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草
艾草,又名萧茅、冰台、艾蒿、香艾、蕲艾、艾萧、艾﹑灸草等,一种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其植株有独特的香气,叶形呈锯齿状,表面深绿色,叶背遍布细密的白色绒毛。艾草的生命力极强,在乡野田间随处可见。
每至鸣蜩时节,艾草云生原野,一簇簇、一团团,自由而任性地生长。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对艾草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怀。《诗经·王风·采葛》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南宋朱熹云:“蒿属,干之可以灸,故采之”。由此可见,采摘艾草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
壹
《说文解字》释“艾”曰:“艾,冰台也。从艸乂聲。”《博物志》曰:“艾名冰台,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这一记载说的是,将坚冰削磨成凸透镜,举向太阳,能使光线折射会聚为太阳的像,把艾绒放在那里就能发光而燃烧。艾称为冰台,其来源于此。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身边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后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他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而身上却多了好几处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贰
在端午节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 民间通常有采挂、佩戴艾草的习俗, 从南到北都是如此, 只是方式上略有不同。人们通常将艾草编成人形或虎形,或者用艾叶剪成相应样子,然后把“艾人”“艾虎”悬挂或钉、插在门上,用以避邪。在湖北武穴,当地人会把艾草交叉悬挂在门上或者窗户上。在江西宜春,一些人家会将艾草插挂在床头或者房门。而在东北各地,人们不仅会在门户上插挂艾草,还会一同挂上五颜六色的纸葫芦。
民间俗语曰“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艾草作为一种植物,前人很早就发现它有祛病之效。《孟子》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南朝《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又据《本草纲目》记载:“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艾草,本为乡间朴实无华的野草,但因其独特的功效,在民间被奉为“神仙草”。中医会用艾叶来做“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艾灸”。
叁
湖北蕲春是艾草的知名产地,当地人称其为“蕲艾”。蕲艾有种特异的香,有些像薄荷味,但又不全是,新叶气味浓郁,陈叶悠长飘香。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蕲艾因产地而闻名,“千门万户悬菖艾,出门十里闻药香”,可见蕲春自古以来就有种植药草的习俗。
在苏州方言里,艾草的叫法五花八门,比如“蓬头、蓬蓬头、野蓬头、蓬蒿、艾叶草、艾蒿”等等。每逢端午节,当地人一般是把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在门上,或者是把艾叶与其它中药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而在扬州一带,人们则是把艾草放置一束至家门口, 再摆放一束至神位前, 用意在驱鬼辟邪,驱百病。
在江西赣州,人们一般也称“艾草”。除了端午节插挂艾草的习俗外,当地人还会用艾叶制作一种美味食物,名为“艾果”(艾叶米果),又叫“清明果、青团”。艾果可以做成饺子形、圆形、三角形、饼状等,里面的馅儿也是甜咸口味各式各样。在广东湛江,当地人称为“艾”,会用艾来煮饭或是炒饭。在福建泉州就叫“艾草”,人们会用艾草泡水喝,或是制作成“稞”.
肆
在四川方言里,艾草有时也被称作“艾蒿、野艾蒿、陈艾、艾叶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一般就直接称作“艾(叶)”。艾草在民间的用处十分广泛,悬挂艾叶和燃烧艾叶可以起到消毒驱蚊等功效。盛夏夜里,乡村的老人们还会用艾草来“熏房子”。他们娴熟地将一束束艾草扎成艾草绳,然后再将其点燃,整个院子随之飘散着浓浓的艾香,不仅让蚊子销声匿迹,更有净化空气之功效。
在笔者家乡湖北广水,当地人一般称艾草为“艾壳子”,大抵是取艾草晒干后干枯之意。 儿时记忆里,母亲会将野外采摘回来的嫩绿的艾叶晒干,或为我们缝制艾叶枕头,或是煎一大盆艾草水给我们洗澡和泡脚。艾草,于我而言,是田野的味道,是儿时的味道,也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
伍
由于艾的功用较大,古人对其赋予了诸多称誉。笔者在查询《国语辞典》时,发现“艾”一词的内涵十分丰富。比如尊称年长者为“艾”“艾老”,形容年轻美貌女性为“少艾”“娇艾”,形容舍生捐躯为“艾命”。《诗经》称“保养”为“保艾”,《离骚》称“小人”为“萧艾”,《史记》把太平无事写作“艾安”。
- 《史记·卷四·周本纪》:「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
- 《孟子·万章上》:「知好色,则慕少艾。」
-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六出》:「积得些金帛,娶了些娇艾。」
-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保艾尔后。」
- 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夫官位、财币、金赏者,君之所轻也;操锋履刃、艾命投死者,士之所重也。」
(附:各方言点艾草的各种说法)
在调查「艾草」在各地方言中的说法时,笔者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艾草和艾蒿是否为同一物,大家对此众说纷纭。俗语曰:“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区的不同,艾草的品种、形态、名称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此暂不作定论。
关于艾草,你的家乡有哪些说法和习俗文化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一起分享!
[1]《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研室(编),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3
[2]张媛,赵鸿君.本草名词艾叶演变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3):51-53.
[3]金晓蝉,田岳凤.艾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9):45-46.
[4]艾(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百度百科
封面图来源:@佼佼的水彩,其余图片来自网络。
主审:阮桂君 本期执行主编:董慧
作者:董慧 编辑:刘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