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18世纪在欧洲曾流行了100年的“中国热”。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上品的象征。“中国化”一时成为一种文化模式,它是上层阶级地位的象征,也是中产阶级追求的目标。瓷器CHINA也被用来称呼中国。
国王们在自己的领地建造中国式园林建筑也成了时髦,公元1753年也就是乾隆18年,在瑞典夏宫的皇后岛上,那时的瑞典国王弗雷德里克为庆祝老婆的生日,按自己的想象盖了一栋山寨中国宫殿。
最初的“中国宫”为木质结构,规模较小,也欠精致,据说建成几年后开始腐烂,1763 年,国王下令采用土石结构重建“中国宫”,1769 年建成,一度曾作为皇家夏日别墅。20世纪50年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遂成今日之风采。
这座不大的建筑物中间是两层高的主殿,每层分前殿与后殿,各有 5、6 个房间。主殿两侧为回廊,各连接一座侧殿,从总体上看,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和其他中国宫廷装饰,但却没有琉璃瓦。墙壁门窗两侧多是中国图案组成的边框,适于写贴中国对联。
室内陈设几乎完全是中国式的,不同的房间里分别摆设着中国花瓶、茶具、漆器、象牙宝塔、泥人、宫灯、文房四宝以及中国的算盘和秤,墙上挂满了中国山水和花鸟画以及书法。走进“中国宫”,使人有进入北京故宫的一些房间之感,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充分显示了瑞典王室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喜爱。
宫殿上下两层的屋檐下雕有“飞龙“和乾隆头像,但设计师一定没去过中国,一定也没见过乾隆。
好在好东西不怕被山寨,同时期清朝的乾隆帝也正在圆明园大兴土木仿建欧洲建筑呢。所以这个山寨的中国宫连同皇后岛上的Drottningholm宫和岛上的皇家剧院等,成为了瑞典第一个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
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村庄,叫作“广州村”,它是与“中国宫”同时建成的,是国王和王后的“工业村”。当时那里除了有一些铁器作坊外,还开辟了桑园,在国王和王后的亲自领导下,从事养蚕和缫丝,前后达 10 年之久。后来因成本太高,加之气候寒冷,桑树逐渐死亡,这些活动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