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总不集中,活泼好动或是多动症?想要改善从细节做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1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050
导读

好动的孩子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注意力不集中的,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同样不希望被人打扰。 就像坐在一个有花香、有音乐的房间里,大人仍然可以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孩子不行,因为所有的刺激对他们来说…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您好,我家孩子从小就精力旺盛,在肚子里的时候就老踢我,胎动特别强烈。出生后双腿特别有劲儿,能爬会走之后更是到处捣乱,晚上也总折腾不睡觉,好像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似的。我和婆婆两个人看他都不够,好不容易送进幼儿园,麻烦事也特别多,现在上小学了,被老师反映注意力总不集中,好像凳子上有钉子似的,坐不住,一点也不省心。我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活泼好动,还是多动症了,您说我有必要带他去医院检查吗?

其实,类似这样的疑惑,很多家长都有。都说孩子的天性就活泼好动,可当自己家孩子表现的比周围大部分孩子都好动的时候,总免不得担心他是不是有多动症。

事实上,好动和多动,想要区分并不困难,只要父母能找对方向。

01孩子好动或是多动,区别在哪?

1)动作灵活性

好动的孩子,天性就属于爱刺激的那一类。他们的动作通常十分灵活,如果前面有危险,会巧妙避过。

而多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障碍疾病,在肢体运动方面并不是很协调,日常生活中特别容易摔倒或者受伤。

如果你家孩子不存在这类问题,多半是好动。

2)目标规划性

好动的孩子通常挑战某一件事是存在目的性的,要么满足自己的探索欲,要么获取经验。

多动的孩子就不一定了,他们只是纯粹在动,并没有想自己这样动是为了干什么,而且不能有始有终,常常中途放弃。

3)是否专注

好动的孩子并不是在所有场合都注意力不集中的,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同样不希望被人打扰。只是平时的运动细胞比较发达,如果不动来动去,就觉得浑身不舒服。

而多动的孩子,注意力就难以集中了,不论干什么事都显得很亢奋。

4)是否有自控力

好动的孩子如果受到父母或老师的严厉呵斥,还是能安静下来的。

但多动的孩子不管怎么说,都无法配合,即便在一些特别安静的公共场所,也表现得吵吵闹闹。

如果孩子是多动症,就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如果孩子只是好动,家长就要想办法帮他改善注意力。

02关于注意力

一.宝宝注意力的逐步发展

尽管尚在腹中时,宝宝的感觉器官就已发育完善,但感觉并未正确形成。除了需要被刺激引发之外,感觉还需要有经验的积累。

宝宝出生的那段时间,外界过多、过强的刺激,会对他们造成极大的迷惑,因而需要很长时间的互动才能完善认知。

相对来说,宝宝的脑部发育要领先身体发育,而他们的神经网络结构与经验是成正比的。

也就是说,孩子接触到的东西越多,脑部发展越好。正是这个缘故,此时孩子的注意力是没有选择性的。

就像坐在一个有花香、有音乐的房间里,大人仍然可以静下心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但孩子不行,因为所有的刺激对他们来说都是平等的,没有轻重缓急之分。

宝宝要形成注意力,就需要逐渐通过搜寻和捕捉行为,指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偏爱的事物之上。

二.注意力曲线

在《注意力缺陷——打败分心与焦虑》一书中,提出了注意力与刺激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注意力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大小产生变化,表现为一条道U形的曲线。

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对一个人产生刺激的大小,会决定他们感到兴奋还是无聊,而兴奋以及无聊的程度就被称作刺激水平。

但刺激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注意力,因为极度无聊和极度亢奋,对大脑安心工作都是不利的。

只有刺激不高也不低,才能让注意力有可能达到峰值,此时肾上腺素的分泌水平适中,情绪稳定,逻辑思维也较为合理。

三.大脑如何保持专注?

正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相比成年人来说,大脑的可塑性更强。

也就是说,当他们正在思考时,神经突触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当孩子同时注意到很多件事物,并在其中进行切换时,就会分泌多巴胺刺激大脑。

美国联邦航空署和密歇根大学曾经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核磁检测发现,在相同的情况下处理多重任务,比单独解决一个任务花费的时间更长。

换言之,当注意力被分散时,效率也会降低。

多巴胺并非越多越好,想让一个人进入沉思和专注的状态,需要复合胺带来平静。

03改善孩子的注意力,父母要怎么做?

好消息是,注意力是后天逐渐发展的,这代表它可以通过锻炼来增强。

而想要改善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需要从细节做起。因为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通常可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因素两种。

外部干扰即外界的噪音、不舒服的桌椅灯光以及信息丰富的网络、尚未完成的家务等等。

而内部因素,多半出于身体和精神层面。比如孩子觉得累了、饿了或者生病了,对当前要完成的任务不感兴趣,近期特别焦虑等等。

●如何训练?

1)从视觉和听觉入手

培养孩子的视觉注意力有多个方向。

静视:让孩子对房间内的一切摆设一目了然,并在其中寻找一样特定的东西。

行视:即边走边看,用中等的速度穿过房间,而后回忆起里面大概摆了些什么物体。

抛视:找一些干净的纸片写上数字,然后像天女散花一样从上空抛下,尽量让孩子说出都看到了些什么。

速视:把10张不同的扑克牌分散放在桌面上,给孩子看一段短暂的时间后,翻一面让他回忆某个位置放的是什么?

听觉就很简单了,比如在同一段时间内给孩子播放多种声音,让他尝试着从中抽离出一种特定的声音聆听。

2)降低环境干扰

孩子在家中需要专注时,父母要给他提供一个舒适且安静的环境。最好是一个单独的空间,物品摆放有序,不至于让人眼花缭乱。

其次,要避免制造过多噪音,也不要每隔一段时间跟孩子说话或者送牛奶、水果,以免分散或打断孩子的注意力。

3)增强抗干扰能力

家长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进行自我放松,比如找一张椅子或者床,让孩子以自己最为放松舒适的姿势坐在上面,然后控制身体各个不同部位休息。

比如先让脚放松,然后再到躯干,到左右手,到颈部,最后到头部。孩子掌握之后,很快就能获得平静。

这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入定,当孩子到达这种程度,外界的纷扰对他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了。

多参加这样的静心训练和稳定情绪训练,孩子的抗干扰能力会大大提升。

4)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即便孩子注意力不好,家长也不要打击他。

孩子的自信是需要多多肯定和鼓励来获得的,要尽量避免自己在语言、表情或情绪上给孩子负面暗示。

事实上孩子注意力不好,不必太过着急,随着年龄阶段的发展专注时间,也是会往上提升的。

一般3岁左右的孩子只能维持3~5分钟的专注;4岁孩子为10分钟;5~6岁为10~15分钟;以此往上类推,一直到12岁左右,就能维持25~30分钟的专注了。

只要孩子是好动,就无需太过焦虑。通过日常细节帮他们改善,并培养相关能力,相信不久就会有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