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的“不倒翁”教你做生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1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73
导读

此外,陈李济百年陈皮养生文化饮誉华夏,早在清朝便被钦点为贡品,调京供皇帝和慈禧太后享用,还曾赠予霍英东、宋庆龄、何香凝、黎雄才等名流。 陈李济是广州尽人皆知的中药老字号,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中,就浓缩…

猜猜它是谁?

它是国内中药行业现存最老字号之一

它被国家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

它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长寿药厂”

如果上面的信息不足以猜出它是谁,但提到它家出品的东西,你一定很有印象。比如满满童年回忆的蜡壳药丸、“一两陈皮一两金”的百年典藏陈皮……

它就是400年屹立的“不倒翁”陈李济,比大名鼎鼎的“同仁堂”还要早69年,也是国务院评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

经营400年

广州陈李济药厂创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迄今已有近四百二十年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中药制造企业之一。陈李济能“四百年不倒”,并且取得现在的好成绩其实是一个必然:一家现代企业所应拥有的完美素质,几百年来的“陈李济”皆一一具备。

300年前的“中药现代化”

早在300年前,陈李济就已经有了“中药现代化”的实践。岭南天气潮湿,如何防潮湿防霉变,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另外,当时广州已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常有海外香料送到广州。如苏合香丸中的苏合香是地中海盛产的一种芬香树脂,可用作治心绞痛等心脏病,但却极易挥发,如何保存?

在一系列这样的社会需求下,“陈李济”蜡壳丸的问世,也引发了那时北京、杭州等其他中药制造包装的革命,一直到后来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

“明星代言”早就玩过了

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绪年间,“帝师”翁同龢又为之题写“陈李济”店名,三个鎏金大字至今尚存。据说慈禧太后长期服食陈李济的“乌鸡白凤丸”,容颜保持老而不衰。

陈李济的“代言人”们

左起依次:同治皇帝、慈禧、宋庆龄、何香凝

此外,陈李济百年陈皮养生文化饮誉华夏,早在清朝便被钦点为贡品,调京供皇帝和慈禧太后享用,还曾赠予霍英东、宋庆龄、何香凝、黎雄才等名流。

四百年前就用“职业经理人”

对大多数“各领风骚几十年”的现代企业来说,作为“四百年不倒翁”的“陈李济”的确是一个传奇。“陈李济”的管理,在封建社会里与众不同。比如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厂长)。

陈李济创始人李升佐(左)和陈体全(右)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两姓族长在无意中形成类似今天的董事会;二是司理执行两姓既定目标,就像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充分化解家族式企业中管理者单一的经营风险。从某种程度上,这不正是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吗?

品牌推广无师自通还有VIP

令人惊讶的是,几百年前的“陈李济”,竟无师自通品牌推广艺术。

清朝有科举,每逢京试学子云集。考生们为应付考试动脑费神,必买成药定精、提神、进补、以防身体染恙,考试完毕,还带一些成药回到家乡。“陈李济”看到这是一个宣传推介产品的好机会,于是就派员到考场附近,或卖药、或半赠半卖,并送上印有宣传的纸扇。与此同时,还跟踪揭榜,如某人中举或当了进士,则大肆宣传:某某考生服用陈李济养心宁神丸,精神爽利、笔走龙蛇……

“陈李济”的王牌产品陈皮,只送不卖更是“陈李济”历来眼光长远而灵活经营的典型例子。广东有三宝“陈皮、老姜、禾杆草”,第一就是陈皮,所以又称“广皮”。而古时最出名的陈皮就出自“陈李济”。但“陈李济”却只送不卖,只送给一些优质客户,或重要社会公关对象。能搏回的“陈李济有好药”的声誉,岂是陈皮价值所能抵的?

社会责任早早就写入条规

广州一直为华南大都会,而“陈李济”身处北京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员工见状必出门营救施药,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烈日当空,广州街头各种挑担、拉车苦力众多过往,“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缸,免费供应茶水。而令人尊敬的是,这并不仅是好心的冲动,而是写入老铺条规的要则,延续了几百年。

浓缩历史的博物馆

陈李济是广州尽人皆知的中药老字号,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中,就浓缩了这个老字号四百多年崎岖和辉煌的历史。

踏入馆内,在“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对联下,摆设著明代的青花将军坛,清代的斗彩贮药瓶,古色古香的酸枝木药柜上,刻着“苏合丸”、“白凤丸”、“宁坤丸”等人们熟悉的药名,令人恍如踏上时光隧道,在芬芳的药香里重返清末民初的氛围。

博物馆陈列以场景复原为主,将中药制作工艺过程反映出来。最具特色的是陈李济首创的蜡壳包装工艺。馆内展示了从煮蜡、溶蜡、串原子、蘸蜡、入丸、封口、剪蒂、盖印等八项手工操作工艺。馆除了主馆展示古时制药过程外,还有副馆和厂区药物种植参观地。此外,馆内还有多件被鉴定为国家文物的实物。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还有一件“古董”——从英国进口的消防水枪。清末民初,广州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烛。“陈李济”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购置三部消防车,一旦某处发生火灾,队员立刻停产出动。此善举深受市民好评,一时传为羊城佳话。有这样的口碑,老百姓们平时买药,首先就想到的“陈李济”,就不意外了。

*投资需谨慎

文 创 / 历 史 / 文 化 / 拍卖 / 收藏资讯

微信ID:xs-sankongbu

点右下角“在看”,

领了吾道鼠老师的好运祝福再走~~~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