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飞鸟尽、良弓藏。意思是说,弓箭的作用是为了打鸟的,鸟打完了,弓箭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只好委屈它,把它束之高阁,放起来了。
对打天下的创业君王来说,为自己南征北战打天下的大将,很像弓箭。一旦天下平定,江山到手,文臣还好说,帮忙搞搞行政管理工作,如果没有外患,将领实在就没有用了。
那接下来皇帝该怎么办?
根据人品不同,境界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一类皇帝知恩图报,良知尚存,对这些跟着自己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感激不尽,为了怕他们造反,就剥夺他们的兵权,给他们足够的封赏,让他们悠闲自在享乐。
一类皇帝心狠手辣,忘恩负义,诬陷大臣谋反,找个茬干掉他们。
中国历史上,第一类皇帝太少,凤毛麟角,宋太祖赵匡胤算一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确实是大格局,大胸怀,能够做到的不多。
大多数君王都是小人得志的家伙,心狠手辣出乎意料。他们没有自信,觉得镇不住那些大臣,只能从肉体上消灭。或者说这些皇帝太吝啬,舍不得把土地封赏给这些大臣,只能把他们置于死地。
但这些人渣皇帝既要做婊子,还想立牌坊,只能诬陷大臣谋反。反正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反贼"又不能开口为自己辩护。
有人可能不赞同这个观点,会说大臣们有才华,有实力,想做皇帝,不是很正常吗?怎么可以说皇上诬陷呢?
首先,开国功臣的智商很高,才华出众,他们应该明白,造反的最佳时机,是老板还没有平定天下的时候。那时候造反,老板实力没有得到顶峰,绝对威信没有树立起来,也没有执政合法性,他面临的敌人也最多,成功概率最高。
当天下平定,老板已经成为合法皇帝,拥有了最高权威,军事实力和手里的行政资源也到达顶峰,这时候造反就会成为过街老鼠,成功概率几乎为零。这时候就是脑子进水,纯粹是找死。但开国大臣都是人中龙凤,没有一个是弱智,不会主动造反。
所以,开国大臣造反,一个是皇帝陷害,一个是皇帝刀架在脖子上逼反。
被逼反的大臣要有个前提,那就是自己的军事才华和军事实力够强大,造反后有几分胜算。
如果自己军事实力不行,军事才能在皇帝跟前也处于明显下风,那他们有机会,宁愿逃跑也不会造反,刘邦的大臣卢绾,就是这种人。
卢绾是丰邑人,和刘邦是老乡,而且两人的老爸关系也不错。两人一起出生,一起上学,一起过江。一起PC,"狼狈为奸",形影不离。
刘邦造反,卢绾追随,楚汉争霸,卢绾脑袋别在裤腰上,玩命地干。因为卢绾除了是马仔、基友还是老乡,深得刘邦信任,享受到的优待也比萧何、韩信他们多。可以跟刘邦称兄道弟,可以自由出入他的房间。
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卢绾春风得意,还在刘邦登基后的第二年,帮助刘邦干掉了"谋反"的马仔臧荼,这个倒霉的马仔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跟着刘邦打天下。刘邦登基后,开始把原来跟项羽干过的人打成反动分子,可怜臧荼在劫难逃。
有人欢喜有人哭,在臧荼倒霉的时候,卢绾却受到了刘邦的嘉奖。汉高祖五年秋天,他被封为燕王,成为少有的不姓刘而被封王的大臣,可谓是青云直上,把卢绾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做梦都要笑出声音了。
但好景不长,刘邦开杀戒以后,收不住手,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制造"反贼"。卢绾看周围的老战友一个接一个被"谋反",自己心里也开始发怵。公元前197年,高祖十年,陈豨谋反,刘邦非常惶恐,怕自己一个人对付不了,急忙命令自己的老乡卢绾兵分两路去进攻陈豨。
被逼到绝路上的陈豨,无奈向匈奴求救。
卢绾得知陈豨要勾结匈奴,也派自己部下张胜出示匈奴,劝说匈奴不要帮助陈豨。出使匈奴的张胜在匈奴遇到了一个熟人——被刘邦处死的功臣臧荼的儿子。
臧荼的儿子臧衍,对张胜说:刘邦对功臣大开杀戒,没有谁能够幸免。陈豨被刘邦干掉后,下一个恐怕就是你家老板卢绾了。
张胜一听恍然大悟:卧槽,这刘邦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咋早就没有看出了呢?于是张胜索性留在了匈奴。
可是张胜这一来,可把自己的老板卢绾给坑惨了。
因为刘邦本来就是个足智多谋,阴险狡诈,对所有的大臣都不放心,在大臣身边安插有自己的心腹,对卢绾所作所为了如指掌。张胜留在匈奴,在刘邦看来就是自己的老乡生了二心,要为自己以后叛变铺路。
于是刘邦故技重施,就给卢绾下旨招他进京。告诉他说皇上想你了,让你到京城来喝两杯。
卢绾一看圣旨脊背发凉,长叹一声,终于轮到自己了。
但转念一想,自己不能去,我一个人死了无所谓,还有全家老小,不能当我的陪葬啊。于是就回复说,自己得了重感冒,并发气管炎,对京城的空气也过敏,不能前往。要是真想喝酒叙旧,皇上您就自己来吧。
卢绾虽然婉拒了刘邦,但并没有造反,而是把自己的家人都集合在一起,在公元前195年3月来到长安,期望皇上能回心转意。但一个月后,刘邦病死,卢绾希望破灭,为了保全家人,就投靠了匈奴。
公元前194年,卢绾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岁。
卢绾虽然背了一个谋反的罪名,但最终保全了家人性命,比起韩信、英布他们来,要幸运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