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月3日凌晨巴格达国际机场外的一声爆炸,伊朗传奇人物、“圣城旅”最高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将军当场身亡,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起40年的战斗生涯就此画上句号。但一个人的死亡却点燃了一个时代,美国与伊朗的恩怨由此进入了热战一触即发的新阶段。
对于这场可能的美伊大战,兴奋者有之,恐惧者有之,但对于远在欧亚大陆另一边的中国而言,一种熟悉的论调再次出现在网络论坛中,那就是这场美伊大战将为中国再争取“20年战略机遇期”。
苏莱曼尼遗体回到伊朗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所谓“20年战略机遇期”的说法,其实是寄希望于对手的无奈之举。
1996年,台海问题一度牵动中美;1999年,美国“误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造成我飞行员王伟壮烈牺牲……鉴于当时中国的国力有限,在这一系列事件中中国最后都只能选择忍辱负重。
随着反美情绪在2001年上半年达到顶峰,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在绝望的计算,在如此悬殊的国力差距下(彼时中国GDP为1.34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0.58万亿,几乎是中国的八倍),中国怎样才能从美国的虎视眈眈中保卫自己。
1999年抗议美国的爱国群众
恰恰在这时,本拉登在2001年9月11日用四架民航客机成功的将美国的注意力从亚太转向了鸟不拉屎的阿富汗,并继而让美国深陷中东,直到最近才放话要“重返亚太”。
而等美国回过神之后,中国GDP已经飙升至近1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万亿多点的70%,航母、五代机、高超音速导弹等大国重器也开始批量列装,由此中国部分网络舆论就认为,正是本拉登当年的这一撞才为中国争取到了近20年的机遇期,而中东的战乱似乎也就此成为中国的幸运签。
所以当现在伊朗人为了自己的将军之死摆出一副要与美国磕个你死我活的架势时,中国大部分网络舆论又开始乐观的幻想,中国的下一个“幸运20年”又要开始。
伊朗街头愤怒的反美群众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么?
首先要给这些乐观的网民泼一瓢冷水,美伊这次极大概率是打不起来的,因为伊朗与美国的紧张关系高度类似于90年代末期的中国,巨大的愤怒背后却是冷冰冰的敌我整体实力悬殊对比,不管伊朗的民众再怎么情绪化,只要哈梅内伊等决策者们还理智,那是绝不可能让整个伊朗为一位将军陪葬的。伊朗人眼下的各种愤怒的血誓,大部分是用来安抚其国内民众,以及维护伊朗在国际上的面子的。
即使真的出现最坏情况,美国和伊朗真的大打出手,中国也绝不可能就这么轻轻松松的在河对岸吃瓜看戏,因为20年前的中国由于太穷,不管中东乱成什么样,我们都没有资格被卷入其中;而20年后的中国在中东的石油采购量上已经是全球第一,近几年中国在中东投资了近千亿美元,美伊一旦开打,必然就是波及整个中东的大乱斗,届时中国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损失甚至将超过美国。
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近70%
总而言之,中东的战乱对中国而言只是一个次要外部矛盾,来自美国的压力才是中国的主要外部矛盾,而把缓解乃至解决主要矛盾的希望寄托于一个次要矛盾上,短期上的确会有一定正面意义,但从长远上看,这完全就是本末倒置。
中国网络舆论这种“20年战略机遇期”的思想,反应的其实是美国的强大让中国很多民众在民族情绪爆发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虽然嘴上在大骂美国,但他们却并不相信这种矛盾是靠中国自己能够解决得了的,以至于寄希望于一个外来的“奇迹”能扭转乾坤,本质是一种面对绝望时的逃避心理。
该来的总会到来,中国应该做的,是把精力都聚焦于如何面对这个主要矛盾上,而不是整天琢磨如何用血祭伊朗人再逃避20年。就像这些人称本拉登用2001年9月的那一撞拯救了中国,但却忘了在三个月后的2001年12月,中国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加入了世贸组织,从此才让本国经济进入快车道。
强大依靠的是自我努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的这句歌词,尤其适合送给眼下对山雨欲来的美伊战争充满各种美好幻想的人,一个国家的命运无法依靠对手犯错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