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公路的称谓源于海湾战争,当时,面对美国的强势攻击,伊拉克军队开始从科威特撤退,但美国不打算就这么轻易地放过伊拉克军队,在科威特通往巴士拉的公路上,美军使用集束炸弹等武器摧毁了千余辆坦克、装甲车、卡车,造成了大量人员的死亡。这次事件让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了集束炸弹的恐怖破坏力,再加上集束炸弹在二战、越南战争等多次战争中造成的巨大破坏,国际社会一直存在废除集束炸弹的声音。上世纪末,在《海牙第三宣言》中,集束炸弹是被明文禁止使用的“极度残酷”的武器,不久后,107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按照这一公约的要求,签约国必须在签约之后的八年内销毁全部集束弹药。然而,中美俄这三大国并没有签署《集束弹药公约》。
中俄的态度与美国直接相关,美国对《集束弹药公约》的态度十分冷淡,毕竟美国频繁地进行着军事行动,不可能放弃集束炸弹这种极具效费比的武器,既然美国不愿意放弃,其他大国自然也不会放弃。在中美俄之外,印度、巴基斯坦等大量生产集束炸弹的国家同样没有签署《集束弹药公约》。
107国之所以签署了《集束弹药公约》,是因为集束炸弹十分可怕,中美俄之所以不愿意签署,同样是忌惮集束炸弹的破坏力,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但却十分合理。集束炸弹是指在与一般炸弹同样大小的弹体中装入数个到数百个子炸弹,子炸弹是和网球般大小的球体,主要使用飞机空投,被投出后,集束炸弹会在空中分解,内部的子炸弹会覆盖一大片区域,能够有效提高轰炸效率。集束炸弹最早由德军在二战中使用,二战之后,美国和苏联将集束炸弹发扬光大,针对人员、装甲车辆、机场跑道等目标的各种集束炸弹层出不穷。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战争中使用了大量集束炸弹,两国使用的集束炸弹在越南、阿富汗杀伤了大量人员,这其中既包括军事人员,也包括无辜平民,即便战争结束,集束炸弹依旧会对当地民众造成伤害。
集束炸弹的危害之所以能够持续到战争结束之后,是因为一枚集束炸弹当中有30%的子炸弹并不会在第一时间爆炸,它们成了未爆炸弹药,只要人员、牲畜接近,并触发了这些子炸弹,就很有可能被炸死炸伤。在这一点上,集束炸弹和地雷有异曲同工之妙,只需少量集束炸弹就能把大片区域划为禁区,在战时,这能阻碍敌方的行军,在和平时期,这能阻碍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再加上集束炸弹的制造难度并不高,价格也不贵,这使得这种炸弹具备很高的效费比。
鉴于集束炸弹的破坏力,在军事斗争中处于弱势的中小国家自然希望废除这种武器,但对面临着复杂国际环境的大国而言,如果己方废除了集束炸弹,而其他大国没有废除,那么就有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对己方造成巨大的损失。同理,所有国家都知道核武器的威力,那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屡次在联合国提出废除核武器的要求,但拥有核武器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却集体反对废除核武器,在全球竞争激烈、各国难以互信的今天,彻底废除某种武器的难度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