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粗心大意是不认真?也许你误解了,孩子的“潜念”在影响着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16
导读

我们最初接触到某类事物时候所形成的认知将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由于我们这些认知一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所以这些认知会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潜念”是我们意识存在的,不自觉就会占有“意识通达”的路径,…

四年级的丁丁数学一直学得不错,很多同学答不上来的数学题他总是能解答出来,平时的作业和小测试,丁丁都完成得很好。

可是丁丁数学考试却经常不理想,家长和老师沟通,觉得丁丁过于粗心,因为丁丁犯错的题目往往是平常做过几次的题目,要求丁丁每次考试后都多检查几遍,虽然有所改进,可是类似的错误丁丁偶尔还是会犯。

其实丁丁的这些错误,并不完全是因为丁丁马虎粗心,而是丁丁对于数学的”潜念“在影响着他。

人类在大脑中创造出了被大家共同感知的世界,让我们可以无意识地做出非常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不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自动完成,这便是我们的“潜念”。

——埃伦 兰格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丁丁因为数学很优异,平时做过的题印象都很深刻,因此他遇到考卷上的试题时候,很容易不自觉地进行归类处理,这种归类处理如果错误,他便会解题错误,这便是他受到的关于数学知识“潜念”的无意识影响。

一、为什么我们会有“潜念”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类在探索世界初期所形成的那些规则和规律会导致一些错误的看法,这些规则以及据此形成的类别一旦建立,我们就倾向于“潜念”去遵循这些条条框框,那我们“潜念”的根源是什么呢?

(1) 因重复构建而形成的陷阱

熟悉的结构和程序会让我们头脑懈怠,因为我们觉得不需要给予过多的信息关注。在我们越熟悉的领域,我们越容易被“潜念”所影响,因为新的东西此时很难在大脑里产生,也很难发现错误和问题在哪里。

我们在敲打键盘时,您脑子里会思考手指每次敲击的键盘内容,还是手指会不自觉地在相应键盘字母上敲动呢?如果您开始关注手指敲击那个键的内容时候,是否会减慢你的敲击速度,甚至不知道要如何敲击呢?我们对于键盘的熟悉和认知便是重复所构建地“潜念”。

(2)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我们最初接触到某类事物时候所形成的认知将对我们有深远的影响,由于我们这些认知一般没有进行深入思考,所以这些认知会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当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的时候,这些事务可能与我们不相关,所以我们没有动力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而相关的印象却会在头脑中扎根形成不成熟的认知。

例如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首先给被试者看这样一道计算,要求用容积21毫升的A罐、容积127毫升的B罐和容积3 毫升的C罐,倒出100毫升的水。并且给出题目的解答方法便是:B-A-2C=127-21-3-3=100。

当被试者接受这个解答方法以后,研究人员又问如何用容积23毫升的A罐、49毫升的B罐和容积3毫升的C罐,倒出20毫升的水。

此时有超过60%的人会使用B-A-2C=49-23-3-3=20 。而只有少数人能够注意到用A-C=23-3=20的方法也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3) 背景所产生的力量

我们对于特定背景的反应模式多数是在儿时所习得的,人们的行为由背景所控制,而心理定势又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背景的信息进行解释。在谈论背景的时候,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背景一直就在那里,我们在解读某些信息的时候很容易断章取义,将背景作为客观存在的不变事实。

心理学家戴维 霍姆斯和肯特 休斯敦用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背景对于感知的重要影响,他们在征得实验对象的同意之后对其进行轻微电击,其中一半人,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所体验的是一种新的生理感觉,而另一半人,则告诉他是电击,两组人员对比,被告知电击的这一组明显心跳加速,而且十分焦虑。

二、“潜念”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艾克纳恩 戈德堡在《智慧大脑:高水平思考的大脑认知训练》一书中指出:人类的进化造成了大脑的多层构造,包括较老的皮质下结构和相对年轻的皮质,后者拥有一个叫作“新皮质”的特别年轻的组成部分。认知越来越依赖新皮质,并渐渐独立于皮质下结构以及其他较老皮质掌控的机制。

(1)“大脑占有”的存在

威廉 詹姆斯在他的里程碑著作《心理学原理》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定义,注意是指大脑以清晰生动的形式占有脑中可能存在的多个物体或者多个思路中的一个。

这种“大脑占有”便是“意识通达”,是将信息带到思维的第一线,这样在大脑中才能形成我们可以“牢记”的事物。

“潜念”是我们意识存在的,不自觉就会占有“意识通达”的路径,因为“潜念”形成多数会存在“重复构建”,这种“重复构建”的“潜念”不自觉就占据了思维的第一线。

(2)注意瞬脱对意识知觉的影响

看一串混有几个字母的数字时,我们能轻松辨别第一个字母,即图片上的M,而不能辨别第二个,即图片上的T,当我们将第一个字母存入记忆中时,意识短暂地“眨眼”了,于是我们就无法觉察下一瞬间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的存在。

当孩子做题的时候,因为他对于重复题目大部分信息重复度已经确认,更新的信息有时候就会从孩子的意识中被忽略,使得孩子因马虎而做错题,这也就是当再次检查或者后期回顾时,孩子有时候会恍然大悟,为何之前自己完全没有关注到变更的条件。

三、如何改变“潜念”,形成“专念”

当我们能够培养孩子的“专念”,孩子便不容易被那些小的迷惑所误导,不会因为脑子里面的“潜念”而影响自己。

专念是指专注力的平衡点,做到既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能够根据背景情况适时调整注意力。

埃伦 兰格在《专念》一书中指出,语言和理性思维都会将我们的体验锁定,在用理性思考和行事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过去设定的类别。

(1)培养创新思维,打破成见

专念的许多构成元素恰恰也是构成创造力的要素。如果能够打破成见的束缚,能够接纳新的信息和不寻常的事务,并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那么便容易形成专念。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平凡的事情帮助孩子锻炼这样一种能力呢?给家长介绍两个实用的小游戏。

游戏一:猜猜是什么

适合年龄:2-4岁

游戏规则:准备一些几种物品融合一起的创意图片,仅给孩子提供图片的一部分,让孩子来想象这张图片画的是什么,游戏引导孩子不固定化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会让他们更加关注一些小细节。

例如:一张小丑的图片,只给孩子看到嘴巴和舌头的部分,看上去像山洞和马路,可是全部打开却是一个张着嘴巴的小丑。

游戏二:看看还能怎么变

适合年龄:4-6岁

游戏规则:提供孩子一些简单的图画或者3D彩泥作品,请孩子在原有物品上做出改变,将物品变成另外一个新的物品。

例如:简单提供一个半圆形形状,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可以将其加工成乌龟、小鱼等作品。

以上两个游戏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打破成见思维,更多关注事物的可能性和多边形,在面度类似问题时候,他们更容易关注其中的细节区别,加以区分,而不容易马虎粗心。

(2)经常改变解题方法,提供一个问题的三种解决方式

埃伦 兰格和艾莉森 派伯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些不同种类的物品,其中一组介绍时,使用平常的无条件阐述方式;而另一组介绍时,使用有条件的产生方式。

比如狗骨头外形的一块橡皮,第一组介绍的是:这是一块狗骨头玩具;第二组介绍的是:这可以是一块狗骨头玩具。然后故意给两组提供表格并引导故意填错一些内容,大家需要用橡皮去修改错误。

可是第一组的人却没有人想到用这块狗骨头橡皮玩具,而第二组有人想到了。这个实验表明,第一组给出的陈述方式限制了人们的思维。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一题多解,一个问题多种解决路径,而不是让孩子固定对某一种解题方法和答题思维形成思维定式,已经做过的题目,可以让孩子用其他解法再来思考。

这样的思考方式,能够自然帮助孩子在面对问题时无法产生定势思维,也就不容易陷入可以制造从出题陷阱,一种类型题目能够使用几种解法,往往在更多细节条件上有区别,经常进行这种锻炼的孩子,会更加关注这些区别,自然也就克服了马虎的问题。

游戏三:我不知道这是什么,但它可以是...

适合年龄:4-12岁

游戏规则:选取任意物品,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不熟悉的,让孩子对该物品进行下面句型的陈述,我不知道(知道)这是什么,但它可以是XXX。

例如:最常见的易拉罐瓶,让孩子进行这种句式思考。孩子们可能会说:“我知道这是易拉罐瓶,但它也可以是笔筒。”

培养孩子在特定背景下发现的概念或关系延伸到新的背景下,这是一种专念的思维活动。无论在哪个领域,这种超越背景的能力都是专念的精华,是创造力的核心。专念能够让我们孩子改变粗心马虎的状态,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