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一生两次逆袭,4个女儿全部成才,她凭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341
导读

11岁时,母亲要给董竹君裹小脚,董竹君说:“我不裹脚。” 1916年,夏之时奉命要先回国,临走前竟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对她说,“你把手枪放在枕边,用来防贼自卫,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也用它‘解决’…

参考书:《我的一个世纪》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罗小朵朵 / 文

她的人生,比小说精彩。

15岁身陷青楼时,爱慕她的人愿为她赎身,她拒绝:“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不能用钱买。”

29岁执意离婚,要带女儿净身出户,她坚持:“情义不投,再在一起又有什么意思。”

35岁白手起家,在上海创建自己的商业帝国,她自信:“事在人为,我不信会有那么困难。”

她一生两次逆袭:从青楼女子到都督夫人,从一无所有到商业大亨。

有人说,她就像个穿越回去的女人,运气绝佳。真的读了她的故事才知道,这成功绝不仅仅是靠运气。

她就是上海滩最传奇的女商人——董竹君。

我不裹脚

1900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西逃。

这乱世中,董竹君出生。一家人住在上海贫民区,父亲是黄包车夫,母亲给人做佣人。

董竹君生得眉目清秀,邻居喊她“小西施”。

家里虽穷,父母却希望董竹君读书识字,以后可以嫁个好丈夫,让一家人有出头之日。

6岁时,董竹君到私塾读书。她聪明,书背得最好,从来没有被先生打过手心。

11岁时,母亲要给董竹君裹小脚,董竹君说:“我不裹脚。”

白天母亲给她裹上,晚上她就拿剪刀把裹脚的白布剪得粉碎。母亲再裹,她就再剪。

母亲气极:“看你那样子,下面一双大脚板,将来长大没有人要你的。”

父亲说:“没有人要,我养她一辈子。”

就这样,她逃过了裹脚。

约法三章

13岁时,父亲患病,无钱医治,董竹君被卖到长三堂子去做“清倌人”(卖艺不卖身的姑娘)。

那时,因妓院隐蔽,常有革命党人聚在这里商谈国事。

董竹君就这样认识了夏之时,川军总司令、副都督。一个气质不俗,一个少年英雄,两人渐生爱慕。

夏之时对董竹君说:“我愿出一万块钱,为你赎身。”

董竹君却拒绝:“我又不是一件东西,不能用钱买。以后我和你做了夫妻,你一不高兴的时候,会说‘你有什么稀奇呀,你是我拿钱买来的’,那是我受不了的!”

她说:“你答应我三件事,我自己想办法逃离这恶魔的火坑,你不答应,你给他们钱,我也不出来。”

这三件事是: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送我去日本求学。第三,将来组织家庭,你管国家大事,我管家里事务。

夏之时一口答应。

一天晚上,董竹君支开看守,脱下身上的绫罗绸缎,摘下所有的金银首饰,只穿一套贴身白衣裤,跑到街上,坐一辆黄包车,逃到了夏之时的住处。

争一口气

✨1914年,董竹君和夏之时的结婚照

15岁时,董竹君嫁给了27岁的夏之时。婚后,两人东渡到日本。

刚到日本时,那些革命党人的太太们对她冷嘲热讽:“一个卖唱出身的人,怎么可能把书念好?”

董竹君听到之后想:她们大字不识,全靠家里或丈夫的权势,过着寄生虫的生活,不知羞耻,还看不起别人,真是好笑。

她暗暗下定决心,争一口气,一定要把书念好。

她白天上课,晚上看书到深夜,两个眼睛都熬红了。不到四年,董竹君就完成了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科的全部课程。

结婚之初

✨在日本读书时,董竹君和大女儿国琼

在婚姻中,董竹君最看重两个人的平等,夏之时却无法做到对董竹君完全的信任和尊重。

在日本时,他怕董竹君去学校上学会爱上别人,就给她请了5个家庭教师,在家学习。

1916年,夏之时奉命要先回国,临走前竟交给董竹君一把手枪,对她说,“你把手枪放在枕边,用来防贼自卫,假如你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也用它‘解决’自己。”

夏之时还把自己的四弟叫来日本,名为陪董竹君读书,实为监视她。

董竹君怒火中烧,想到他是回国参加革命,只得强忍下内心的屈辱。

绝不服输

✨董竹君与大女儿国琼(3岁)

1917年,董竹君也回国,住进了夏家。

夏家是个封建大家族,他们家人根本看不起青楼出身的董竹君。

夏之时的母亲说:“一个卖唱的,只配当姨太太,你(夏之时)赶紧给我娶个正房回来。”

董竹君百般隐忍,夜以继日操持家业、管理帐目,将夏家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硬是靠自己的本事,让夏家人刮目相看。

一次,董竹君去一家法国人开的诊所治沙眼,医生要用铜丝刷子来给她刮沙眼,对她说,你要是怕痛就用点麻药。

董竹君说:“我不怕痛,你刮好了,不必用麻药。”

刮完之后,董竹君硬是忍痛回家,才叫丫头用凉水浇在头上来止痛。

经济独立

夏之时回国后仕途不顺,赋闲在家,逐渐意志消沉,沉迷于赌博和吸大烟。

董竹君却没有停止追求思想进步,她买了很多书,每晚阅读。

夏之时总是一边抽烟一边说她:“你就喜欢看这些新书,有什么用?你好好把家务管好,过问外边那些事情干嘛?”

他只想让董竹君做一个家庭妇女,可是,在日本接受的教育、回国后的见闻,都让董竹君越来越痛恨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夏之时脾气越来越暴戾,看到董竹君跟别的男人多说一句话,或者没有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轻则责骂,重则动手。

董竹君悲愤不已,一次次为了孩子忍耐下去。她更深深地体会到,如果经济不独立,就谈不上什么女权。

23岁时,董竹君在成都开办了女人织袜厂和飞鹰黄包车公司。

她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天下人:女人也有赚钱的本事,和男人一样可以创办企业。

提出离婚

✨1928年,全家福(4女1子,包括一个侄女)

蒋介石建政南京后,夏之时决定去上海,以图东山再起。董竹君卖掉工厂,安顿好儿子,带着4个女儿也到了上海。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个人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董竹君想让女儿在上海读书,以后读大学。

夏之时却说:“女孩子们念那么多书做什么?花那么多的钱。让她们早些出嫁算了,迟早她们都是人家的人。”

其他事情都可以让步,唯独子女读书这件事,董竹君决不妥协。

两人为此天天争吵,矛盾日积月累。

一次,女儿的钢琴教师来信向董竹君告别,夏之时却疑心董竹君不忠。他一脚踢向董竹君,还拿把菜刀追来,董竹君吓得逃出家门。

这一次,董竹君彻底绝望,提出了离婚。她说,不要夏家一分钱,唯一的条件是带走4个女儿。

夏之时嘲讽她:“你放着金饭碗不捧,偏偏要蓬头赤脚捧一只讨饭碗。我们打个赌,如果你不弄得走投无路,带着4个孩子跳黄浦江的话,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

董竹君只回答他:“你对我的爱不是平等的互敬互爱。情义不投,没有共同语言,再在一起又有什么意思。”

29岁时,董竹君与夏之时分居,五年为期。

之后,夏之时回四川,董竹君与女儿留在上海。

残酷现实

董竹君开始创业。

她把一条珍珠项链卖了800元,又邀请友人入股,创建了群益纱管厂。

白天工作,晚上给孩子们做衣服鞋子,她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心里却无比充实。

她对朋友说:“我们生于这个时代的女性,责任上不仅仅是争取自身的自由,还要为下一代做个铺路人。”

然而,1932年,在“一·二八”事件中,群益纱管厂被日军炮弹炸成废墟。

祸不单行,董竹君又被当做“反动分子”关押了四个多月。

保释后,董竹君带着家人躲在杭州,无法出来工作,只能靠大女儿在上海教钢琴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

生活陷入贫困,随后几年,董竹君的母亲死于忧惧,父亲病重,孩子前途茫茫。

一天晚上,董竹君站在窗前,看着漆黑的夜,对自己说:“死吧,再也无力生活下去了。”

她回头看到熟睡的孩子,想到如果自己死了,她们的前途怎么办?

她问自己:一个人能有死的勇气,为何就不用这种勇气来坚强地和它斗争,活下去呢?

董竹君再一次决定,绝不服输,要和这残酷的命运抗争下去。

事在人为

✨1936年,董竹君在锦江茶室

1934年,夏之时来上海赴五年之约,他以为董竹君撑不下去,会跟自己回四川,董竹君却毫不犹豫地签了离婚协议。

她只提出两个条件:

一,希望夏之时经常汇些零花钱给孩子们,不要让孩子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二,天有不测风云,自己若有意外,请求夏之时念儿女骨肉、夫妻多年情分,培养她们大学毕业。

人生陷入绝境时,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董竹君,一位叫李嵩高的四川人找到了她。

李嵩高听说董竹君的事迹后,敬佩她的勇气,同情她的处境,提出愿意借给董竹君2000元钱。

董竹君几番思量,接受了这笔钱,并以此为资本,于1935年创办了锦江川菜馆。

开餐馆前,有人泼冷水:“没有老头子做靠山,没有流氓做兄弟,要在上海开餐馆,不是自讨苦吃吗?”

董竹君却说:“事在人为,我不相信会有那么困难。”

锦江川菜馆获得巨大成功,一开业就座无虚席,连政界人士来吃饭也要排队等位。

董竹君之后相继开办锦江茶室、锦江饭店,成为上海滩著名的女商人。

子女教育

✨董竹君与女儿国瑛

一生之中,占据董竹君心灵的只有两件事:事业与教育儿女成才。

董竹君说过,女儿是洁白的风筝,自己则是拉着风筝的那只手。

她从小就教育女儿要努力读书,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经济上独立,不被人欺负。

她说:“我对孩子的教育,就像关心她们的健康一样,只要认为可以增加她们身上抵抗毒素的,就尽量地塞进她们的脑子里,只要认为可以填补营养的,就尽量地填饱她们的肚腹!”

就算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董竹君也尽可能给女儿补充精神食粮。

她买适合她们的进步书报,带她们去听鲁迅的演讲,去看苏联电影《伏尔加河船夫曲》。

董竹君总是以高昂的情绪来鼓励孩子。只要外出,她都会把孩子们的蓝布罩衫洗烫得笔挺。

董竹君的四个女儿后来一一留学美国,大女儿国琼、二女儿国琇学习钢琴和声乐,三女儿国瑛学习电影技术,回国后创建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小女儿国璋读到了博士。

女儿曾对董竹君说:“永远感谢您带我们离川,在沪艰苦奋斗,培养我们成人,不然在那闭塞封建的地方长大,后果不堪设想……”

启示

✨1957年,摄于上海照相馆

15岁逃出青楼,29岁决意离婚,35岁东山再起。

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几个人敢做出同样的人生选择。

董竹君身上有无以伦比的勇气和毅力,她所展现的坚强、独立,激励了无数女性。

最感动我的,还有董竹君对教育的坚持。

她深知,女人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接受教育,这是女人能获得平等权利的前提。

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不管前路多么艰难,付出的代价多么巨大,她都绝不放弃这个信念。

1997年,董竹君逝世。

1900-1997,她度过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临终前,董竹君完成了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书的封面写着三句话——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

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

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她做到了!

- 作 者 -

罗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摄影师、80后文艺女青年、前媒体人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