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安大简《诗经》读书班”微信群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建立的学术微信群,发起人为孟蓬生、王化平,旨在研讨安大简《诗经》的相关问题,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群为纯粹的学术研讨群,崇尚实学,绝去浮言,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微信群建立以来,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响应和支持,在群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读书班讨论纪要,以飨读者,敬请大家关注。
10月28日的討論圍繞《伐檀》篇展開。音韻學方面從“可”與“兮”、“猗”這組異文討論到歌支二部的關係。文字學方面主要討論安大簡中對應毛詩“特”和“獵”的字。
一、音韻學
毛詩《伐檀》篇的語氣詞“兮”、“猗”在安大簡中均寫作“可”。
楊建忠認爲“兮”與“可”是歌支相通現象在楚方言的呈現,羅常培、周祖謨已有提及,董同龢認爲是例外現象。歌、支已在晚周相通,而在西漢支部字幾乎全都能與歌部字通押,是爲證據。不過,歌部字能和魚部字通押,支部字卻不能,所以應當將歌、支二部分離。又引林憶仙觀點即支部有入聲錫部可以合韻,歌部卻沒有可以合韻的入聲韻部,故歌部介於支部與魚部之間。趙彤也贊同歌、支二部應該分離。虞萬里則認爲歌、支二部不分,《楚辭》歌、支合韻23次,歌、魚合韻10次,周秦音的歌部一部分字與支部一部分字在《楚辭》音系應當相近或相同,即中古音麻韻的那些字。劉釗指出“兮”和“猗”的聲符都是“丂”,語音上應該有聯繫,“乎”也是,都如同今天的“啊”,沒有固定寫法(記錄者按:“兮”有歸在支部和歌部的不同說法,楊建忠歸在支部,劉釗歸在歌部。前段時間討論的“樂只君子”異文也涉及支歌二部的聯繫)。
呂珍玉指出“猗”作語助詞較“兮”爲少見,但《呂氏春秋》“候人兮猗”是兩字連用的現象,《齊風·猗嗟》“猗嗟昌兮”之“猗”的用法也值得探討,“猗”或說與“昌”同義,或說“猗嗟”複合爲嘆詞,可能和“于嗟”有關。楊軍認爲“兮猗”是語氣詞疊用,這一現象在當代方言還有,如貴陽話的“好嘔”、“好嘔嘍”、“好嘔嘍嘛”,但當說“交都交過嘔”、“交都交過嘔嘍”、“交都交嘔嘍”、“交都交過嘔嘍嘞嘍嘛”這幾種時,意思就有差別,不知其他方言中的情況。程羽黑說“兮猗”就是“啊呀”,楊軍補充“夥頤”,程羽黑說“夥頤”和吳語的“哦喲”相似。王寧(記錄者按:棗莊廣播電視台)注意到安大簡均作“可(兮)”很統一,毛詩作“猗”則很耐人尋味。然而毛傳都未解釋“猗”的用法,段注認爲:“有叚爲‘兮’字者。《魏風》‘清且漣猗’、‘清且直猗’、‘清且淪猗’是也。”王寧認爲“猗”存在用作語氣詞或用作水波猗猗(後作漣漪、淪漪)兩種可能性。
二、文字學
1.雙聲符字“”
安大簡的“ ”對應毛詩的“特”,字形作
。楊軍認爲是“㥁”追加聲符“㝵”,是“㥁(德)”的後起專字。
2.安大簡中的“
”字
安大簡這一字形,整理者隸定作
,在毛詩中對應的字是“獵”。王寧認爲除去“辶”的部分是聲符是“
”,上方是“虍”的訛變,下方是“甲”的訛變,釋“邋”,借作“獵”。不過,他認爲“虍”表示威武義,“
”是鎧甲的專字,這並沒有得到眾人的贊同。
俞紹宏認爲就是《孔子見季桓子》簡22中的 ( )字所从“虍”,引馮勝君的觀點,指出《季康子問於孔子》簡21中的“ ”讀作狎。薛培武認爲璽印文字有如此的“虍”(孟蓬生《清華簡(叄)“屋”字補釋——兼說戰國文字中的“屋”字異構》,《簡帛》第9輯,137-146),夏屋都司馬璽“屋”的字形
,所从“虍”便與安大簡相近。但孟蓬生認爲燕璽 “夏屋”之 “屋”上部實爲“鹿”,即使確實从“虍”,也只能是一種草率寫法,或者由於璽印文字寫刻無法“隨體詰詘”而造成,無法據以與簡本該字上部認同。況且,安大簡的“
”仍有不同,左邊缺筆,不像“虍”。
董珊認爲安大簡整理者隸定的“㚔”部件是聲符,㚔、獵通假。至於“㚔”上加口的“ ”,讀作“梏”,則是幽覺部與談盍部的通轉。薛培武認爲“甲”和“獵”的語音關係不如“㚔”和“獵”的相近,同篇另一處“獵”作
,隸定作“
”,則支持“㚔”是聲符的說法,至於“ ”可能徑直从“巤”,但“巤”的下部聲化作“㚔”。
趙彤引包山簡269的字形(
,隸定作
),認爲“ ”就是甲冑的甲。孟蓬生指出,如果隸定爲“ ”,則安大簡的“ ”可以聯繫到《說文》“撻”的古文“
”,字形作 。董珊指出“羍”與“㚔”來源不同,是形訛造成的混同。孟蓬生認爲“大”、“世”都可以和閉口韻相通,不影響諧聲。牆盤“達”上从“十”或“仐”(記錄者按:字形作
), “仐”是楚文字“箴尹”之“箴”所从的聲符,像針狀物之形(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77-89),而“十”本身就像“箴(鍼、針)”形。“十”和“達”不僅是雙聲關係,韻母上也有聯繫。蕭旭認爲“達之不及”句有脫文,故“達”釋針刺義不可。《左傳·成公十年》“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類聚》卷75引作“攻之不可達,針之不及”,《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標注引作“攻之不可達,刺之不可及”。蕭旭因此否定《御覽》卷721、738的引文和林堯叟《左傳》注訓“達”為“針”的意見。孟蓬生則認爲存在後人不懂“達”的針刺義而妄增字篡改原文的可能。
孟蓬生將衆人見解做了折衷:整個字大概是“ ”增加聲符“冊(巤)”,變形聲化。“甲”、“㚔”、“巤”同在盍部,中古聲母不同不影響上古相通。不應將中古音直接推到上古音去。且“大”聲字和來母字存在聯繫。《禮記·緇衣》“一人有慶,萬民賴之”之“賴”,郭店簡《緇衣》作“贎”,上博簡《緇衣》作“
”。《漢書·鮑宣傳》“男女遮迣”,顏注引晉灼“迣,古列字也”。大聲世聲相通,“世子”即“大子”。“
”之於“賴”,猶“迣”之於“列”也。因此不能排除《說文》“
”和安大簡“獵”可以認同。
三、文獻學
呂珍玉提出,安大簡多加“今將”,“爾”於詩意不爲必要,前者將原先均齊變爲不均齊,後者反之。 她認爲這可以解釋爲詩歌傳唱自由現象。
除以上討論外,大家還討論了安大簡中的“
(澗)”、“
(穡)”兩字,不過並沒有深入,大體不超出整理者的意見。
29日的討論主要涉及文字學、訓詁學和文獻學方面的問題。文字學方面,主要討論了“勞”字的字形結構。訓詁學方面,主要討論了“(碩)鼠”、“爰得我直”之“直”字、“爰得我所”之“所”字的訓釋問題。文獻學方面,主要討論了安大簡“隹亓羕唬”和《毛詩》“誰之永號”的對應問題。
一、文字學
安大簡《詩經》簡82有“
”字。楊軍提出,整理者注云“ ”“勞”二字古通、“”為“褮”字初文,不知理由何在?蔡英傑認為,“ ”與“苗”“蒿”等押韻,當讀為“勞”,从衣,勞省聲,《說文》分析為从衣,熒省聲,“值得重新審視”。楊軍認為《說文》“从衣,勞省聲”的是另一個字,與“勞”無關。王弘治指出《說文》謂“勞”从熒省,不是“熒省聲”。王寧指出,楚簡文字裡用為“勞”的字貌似和“縈”、“勞”這類字不太好分辨,最多當同形處理。楊軍認為,甲骨文的“勞”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