悟的机会不大,让他接受自己一事无成,倒很有可能,所以结果很可能是厌学,而不是按时完成作业。

一个孩子越是学习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父母帮助的时候,但是我们的帮助和教育是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帮助他建立自信,而不是去给孩子带来耻辱感,去践踏他的自尊。孩子可能真的会成为大人眼中的孩子!

3

两个爸爸,两种心态

养育孩子我们需要第三种心态——求助

两个爸爸为了教育孩子方法大相径庭,杭州爸爸向内,通过改变自己来试着改变孩子。上海爸爸则通过向外指望外力来改变孩子,两位爸爸其实代表了现在父母的两种典型的心态。

当孩子有了问题了,一类父母会从自身找原因,试着通过自我改变来引起孩子的改变。这类父母是值得赞扬的,但我想跟这类父母说的话是:“别对自己要求太高, 我们给于孩子的往往是当下我们能给的最好的。有些时候家庭教育没有问题,孩子也会有问题。这不是父母导致的,我们不用苛责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类典型的父母则是对自己失望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期望有什么妙方或者人、机构帮助自己教育孩子。这类父母并不是不想管孩子,而是不想自己管,或者认为自己没有办法,老想着是不是有什么人可以代替自己负责。其实这类父母是 需要承担起父母责任的人,毕竟这个世界上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咨询师,很多时候改变孩子往往来自父母的些微改变。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在当父母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会惊慌失措,这个时候寻求帮助反而是一种最快解决问题的方式。

今年高考前,遇到了两位朋友。刚好他们的孩子都是今年高考,当时老师给了同样的建议——孩子最近发挥不是很好,成绩有些下滑,老爱睡觉,你们是不是带孩子进行一下心理咨询,调整一下。其中一个朋友,马上给我打电话,我建议尊重老师的建议看看比较好。结果是高考压力导致的轻微抑郁,通过认知治疗和鼓励,孩子很快又进入了状态。高考时超常发挥,成了当年的黑马!

另外一个朋友在街上遇到我了,就提起了自己的孩子,说这个孩子最近老睡觉和老师对着干,情绪不稳定,但是一放假就没事了。老师非让孩子去心理咨询室。可是高三的孩子那个不是十一二点睡觉,早上起不来很正常的。

我建议他:“老师让去的,你就让孩子去看看,你自己也重视一下孩子的心理,她突然的改变很可能是有某些问题。”我的话音还没落她就不高兴了。说道:“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没睡够吗?再说了她每次都发挥可好了,都是前五名,我们的半只脚已经进入北大了,这次考试睡了一觉才会落后的!老师让去咨询纯粹是因为她早上懒床不去上早自习,孩子不好管。”

“这种突然的状况应该重视才是,尤其是最后一个月了。”

“就是最后一个月了,谁都压力大,睡不够。没事的!”说完匆匆地抱着饭盒给孩子送饭去了。

高考后,朋友聚会,再次遇到了那位朋友,听说那孩子因为高考的时候没发挥好,比平时掉了20多分,本来可以走北大的,结果去了另外的一个学校。

很多时候, 当孩子出现了问题,而自己不知道怎么办,我们最需要的思维就是去求助。老师、心理咨询师和有孩子的朋友和同事,读读育儿书籍。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并不孤独,可能谁家都有一个花样百出的孩子。听听他们的经验,总比什么都不做或者做出过激的行为好。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会从他们那里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