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皇帝信奉“天人感应”,认为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重大灾难,那是上天在警告他。一般在这个时候,皇帝就会下诏,要求百官对自己的施政方针提出意见,从而实现“政事无阙”。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居然将上书言事者凌迟处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朱棣和李世民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马上皇帝,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成为皇帝的。不过,在虚怀纳谏方面,朱棣比李世民差远了!李世民从来没有杀过那些向自己提意见的人,即使意见有问题,他也没有当场动怒的情况。
朱棣则不同,他的心胸狭隘,肚量很小,将向自己上书的人凌迟处死,开创了明朝的历史!事情还得从永乐十九年说起,也就是1421年。这年的四月初八,北京城突降暴雨,顷刻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随着电光一闪,紫禁城的三大殿被雷击中,瞬间燃起熊熊大火!
当时正在北京朝贡的外国使团目睹了这场火灾,并把他的见闻记录了下来,“火势猛烈,乃至全城都被火光照亮”,“大火无法控制,终夜肆虐,继续烧到白天,尽管极力抢救,在午后祈祷时刻之前不能把火控制住”。显然,这场特大火灾引起了全城军民的恐慌。
要知道朱棣为迁都北京,做出了大量工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当时就引起了许多朝臣的不满。直到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朱棣正式下诏迁都,此时新的宫殿启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毁于雷火。永乐十九年三月,朱棣在奉天殿内举行殿试,大谈尧舜之道,谁曾想到一个月后,三大殿就被烧毁了。
在火灾发生后的第三天,明成祖朱棣就发布诏书,征求百官的意见,要他们直言不讳,指出政事的失误之处,“乃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奉天等三殿灾,朕心惶惧,莫知所措”,“尔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是同。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庶图悛改,以回天意”。
在皇帝的号召下,百官们纷纷踊跃进言,提了不少意见。大学士杨荣、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院侍讲李世勉、邹楫、罗汝敬、御史何忠、罗通、郑维桓等人纷纷上书,有人主张废除金银课税,有人建议抚恤流民,还有人说停办劳民伤财的工程。反正,每个人都在奏折中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然而,有一个人的上书却激怒了明成祖,他就是户部主事萧仪。萧仪在奏折中明确反对迁都北京,从天人感应、灾异说的角度,认为雷火击中三大殿,是对朱棣迁都的警告。萧仪还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岂不以金祚仅百年,元祚不盈百年,非宜都乎?”明成祖看后,勃然大怒,当场下诏将萧仪逮捕入狱,之后凌迟处死。
对此明朝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感叹道:“本朝言事之臣,廷杖遣戍则有之,然未有论决者。高帝时无暇论矣,惟萧仪之谏迁都至于剐”。王世贞是明朝人,精通明朝历史,萧仪响应明成祖的主张,上书言事,却被凌迟处死。
萧仪死后,明成祖朱棣继续扩大打击面,将原来那些上书提意见的一律治罪,“侍读李时勉、侍讲罗汝敬俱下狱,御史郑维桓、何忠、罗通、徐瑢,给事中柯暹俱左官交趾”。朱棣还说上书言事者是“谤讪”,“下诏严禁之,犯者不赦。”
参考资料:1.《明史》;2.《昭代经济言》;3.《弇山堂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