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几大主要古文明中古埃及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本质上都是依托于大江大河冲击平原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相比之下爱琴海地区孕育了人类最早的海洋商业文明——这是一个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自由世界,开放的视野令人心胸开阔。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13种气候类型中唯一一种雨热不同期的气候类型。遗憾的是上帝忘了赐予爱琴海世界的人一样东西——肥沃的土地:这里的土地大多是贫瘠的,尤其在沿海地带盐碱化现象严重,可以说这里的土地天然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他们倒是可以种植葡萄和橄榄用于制作葡萄酒和橄榄油,然而这对直接改善他们的生计问题似乎并木有卵用。好在是上帝关上了一扇大门,却又开启了一扇窗:地中海及其附属的爱琴海作为世上最大的内海,相对于真正的大洋而言可谓是风平浪静,这使当地人能以海为路通过海洋贸易获取他们生活所需的物资,于是这一地区率先构建起以货币文化为支撑的海洋商业文明体系。
最早居住在爱琴海地区的人被称为爱琴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就已居住于此。爱琴人的文明最早诞生在克里特岛:这是一个向地中海延伸的岛屿,以致于历史上有一段时期人们不知道该将这个岛划入欧洲或是非洲。尽管今天这一隶属于希腊的岛屿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不过在历史上克里特岛有一段时间曾被视为东方世界的一部分。克里特岛上的文明被分为早王宫时代和后王宫时代两个时期:早王宫时代相当于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左右。这一时期岛上开始兴起奴隶制城邦并出现了文字,后来岛上的图形文字逐渐向象形文字过渡。尽管今天克里特岛作为希腊的一部分属于西方文明圈,使用的是西方人的拼音文字,然而当年的克里特岛上使用的却是和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样的象形文字。大约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岛进入后王宫时代,这一时期岛上出现了一种被如今的考古学家称为线形文字的拼音文字,此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拼音文字全面取代了之前的象形文字。尽管现在我们已无法确切知道这种文字变化的原因,但这件事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是极其重大的,因为恰恰因为这件事使东西方文明出现了分野:今天西方国家所使用的拼音文字如果一直往前追溯基本都可以追溯到当年克里特岛上这种线形文字。
后王宫时代的克里特岛新出现的事物并非只有拼音文字,与此同时岛上的城邦比以前大大增加,以致于此时的克里特岛有“百城”之称。这里的“百城”当然不是指岛上恰好有一百个城邦,而是形容岛上的城邦数量之多。“百城”之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米诺斯:当时的米诺斯城邦不仅称霸于克里特岛,还控制着爱琴海中的一些岛屿。米诺斯文明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商业文明:其贸易范围囊括了从地中海一端到另一端的不同国家。处于陆地环抱中的地中海上的风暴不像辽阔的大西洋中的风暴那样凶猛,克里特岛的商人们可以在几乎始终能看到陆地的情况下航行到地中海沿岸所有国家。克里特岛上的山区长满了森林,这为建造商船提供了充足的木材。米诺斯人驾驶着这些商船满载着来自埃及的粮食、象牙、玻璃,来自叙利亚的马和木材,来自爱琴群岛的银子、陶器、大理石,来自塞浦路斯的铜以及自己岛上产的橄榄油和陶器往返于地中海。这种贸易影响了米诺斯文明的方方面面:由于海上力量的强大使克里特岛不会受到侵犯,因此岛上所有城市都不设防。克里特岛的村社无论在社会地位或是经济上都比大陆上的村社更奉行平等主义。克里特岛上的人们从来自尼罗河的商船队手中获得了铜这种物资,后来克里特的工匠们掌握了开采铜矿的技术,再后来他们将铜和锡混合在一起制成了青铜,于是克里特岛和古埃及、中东两河流域、华夏大地、印度河流域等地一样迈入了青铜时代。
后王宫时代米诺斯王宫的新宫殿是一座占地面积广大的建筑,里面的大厅宽敞明亮,楼体结构设计合理,宫殿墙壁上开始出现装饰用的壁画。克里特人喜欢将玻璃装饰画镶嵌在墙上,因为这时他们已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玻璃的制作工艺。这时岛上的陶器不再是绚丽多彩的颜色,陶工们开始用暗色在亮色的背景上绘画,还设计了浮雕造型。如今已被完整发掘出来的米诺斯王宫遗址占地2公顷,这是一座三层建筑,建筑内部有供水、排水等设备。整座宫殿设有寝宫、神坛、粮仓、地窖、牢房、作坊、武器库等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结构曲折复杂以致于被时人誉为“迷宫”。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宫殿的排水系统:宫殿的排水管用陶制成,长2.5英寸,直径从4到6英寸不等。这是欧洲最早的排水系统。宫殿附近的平原上有一座城镇,那里的房屋是由晒制的泥砖筑成的。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有商人、陶工、金匠、画匠等等,还有一些国王雇佣的工匠住在宫殿里。宫殿位于距离港口三英里半的地方,当时国王从宫殿的北大门乘马车仅需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港口。站在港口向北眺望可以清晰地看见爱琴海诸岛屿,克里特人的奥义船队通过这些岛屿将自己的商品贩运到广袤的地中海世界。克里特人的船队是北地中海最早的海上力量,但这一时期南方的埃及也正向爱琴海地区扩张:公元前15世纪埃及法老曾授予他手下一位将军“海上诸岛总督”的头衔,这里所谓的“海上诸岛”其实就是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的文明同样深受埃及文明的影响,事实上克里特文明扮演了东方文明与后来的希腊文明之间的沟通桥梁角色。
爱琴海地区的文明最早是发源于克里特岛的,相比之下这一时期邻近的希腊大陆和小亚细亚半岛的文明程度仍处于相当原始的时期,但埃及和克里特的船队仍与这些地区维持着贸易往来:他们逐渐深入到希腊大陆南部的各个海湾。与克里特岛遥遥相望的阿戈斯海湾的铁拉和迈锡尼两个城邦开始用石头堆砌一些防御要塞,这就是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建立的爱琴王国。爱琴王国引入了克里特和埃及的陶瓷工艺与金属工艺,时至今日宫殿的废墟之中还掩埋着许多来自埃及的玻璃工艺品和墙壁装饰工艺品的碎片。尽管如此大陆地区的文明进程仍没赶上克里特岛的脚步:这一时期文字并没随着克里特人的贸易被带到大陆,这时整个欧洲大陆尚未形成任何用于书写的文字。这时一些有着相对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居住在铁萨利等希腊北部的高地地区,但这里的文明水平只比晚石器时代略高。当时铁萨利人已对金属有所了解,但他们并没普遍使用金属工具。相比之下小亚细亚半岛北部的一个小村落却逐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村落的名字叫做特洛伊。当时的特洛伊是一个商人聚集地——那些往来于欧亚之间的船只常停泊于此。随着金属的引入使特洛伊逐渐发展成为爱琴海地区一个举足轻重的商业王国:特洛伊人建造了整个爱琴海世界最早的要塞,这比迈锡尼和铁拉的城堡早了将近1000年。
直到上世纪初人们对爱琴海文明的了解其实并不多,而在此之前人们相信欧洲文明最早诞生在希腊位于欧洲大陆的领土上,那时人们还并不知道爱琴海世界存在更为古老的文明。1870年美籍德裔学者海因里希·谢里曼对特洛伊遗址进行了考察。谢里曼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相继发现了九座港口城市的遗址。这些城市按历史顺序被掩埋在土堆中,相对较新的城市下面掩埋着更为久远的城市遗址。在对特洛伊进行考察后谢里曼又跨过海峡前往希腊大陆进行考察,最终他得出结论:早在希腊大陆的文明出现之前爱琴海地区的文明早已繁荣了好几个世纪。从1900年开始考古学界开始就克里特岛是否是爱琴文明的发源地进行论证,最终这种论证证明:克里特岛是爱琴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在其早期曾深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并经历了相互融合的数百年历史,后来爱琴文明又通过小亚细亚半岛同中东两河流域文明接触,爱琴文明实际上是古埃及文明、中东两河流域文明与后来的古希腊文明之间的沟通桥梁。众所周知如今的西方文明实际上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爱琴文明的发现证实:事实上古希腊文明的诞生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古希腊文明诞生于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