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奇怪,战国时期人口只有几百万的诸侯国却有能力出兵几十万,为什么明朝时期出动十几万都费劲呢?
确实,在战国的时候,诸侯们经常会集结数十万大军。
例如,河西之战的时候,吴起所率领的5万魏武卒面对的就是秦国的50万大军。当时秦国还没有占领巴蜀地区,人口估计也就三四百万。所以,河西之战的时候,相当于秦国出动了全国人口的大约15%。
长平之战,赵国和秦国军队相加更是超过了100万人,可当时两国的人口还不到1000万,前方交战的士兵总数也超过了两国人口的10%。
之所以战国时期能够动员如此庞大的军队,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所导致的军队专业化程度低。
在战国时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农民,然后还有少量的工匠,官员,商人等。
对农民来说,他们的工作季节性很强,春种秋收夏天耕耘,一年到头工作单一且规律。所以,农忙的时候非常辛苦,但是还有大把的农闲时间。
于是,统治阶级就把农民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对他们进行军事方面的培训。
所以,古代农民都会几下庄稼把式。
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军队职业化水平极低,国家除了少量的常备军之外,大部分士兵都不是职业军人,遇到战争爆发之后,才召集兵马准备作战,平时就在家种地。
更有甚者,在战争爆发之后国家不仅会召集青壮年男子,还会召集老弱和青壮年女子。
例如,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打仗的时候都是男女老少一起上。所以,战场上经常会出现一家子人一起冲锋陷阵的景象。正所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家男女老幼并肩作战,先不说战斗力怎么样,最起码是肯定会拼命的!
商鞅变法之后,觉得这种作战方式很容易引起混乱,应该改一改,所以就要求把应征入伍的士兵分成三类:
第1类是青壮年男子,专门与敌人作战,是战兵。
第2类是青壮年女子,作为工兵。
第3类是老弱,负责押运粮草,作为辎重兵。
这么一来,秦军的专业化程度和之前相比就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从这里就能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河西之战的时候,吴起的所面对的50万秦军,是一群由男女老少组成的乌合之众,战斗的时候他们是战兵,修筑工事的时候他们是工兵,押运粮草的时候,他们是辎重兵!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军队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兵的数量也显得越来越少了。
首先,女性很少出现在战场上了,到了南北朝时期一个花木兰都被人津津乐道,要知道在秦国女兵至少占到了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其次,辎重兵已经不计入作战序列,萨尔浒之战的时候,明朝出动的十几万军队全是战兵,后方押运粮草的民夫是不计入在内的。如果按照战国时期的计算方法,几十万民夫也要算到总兵力里面,那么萨尔浒之战明朝出兵总数也得好几十万。
当然,正规军的专业化让兵力显得少了,但是农民军还是和战国时期没什么区别。明朝末年,农民军打仗的时候经常拖家带口,冲锋陷阵也是男女老少一起上,所以显得人多。但这群乌合之众遇到正规军往往10不敌1,经常被人数处于绝对劣势的正规军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