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众多关隘中,嘉峪关是最靠西的,它像一个坚毅的汉子,守护着日出东方的国土。每个人看到嘉峪关的第一眼,都是苍茫辽阔、雄伟壮观,嘉峪关值得这般称赞,可我的第一眼,却是孤独,一种苍茫的孤独。
明朝初期,开国大将冯胜班路过嘉峪关,感叹狭谷穿山,危坡逼道,便决定在此修建关隘。只有亲眼目睹,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选择于此。
嘉峪关南边是绵延不绝的祁连山,北边是黑山,连接的长城直接延伸到了悬崖上,形成了壮观的“悬壁长城”。嘉峪关南边是长城的起点“长城第一墩”,旁边则是浩浩荡荡的讨赖河。讨赖河是嘉峪关的母亲河,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母亲。
常年的雪水冲刷,让河流犹如峡谷一般,险不可渡,这正是天然的防御线。正因如此,嘉峪关才成为了一道险关,古时,这里是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嘉峪关的存在让西域势力只能改从荒漠戈壁行军。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被贬新疆的林则徐路过嘉峪关时,发出了这样一句感慨。除了天险,嘉峪关本身也是易守难攻,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之势,壁垒森严,城墙上各种巧妙布局,组成了严密军事防御体系。
按理说,如此雄浑的城关,理应感到让人敬畏,可我却无处不在的感受到了孤独。没法不感到孤独,嘉峪关离城市5公里远,四周毫无人烟,除了一望无际的荒漠还是荒漠。
我去的时候是9月份,四周却鲜有树木,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灰,北边是起伏不断的黑山,为什么叫黑山?因为它连岩石都是黑色的。就在如此荒凉环境下,嘉峪关默默坚持了600多年,我想它的内心必定是孤独的。
早期时,这里还有兵马厮杀,嘉峪关虽日夜奋战,可内心是骄傲的。再往后成为了过关必经之地,商人与西域做生意要绕道于此,签发通关证件“关照”后才能通关。
清朝时期,西域被纳入了清王朝版图之中,嘉峪关慢慢丧失了防御功能,东方国土已不再需要它,它开始孤独守护着这片大漠,独自沐浴血色的夕阳。 我看着嘉峪关,深觉它是一位退休将军,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士,哪怕战场已经不再,却依旧坚守自己的疆场,孤独到让人心疼。
如果你到嘉峪关来玩,一定要等到黄昏,看夕阳洒在城墙上,“光化门”与“柔远门”融化在金色夕阳里,有种难以言说的苍茫。
我恍然间觉得,做人应像嘉峪关,忍得住战火厮杀,也要熬得住孤独骄傲,最后仍是屹立不倒,或许这才是嘉峪关的如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