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在北京正阳门的“雾行者号”列车
“雾行者号”列车上有三位特殊的车长:戴锦华、梁文道、路内
21世纪已悄然走过五分之一,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回望那段千年之末的现实与文学?新年伊始,路内携最新长篇小说《雾行者》,与学者戴锦华和作家、媒体人梁文道,带领读者在北京城正阳门登上一辆与作品同名的“雾行者号”列车,开启一趟“世纪冷酷之旅”,讲述他们的世纪之交故事。
当晚,在保利国际影城(北京天安门店)举行的《雾行者》新书发布会
“行走在中国一个如雾般的阶段和地带”
路内的《雾行者》用47万字的篇幅聚焦从1998年夏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之间的十年,以打工青年周勋和文学青年端木云这两条线索,讲述了一起牵涉伪造身份证的凶杀案。
梁文道认为路内笔下的两位文学青年,是“名副其实的雾行者”,因为他们“行走在中国一个如雾般的阶段和地带,做文学青年这件事也像在雾中迷茫地走”。
路内
让路内能够精准捕捉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的中国人身上时代特质的,是他在那个年代的经历。路内生于苏州,1998年25岁的他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并接触到大量来自三四线城市的青年,他们涌入这座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个变化最大的现象就是人口流动”,路内说,“它改变了中的文学,改变了中国的电影,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本地的青年和外地来的青年,除了想挣钱吃口饭,就是想进入新的模式,在新模式里面学到自己的东西,剩下的就走一步看一步了”。
梁文道对此形容道:“那是一群平常我们不是很容易马上就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人。当我们今天说中国很强大,我们想到的是符号般的中国人,或者是一线城市的典型的中国人,但不知道真正(作为)中坚力量的一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这群青年在戴锦华的眼中,和路内此前作品《云中人》里的人物一样,他们的生命过程、生命指向,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都是不确定的,“他们在这样一种云里雾里之间,甚至好像在悬浮之中,你可以说是被抛洒的、拨弄的小人物、棋子,但是他同时整个的书写基调、语言、人物的生活是如此‘现实’”,她说,“一个特定的时代,一群特定的人,一个个特定的人,在小说最后完成的高度自觉的文体实验和形式感之间,非常可贵地达成了平衡。”
“我们每个人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明天”
梁文道
那个十年间,频繁往来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梁文道从外部的视角回看大陆,则有着另外一种感觉。世纪之交的中国加入WTO,努力地让经济发展进入全球格局,但在当时却遭到了梁文道等人的强烈反对。如今的他感慨说:“回头一看,今天所有我们过去批判的东西都是好事了,好在中国当时没有听我们这些人的话,加入了世贸,要不然中国就不好了,没办法崛起了。”
他再次用“雾行者”来类比这种时过境迁的心境:“很奇怪,那十年间看到国家的变化也使我不断在改变,在挑战我原来的信念和立场。到底什么是对的?我借用你的书名,这是中国如雾年代的如雾地带,那是很难被命名,很难被标明的一个状态。”
戴锦华说,这十年是大故事,有很多不同的角度、语调和结构去讲述,但思考中国的任何问题都得在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上思考,近年来,她也能深刻感受到一些激变,“以前我在国外进入一个体面点的空间,就会被人用日文打招呼;而今天走到哪儿会听到他们用蹩脚的中文说‘便宜了,买吧’”。
2008年汶川地震后,当看到人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高喊“中国加油”时,戴锦华的感受是“有一点感动,也有一点奇特”,“从阿Q式的中国人到骄傲自豪的中国人、世界公民式的年轻一代,我们真的在这两百年的历史当中经历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不好意思,我真的忍不住想说,明天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明天”。
“文学青年意味着一种世界观”
《雾行者》这部小说除了现实层面的问题,还描写了世纪之交的文学青年,这也是对文学本身的叩问。路内将打工青年和文学青年两条线合二为一,被梁文道称赞有了“1+1=3”的效果,他说,“文学是什么”是一个最血淋淋的问题,“它不是充满花香的,我们坐着喝下午茶,小尾指翘起来拿着茶杯喝的那个东西,而是你坐在卡车上一边擦着汗一边在问,文学是什么”。
路内回忆起自己刚刚踏入社会的年代:“那个时候社会风气比较好,大家都爱文学,你看报纸就知道哪个文学作品比较好,进行自我教育,胡乱来拼凑自己的人格,等你到了20岁踏上社会,带着你被胡乱拼凑出来的东西跟胡乱拼凑出来的社会碰撞。”生于1950年代末的戴锦华对此强烈认同:“文学青年在我的时代甚至70后的时代,很多时候意味着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
戴锦华
不过,在当下的语境中,“文艺青年”大有压倒“文学青年”之势。梁文道认为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文学青年不是只热爱文学,还想创作;而文艺青年不只热爱文学,还干许多别的事。
戴锦华调侃自己已经从一个“文学女青年”变成了“文艺女老年”,但文学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尽管我视电影为我的生命,但是好像电影也不可能具有和文学一样的丰富、庞杂和沉重,以及可能。保持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是一个状态,到今天为止,如果有一段时间不看电影,我会觉得我放假、我逃学、我偷懒,但是我没有办法不读小说,不读小说我就活不下去。”
《雾行者》中曾提到两个青年喝酒聊起为什么喜欢文学,他们很荒诞地自嘲“还不是因为我们穷吗”,路内在现场补充道:“文学就是有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以创作了。”
路内 《雾行者》 理想国 2020年1月
内容简介: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这是一本关于世纪交替的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一群想要消灭过去之我的人,以及何之为我。
路内:小说家,1973年生,著有长篇小说系列“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长篇小说《云中人》《花街往事》《慈悲》,及短篇小说集《十七岁的轻骑兵》等。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