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什么一定要在老家有套房?看完你就懂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0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761
导读

在异乡生活了几十年,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好像都融入了当地,但一开口的乡音,把自己的“出身”暴露无遗。 对人来说,家有一个就足够了,真有那么多,只是稀释了对家的眷念之情。 失去老家,人就像无根…

作者:韩九叔

来源:国学文刊(ID: GuoXuewenkan)

落叶归根,是国人独有的人情味。

古人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树不管长得多高,叶子落后还是回归土壤;人不管走得多远,故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而老家没房的人,即使重归故里,依然像是做客他乡。

老家有房,不怕在外过得怎样,永远有个退路,保你心安。

01

  • 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身处异乡,漂泊无依。

《西游记》有言,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人人都有怀旧心理,把曾经拥有的东西看得很珍贵,并不断缅怀。

故乡亦然。我们在他乡,无论遇到多么有趣的人和事,会不自觉地与过去相对比。

过得顺遂,则笑着怀念;过得不如意,便越发眷念。

家乡是记忆的根,永远不会枯萎,那里存放着我们或喜或悲的往事。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所谓的乡愁,皆因背井离乡;所谓怀念,皆因今时不同往日。

离乡越久的人,越需要家乡做精神上的寄托。

在异乡生活了几十年,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语言,好像都融入了当地,但一开口的乡音,把自己的“出身”暴露无遗。

似乎那是一个结,提醒着我们的“出身”、起点,还有“外来者”的身份。

在老家如果没有房子,回乡也像是住旅馆。

02

  • 老家有房,心有所安,身有所放。

老家有房,心有所安,身有所放。

有人说, “异乡只有住所,没有‘家’。”

确实,在外时,我们因为工作来回奔波,哪里方便搬到哪里,说到底都是为了生活。

不会过多怀念,更不觉得可惜。

除了老家,这些地方被称为“中转站”,因为多不胜数,所以不值得留念。

对人来说,家有一个就足够了,真有那么多,只是稀释了对家的眷念之情。

沈从文说,“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他北漂了66年,到80岁时才终于回了次凤凰老家。

听到久违的傩戏,他顿时泪如泉涌,“这是楚声,楚声!”

这种乡土情结,从小就烙印在我们的内心;年轻时不觉得,离家多远都义无反顾,直到年纪渐长,归乡的渴望才强烈起来。

老家有所房子的人,年纪再大也有一个退路:有一个随时可以回乡安居的通道,心才会安宁。

未来,无论生活过得怎样,都不必担心晚年在异乡度过,因而感到踏实。

03

  • 故乡有房,亲情不散。

故乡有房,亲情不散。

人生有四大幸事,其中之一便是 “他乡遇故知”。

可见即使我们远离故乡,但情感联系依然很强,碰见老乡似乎拉近了与家的距离。

故乡留所房子,等于有了一个随时回家的理由,实现每一个回乡的冲动。

在熟悉的远方,有一所房子等待自己回来居住,想想就觉得满怀期待。

古人说, “礼尚往来。”

唯有相互往来,走街串巷,亲情才不至于变得淡薄。

不然,没有一个产生交集的所在,亲人的相聚也就没了盼头。

故乡若是没有房子,没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连回都懒得回,家也就四散天涯。

有人说,家就是用来牵挂的。没有牵挂,便不会在乎;没有牵挂,便不会有怀念。

老家的房子,把“飘散”在五湖四海的孩子,齐聚一堂,亲情再次延续,形成“薪火相传的链条”。

曾经,赚钱是为了让家变得更温馨、幸福,但情感都淡了,物质生活再好也回不到从前的美好。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赚够了钱失去了“家”,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遗憾。

04

失去老家,人就像无根的浮萍,到了哪里都难有归宿感。

老家尚在,有一个可以退守的后盾,才不用心存顾虑。

如果混得好,就叫“荣归故里”;如果混得不好,也有一个最后的保障。

正是对落叶归根的执着,我们才不会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失去国人独有的人情味。

作者:韩九叔,来源:国学文刊(ID: GuoXuewenkan),国学文刊,让文化走进生活,让国学温暖你心。读书369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特别推荐

温馨提示:获取精品听书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 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更多听书合集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