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不盲目,走路要适度,强度不宜大。健康行走,不噪不急,方能一马平川。
作者丨作家清欢
来源丨辣妈故事会(ID:langdudahui)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
一提到养生,一个既经济,又实惠;既简单,又百利而无一害的方法立刻受到大家的重视,特别是中老年的喜欢,那就是走路。
民间有句老话:“百练走为先。”有事没事儿,出去走走,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
走路的好处也确实有很多,可以活动筋骨,使瘀滞的脉络畅通,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但走路就真的人人适合,就真的没有害处吗?
这里面恐怕有很多误区。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饭后出去走走,是很多人雷打不动的习惯。民间简称“消食儿”。也有俗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老李今年65岁,开朗热情,笑声爽朗,方圆十里内都可以听闻他的笑声。
为了保持身体健朗,老李每天吃完晚饭后,都会立刻拉着妻子到小区附近的公园里散步。
每当邻里问他去哪儿,老李都会摆摆手,乐呵呵地说:“散步去!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但今年8月,健康的老李却突然被送进了医院。
饭后散步,不仅没有促消化,还给老李的身体带来了一系列的大麻烦。
医生指出,吃完饭立即运动,不但会透支体能,还不利于消化。
这是因为饭后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事实上在是透支进餐前的体能。
而此时运动,会使人体的大部分血液都流向四肢,从而减少胃肠道的血液供应量,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难道“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只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那倒不是。这句俗语的“饭后”,其实是指进食20-30分钟以后,并非指的是马上。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谓“食饱不得急行”,饭后百步并不提倡饭后急行,而是缓行。
饭后缓缓活动,才能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才是古人说的“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
另外,有部分人是不宜饭后百步的,如肝病患者,有冠心病的人等,盲目听信“饭后百步走”,不仅活不到九十九,还很有可能减短寿命,百害而无一利!
走路不宜过量
10年前,40岁的路女士患上了糖尿病。
因为听说糖尿病人通过运动,是可以控制好血糖的,每天都要坚持走10公里来锻炼。
期间,爱妻情深的丈夫也一直默默地陪妻子坚持锻炼来“减糖”。
每天,他们都要关注测量自己的血糖和心肺功能,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健康运动的方式,让病情得到好转之余,也能锻炼自己的身体。
每天走10公里,夫妻俩风雨无阻地坚持了10年。
没想到的是,10年后,他们的血糖和心肺功能没出什么大问题,膝盖先坏掉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俩经常感觉到关节会隐隐作痛,开始没当回事,后来关节出现了肿胀,那种仿佛骨头一下下被敲打的疼痛席卷全身,真痛起来的时候恨不得狠狠打自己膝盖几拳,好缓解那种无法言说的疼痛感。
这种关节传来的疼痛反复发作,一直没见好转,发作的时候,甚至走路都走不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后来经过检查才发现,夫妻俩的膝关节均严重变形。
而罪魁祸首就是他们坚持了10年的“好习惯”——每天走路10公里!
膝关节损伤,八九成与运动过度有关。
临床上除了因年龄增大而发生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以外,80%-90%都是运动过度造成的膝骨关节的损伤。
要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膝关节“零件”也跟着老化。
过度运动会给脆弱的膝关节造成负重,从而导致膝关节畸形,出现疼痛、发炎等症状。
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走路步数过多,强度过大,也会增加体内肾上腺素分泌,从而引起血糖升高、血压升高、头晕胸闷、肌肉软弱等。
即使是年轻力壮的运动员,在专业的训练下,往往也会落下严重的后遗症。
至今,在社会上还流传每天走一万步的养生骗局。
在BBC《健身的真相》的纪录片中,“日行一万步,永保青春与健康。”的理论存在极大的问题。
这一切都源自于日本计步器商家的一场营销骗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发明了第一台计步器,第一次打出“一日一万步”的口号。
据说当时的计步器厂家,做了个市场调研,统计了日本人每天行走的步数,得出平均每天行走的步数:3500-5000步。
计步器公司突发奇想,把平均值上限乘以二就能达到健身效果了。
于是,“一天一万步”养生口号横空出世。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BBC的工作人员通过分组实验的数据发现。
每天一万步,不仅耗时长,还被折磨的身心俱疲,结果却做了一些低质量的运动。
难道就不能散步行走了吗?其实不然,步行也是讲究方法的。
对于老人来说,每天3000-5000步可达到运动效果。
强度不宜过大
小区的梁叔叔,今年60岁了,前不久刚退休。孩子在大城市工作,老伴在几年前生病过世了,所以就他自己一个人生活。
为了打发时间,梁叔叔加入了一个老年爬山协会,想着既能交朋友又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每次我在小区遇到他,问他爬山累吗?他都摆摆手说:这不是锻炼身体嘛,累点算什么。
可是在一次结束爬山活动后,梁叔叔的膝盖隐隐作痛,他一开始没在意,以为是爬山后的正常反应。过了三天,膝盖越来越痛,贴膏药也没有作用,梁叔叔只好去了医院。
原来爬山,不但没有起到锻炼的作用,还让梁叔叔的膝盖受到了严重磨损。
医生指出,梁叔叔是因为长时间暴走,不间断地摩擦软骨,容易引起炎症出现水肿。
尤其是中老年人的半月板最容易受伤,不要为了达到锻炼效果,刻意加大难度。
何况,我们的骨关节也是有使用年限的,无论身体条件多么好,骨关节都存在老化和功能退变的问题。
生命是在于勤运动是没错,但是关节是在于省着用。
人到了一定年纪,爬山过于激烈,选择风景好的,没有车辆的、平坦的、安全的地方散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路
走路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张阿姨今年50多岁,平时爱好锻炼身体的她,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基本上每天2万步打底。
但是因为张阿姨胃下垂,又经常饭后散步,饭后胃内食物充盈,再进行直立性活动,走路太多,加剧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对于散步行走,不少人不太适合,因此需更加注意。
(1)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饭后胃肠活动增加,胃肠部的血流增加,脑部的血流相应减少,加剧病情。
(2)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
饭后立刻散步会增加胃肠蠕动,吃进去的食物对胃壁产生刺激,不利于胃黏修复。
(3)低血糖、贫血患者
饭后大量血液都供给胃部,散步时很容易造成脑部相对缺血,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厥。
有事没事出去走,很好,但是呢!要谨记这几点。
行走不盲目,走路要适度,强度不宜大。
健康行走,不噪不急,方能一马平川。
作者简介:清欢,家有两宝的职场辣妈,清欢读书会联合创始人,前知名教育上市公司高管,家庭教育、情感专栏作家。(转载请联系微信号:qxdshqy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