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诞生在这个星球上以来发明并不断完善着自己的工具,人类用这些工具改造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渐渐地货币、文字、城邦、定居农业等文明的标志产物陆续诞生:原始社会后期畜牧业开始同农业的分离,由此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手工业和农业出现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随着人们生产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于是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开始出现。商业的出现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积累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资本,同时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然而全世界的人并不是在同一天迈入文明时代的:当中东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华夏大地的农业文明有条不紊发展壮大之时,当爱琴海地区的海洋商业文明开始萌芽之际,这时世界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过着游牧或狩猎采集的生活。这一时期几个定居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已相当繁荣:黄河流域的人们种植着五谷,而长江流域的稻米种植技术也已相当成熟,后来中国的稻米种植技术更是广泛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地区。这时世界上早期的城市文明也已发展起来:不能生产粮食的城市配备了官僚、军队、法律等国家机器,商业的发展使城市进一步繁荣起来。这时一些来自山地草原的游牧民族也开始和定居民族展开商品交换:最早的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游牧民族和定居民族各自用自己的特产交换对方的物品。定居民族在交换过程中一定见识过游牧民族的马,不过这时他们没能想到这种动物将对他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人类未来的历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马的发源地是北美,不过印第安人的捕杀使这种动物在作为发源地的美洲被灭绝了,如今美洲的马都是大航海时代后殖民者从欧亚大陆带来的马所繁殖的后代。冰河时期印第安人通过陆桥跨越白令海峡进入美洲,而马则呈反方向由美洲进入亚欧大陆。直到19世纪蒸汽时代到来之前马在人类交通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亚历山大大帝没有马能否东征亚洲?如果唐僧没有马能否取到真经?如果成吉思汗没有马能否打下万里江山?如果没有马无疑会使古代世界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变得极为困难。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山脉、河流、戈壁等自然屏障将人们隔绝开来,甚至即使单纯只是遥远的距离也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唯一具备跨越障碍能力的就是骑马技术娴熟的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已开始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游牧民族开始对原有几大世界古文明发起挑战:他们驾驶着马拉的战车,挥舞着金属武器向定居民族发动进攻。在那个年代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机动性力量,于是一个个古文明被游牧民族的凌厉攻势击倒。有的文明在被游牧民族击败后又迎来了自己的复兴,而有的文明则就此消失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用他们的马重塑了人类世界的版图,使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古埃及被来自亚洲的希克索斯人征服了,不过希克索斯人只是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以及尼罗河谷地下游,至于底比斯、阿拜多斯等南部地区仍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尽管埃及南部地区也在侵略者的兵锋下被迫臣服,不过这种臣服更多只是形式上的:埃及南部地区崛起了一系列彼此独立的诸侯,他们在形式上承认希克索斯人的宗主权并向其纳贡,但实际上仍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位,埃及南部地区的建筑并未遭到破坏,古埃及的文化也在南部地区得到了交好的保存,这就为埃及日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正是希克索斯人的入侵为古埃及带来了第一匹驯马、第一辆战车,在此之前古埃及人根本不知马为何物,而古埃及的战争形式也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随着希克索斯人的到来埃及人在不断反抗希克索斯人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新的军事技术。希克索斯人曾是勇猛的战士,马给他们带来更强的机动性,然而当他们作为征服者入主埃及后很快就痴迷沉醉于当地繁荣富庶的生活之中,渐渐地他们变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比之下南部的埃及诸侯们并没忘记惨痛的亡国之耻,在无力反抗之时他们争相向希克索斯人表示效忠,从而使希克索斯人在自己与其他诸侯的冲突中站在自己一方,然而这些诸侯之间的竞争决出最终的胜利者注定将扮演希克索斯人在埃及统治的掘墓者角色:在埃及南部各路诸侯的竞争中胜出的是拉塞肯恩三世,而他在自己的地位稳固后就向希克索斯人发起了进攻。这时希克索斯人早已不复当年之勇,而他们作为外来入侵者在人数上又居于劣势,于是战争形势很快朝利于埃及人的方向发展。孟菲斯、坦尼斯等城相继被拉塞肯恩三世攻陷,希克索斯人将自己所还能调度的二十四万人马全部集结于埃及东部边境的阿瓦利斯,显然他们是准备在这里与埃及人背水一战。埃及人和希克索斯人陷入到相持状态,这一状态直到拉塞肯恩离世都没结束。拉塞肯恩的继任者雅赫摩斯集结了五十万人并在尼罗河上组建了一支舰队。阿瓦利斯不仅有与尼罗河水系相通的护城河作为屏障,还毗邻一个很大的环形礁湖,因此要攻破该城必须水陆并进。雅赫摩斯亲自驾驶战车统率士兵向阿瓦利斯发起进攻,与此同时雅赫摩斯的舰队也从水路发起进攻,希克索斯人就这样被逐出埃及。
埃及人在被希克索斯人征服一个世纪后又迎来了自己的复兴,相比之下中东两河流域的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印欧语系的游牧民族赫梯人摧毁了古巴比伦王国,但他们并没在两河流域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最终两河流域落入另一支游牧民族加喜特人手中。赫梯人进入了小亚细亚,在这里他们与当地民族联合建立起一个囊括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大部分地区的国家。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场由赫梯人和加喜特人掀起的入侵浪潮逐渐平息下来,这时中东地区处于三大强国的控制之下:北方的赫梯帝国、南方的埃及帝国、东方的亚述帝国。埃及人驱逐了希克索斯人,却不得不面对两个更为强大的游牧民族。在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埃及和赫梯陷入到长期的战争之中,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双方两败俱伤,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三个闪米特系的游牧民族进入到双方之间的权力真空地带:腓尼基人占领了地中海沿岸一带;阿拉米人占据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希伯来人占有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后亚述帝国凭借铁制武器、训练有素的军队开始进行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囊括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的庞大帝国。然而帝国的过分扩张和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最终摧毁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公元前612年米底人和迦勒底人的联军摧毁了亚述帝国的都城尼尼微。中东两河流域的这段历史真可谓是风云变幻,一时间各路人马轮番登台,直到这一地区被来自东方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征服才建立起较为稳固的统治,不过从此以后中东两河流域就处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帝国、安息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轮番统治下,直到20世纪伊拉克独立后中东两河流域地区才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爱琴文明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海洋商业文明也没能摆脱被游牧民族侵袭的命运:希腊人的祖先其实是印欧部族中的一个分支,与赫梯人、波斯人算是同宗,只不过当赫梯人、波斯人在西亚地区辗转迁徙时希腊人却来到了如今的希腊半岛,这时与希腊半岛隔海相望的克里特、特洛伊等地的文明已进入高度繁荣的时期。希腊人的祖先征服了爱琴海地区的那些古王国,今天的希腊人实际上是早期的爱琴文明和印欧征服者混血的产物。这样的政府并非一次性完成的:事实上进入希腊半岛的印欧人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属于不同的部族。最先进入希腊半岛的印欧入侵者是亚该亚人,他们逐渐吸收了从克里特岛传入希腊半岛的米诺斯文化,他们在从色萨利到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一系列城邦,后来迈锡尼城邦逐渐发展成为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中心。和其他印欧部族不同的是:迈锡尼人逐渐放弃了游牧生活,转而像克里特人一样面向海洋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迈锡尼人正是凭借这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得以渡海征服小亚细亚半岛的特洛伊城邦,迈锡尼还在罗德岛、塞浦路斯岛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他们不仅瓦解了此前克里特岛在地中海世界的霸权地位,甚至还洗劫了克里特岛本身。迈锡尼人的破坏加之天灾使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在公元前1150年左右彻底消失了,然而新入侵的多立克人很快使迈锡尼人不得不面对和克里特人一样的命运: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立克人用更为先进的铁制武器向迈锡尼人发起进攻并最终征服了迈锡尼人。多立克人统治的早期时期希腊的行政制度瓦解、农业人口消散、对外贸易萧条,希腊进入到历史上一段黑暗的时期,直到大约公元前800年希腊城邦时代的到来。
在印度雅利安人的入侵终结了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文明,雅利安人尽管摧毁了达罗毗荼人的印度河文明,但他们在入主印度后同样开创了自己的文明: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600年的历史时期正是雅利安人在印度的统治日益走向稳固的时期,这一时期印度出现了最早的宗教典籍《吠陀经》,因此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吠陀时代。整个吠陀时代一共诞生了四部《吠陀经》——分别是:《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达婆吠陀》。其中《梨俱吠陀》成书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900年,所对应的这段时间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另外三部成书于公元前900年—公元前600年,所对应的时间称为晚期吠陀时代。“吠陀”一词意味知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地位正犹如《圣经》在基督教、《古兰经》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共有十卷的《梨俱吠陀》是研究早期雅利安人的主要原始资料,《梨俱吠陀》收录赞歌1028首,其篇幅大致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加起来相当。雅利安人进入阶级社会后发展出来了一套为适应新的统治需要的种姓制度——根据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的教义:创世之神的四个孩子繁衍出了日后的四大种姓——这四个孩子一个由神的口中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双臂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大腿生长出来,一个由神的脚生长出来。以此作为依据将祭司阶层被称为婆罗门,王室以及为其征战或从事行政管理的文臣武将称之为刹帝利,平民称为吠舍,奴隶称为首陀罗,事实上在这四大种姓之下还有一种不被承认的“第五种姓”——他们被称为达利特人或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甚至不被视为是人,所以不列入四大种姓之内。各种姓必须严格按自己的种姓从事特定的职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同行、共餐,跨种姓通婚更是被视为大逆不道。低种姓的人走在街上必须时刻小心,甚至不能让自己的影子遮住高种姓人的影子,因为这会玷污高种姓人的纯洁,所以有时低种姓人出门甚至要随身携带两块板子一路敲打,以提醒路人自己即将路过。
东方的殷商王朝商朝在第23位国王武丁手中进入了全盛时期:商王朝不同于秦始皇之后的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在商王朝的周围存在着众多方国,这些方国有的服从于商王朝的号令,有的则叛服不定,有时甚至会入侵商朝边境。在武丁平叛的历次军事行动中几乎都是由他的妻子妇好挂帅,她曾打败过周围二十多个方国,攻打羌方时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当时的战争规模是无法和之后的大一统王朝相比的,妇好能一次带走一万三千多兵力已相当于当时商朝都城十分之一的兵力了。秦统一之后历朝历代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而在商代也面临着来自北部边境的鬼方国的巨大威胁。关于这个鬼方国的来历由于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支撑,因此至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鬼方国是匈奴人的祖先,也有人认为他们是东迁的古印欧人(雅利安人)。大致在和商王武丁同时代古印度、古巴比伦这两大文明古国都不同程度遭到古印欧人的入侵并最终导致这两大古文明的衰落。妇好自告奋勇率兵前往北部边境,在她的运筹帷幄之下商军大胜鬼方军队。如果鬼方真是东迁的古印欧人,那么妇好此战使华夏文明得以避免像其他几大古文明一样被古印欧人征服,使中华文明得以成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者。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上下五千年连续不间断的文明?也许就是当年这场战争奠定的基础。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后来被证实这就是妇好的墓。这是安阳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一共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海贝6800枚,甚至有一部分玉器和海贝是出自今天的新疆和田以及印度洋地区,这证明在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中华文明已与西域有一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