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
如果不懂北上广,那米其林肯定就更不懂成都了。
米其林作为一家发源于法国、最初只是为了用美食诱惑人们开车出门便于销售自家轮胎而成形的美食榜单,一直都是美食权威般的存在,但是一直也是争议缠身。
比如,米其林会觉得巴黎的中餐比上海好吃,而香港的意大利菜和罗马一样正宗……意大利人怀疑轮胎人是法国舌头,而亚洲人又怀疑米其林是欧洲舌头。
但是不管怎么说,如果法国、意大利和上海本帮菜还能算是同一个位面上的存在的话,那成都火锅一定就是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事儿了。
所以,在北上广都能翻车,那成都就一定是米其林的禁区了。
不过我其实倒是挺想米其林能出一期「蓉城有米」的,因为我要去成都出一次差,然鹅我还从来没敢试过成都火锅……
所以这次出差成都,我就来替米其林尝尝成都火锅的滋味!
计划好了,那就出发吧!
没有米其林,那就只能靠熟人带路了,就是下面这位:
姑娘是我在成都念书的朋友,差不多也是临近寒假了,已经停课复习了好一阵儿,所以就借「导游」的名义出来一起浪了,当然啦,买单肯定都是我(有熟人带路少踩的坑可比超值了,毕竟成熟的旅游城市到处都是坑)……
其实我是安排了挺多脚程的,周四下午武侯祠,晚上顺道去逛锦里,睡一觉第二天上午去春熙路,下午去宽窄巷子,等熟悉了成都之后,晚上才是去吃火锅——所以为了带路,这位也真的是称得上忠肝义胆了:
Day 1:武侯祠 + 锦里
我落脚在清江东路,离武侯祠不过 5 公里,但是其实更近的是宽窄巷子,就在我从酒店去武侯祠的半路上。当时不知道怎么就阴差阳错想着先去武侯祠了,可能是自有天意,周四阴郁的下午,很能衬托武侯祠的肃穆。
◎ 成都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冷,虽然正值隆冬,不过四川盆地也只是清冷而已,裹紧棉服的阴天也挺有味道。
◎ 武侯祠里银杏这种成都常见的落叶乔木的叶子看起来才落没多久,樟树和竹子还青青郁郁,所以大冬天里武侯祠也并不萧煞,反倒显得平和冷肃。
武侯祠最初是始建于公元 223 年(距今差不多 1800 年),明末的时候被张献忠拆毁,现存是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 年)的时候复建,历史和这座城市一样悠久。
◎ 祠堂里面到处都是发黑的漆门,和棱角磨圆的石刻。
成都人或者四川人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渊源流长的历史和文化相关。走在武侯祠里面,每一块石板,每一根木柱,每一个石雕,都可能有 300 年乃至 1800 年的历史,也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验。
◎ 武侯祠里做修缮的工作人员,这时候正在给刻字重新上色,旁边还有一个大哥在旁边用索尼的摄影机在给她们三个拍素材,三个姐姐还嫌碍事儿一个劲儿埋汰这位大哥,看起来也是同事
锦里和武侯祠紧挨着。武侯祠不算大,不过细细逛完也足足花了 3 个小时,等从侧门出来到锦里,也已经到了下午五点了,傍晚也是锦里最热闹的时候,石板道两边的复古小楼灯笼一开,古色古香的氛围就有了。
如果武侯祠代表的是成都的历史,锦里代表的就是成都的文化。这条复古的步行街上,全是操持四川话叫卖当地特产的小商铺。
◎ 锦里的小广场,旁边是掏耳朵的小摊位,四圈是小商铺,中间就是露天的茶位了。拍到这儿时飘起了毛毛雨,很多游客根本就没有起身的意思,朋友说,这毛毛雨飘着飘着估计就停了
◎ 锦里里面卖土麻饼的小铺子,湖北也有土麻饼,但是我还真不知道土麻饼会有这么多口味,我们家乡的土麻饼应该就是原味儿吧?
◎ 街边银饰店里栩栩如生的大圣
◎ 这是手模店旁边的一个卖卷烟的老大爷,这时候正在招呼看烟的顾客,没顾客的时候大爷就自个儿在坐那儿抽自己的卷烟
◎ 同样也是在锦里营生的老大爷,本来就是想拍他拉龙须酥的那一瞬间的,不过生意不好,跟大爷聊了一晌天也没见有游客过来买糖,所以我就买了一盒,20 块,大爷拉了半天,边拉边夸龙须酥好吃,不过实际还是太甜了,我和朋友都吃不大惯,浪费了
前面说到成都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他们对成都话的态度就可以窥见一二。逛锦里的时候朋友提起,刚来成都的时候她完全听不懂成都话,但是成都人对此根本不以为意。
其实无论是餐馆老板、街边小贩还是出租司机,成都人和其它城市的人普遍不同的一点是即便你用普通话跟他们对话,他们也还是会回敬你成都话,除了成都人笃定成都西南官话容易被外地人听懂之外,也是因为他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成都。
Day 2:春熙路 + 宽窄巷子
第一天逛完,没想到第二天居然出了太阳。这一天的计划是上午春熙路、下午宽窄巷子、晚上吃火锅,也很紧凑。
春熙路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最出名的,当然是「熊猫屁股下见」的「I am Here」——IFS 网红熊猫。
容纳下了 IFS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的春熙路,有它时尚现代的一面,但是也有它传统文艺的一面。它在 1924 年就已经建成了,如今即便被翻新成了商业街,这里还是触目可及的各种人文古迹:
◎ 这里可能是我见过传统和现代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个商业街,就像是这座石塔,即便是在后面 IFS 的两栋大楼的映衬下,也不会显得违和。
◎ 身后是北面的专卖店,同样的是复古装修,我还看到过春熙路和锦里的两家星巴克,也是难得一见的复古风
◎ 春熙街头,可能因为是商业街所以游客不多,不过实际上春熙路也差不多百年历史了
上午在春熙路逛逛拍拍之后,下午就直接转场到了宽窄巷子。春熙路从 1923 年建成伊始就是作为市中心商圈,宽窄巷子虽说现在也成了商业步行街,不过在清朝康熙年间建成的时候可是居住区,到今天还有很多私家宅院坐落在其中没有被商业化,这一点倒是和鼓浪屿有点神似。
◎ 宽巷巷口前砖墙上的门环
◎ 还是宽巷门口,很多传统物件儿就这么被浇筑在了墙内,让人不经意就穿越回来旧日子的生活
成都真的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头一天周四晚上在锦里,就已经人挤人了,这天周五下午在宽窄巷子,一样是遍地游人,这还是年末冬天旅游淡季,很难想象在年中旅游旺季,成都会是什么一副景象。
不过现在大家在旅游的时候都非常有礼貌,拍照的时候大家宁愿等你拍完照片也不会插进镜头里面,所以给姑娘拍照还是挺顺利的。
◎ 网红路牌
虽然名为商业街,不过朋友在窄巷的一家银饰档口托一对夫妻修整了她的一个被戴瘪了的银手镯(细细敲了差不多 5 分钟),夫妻没想着要收钱,朋友也没想着要给钱,就这么一敲两散,看得我一脸懵。
◎ 给朋友白敲了半天镯子的夫妻档。不过也有可能他们是旁边银店的雇员,因为他们的档口旁边就是一个银店,顾客熙熙攘攘
◎ 宽窄巷子里面拉糖的大爷,好像身后就是他家,真买糖的顾客不多,全是围观的游客
◎ 磨辣椒面儿的女工
◎ 宽窄巷子有专营戏曲的戏园子,这个花旦正在门口迎客
◎ 活捉!
◎ 浸染了青苔的砖板,见证过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
◎ 这种风格的木雕,总觉得相当的西南了……
◎ 四…四川麻将…???
宽窄巷子本身并不大,因为朋友奉劝我不要在巷子里消费,所以就这么走马观花很快就转完了。我不算是一个细致的人,但是走走看看,你还是能理解「少不入蜀,老不出川」这句话描述的四川人的那份安逸和不经意流露出来的那份自豪,以及成都醇厚的文化。
品味了成都,我们再来品火锅
小龙翻大江并非只有成都才能吃到,西安和上海也有分店,成都也有两家店,一家是在春熙路,另外一家就在宽窄巷子。宽窄巷子店是小龙翻大江的创始店。
◎ 盘龙翻江,算是小龙翻大江的一个名片
◎ 一楼并不是就餐区,因为位于宽窄巷子闹市、人流量高,而且小龙翻大江的盘龙门堂过于吸睛,进店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所以用餐都在二楼和三楼
店内的装修完全是中式的复古风格,无论是包厢还是堂桌,都用的是中式桌椅,至少在外地,这种全中式的餐馆装修风格难得一见。
小龙翻大江用餐区域的二楼和三楼(主要是二楼)面积足够大,在中式风格的大前提下,开辟了不同的就餐环境,除了常见的单桌,三楼还有长桌:
二楼的独亭包厢:
在这种装修环境下用餐,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比如在爬过二楼独亭逼仄的木质楼梯,进到独亭上的包厢里面,和朋友在微寒的冬夜里就着亭外的勾栏瓦舍和月夜红灯,涮一锅火锅,既温暖了胃,又抚慰了心。
◎ 整个独亭都是木质结构,走起来颤颤微微,看起来很有年月了
◎ 独亭窗外都是宽窄巷子复古风的勾栏瓦舍,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本来也是怕人多排队(小龙翻大江是定点 18:30 - 19:30 有川剧变脸表演,排队错过表演就遗憾了),所以 17:00 左右就到店叫号预约了 18:00 的席位,不过事后证明还是多虑了,就餐两小时,虽然绝大部分餐位都是满员,不过从头到尾就一直没有排队的迹象。
想想也是,宽窄巷子毕竟是和我一样的外地游客更多,吃不吃得惯成都火锅另说,在这种热门景点里面装修风格并不平易近人的餐馆,未必能吸引到游客进来飨会。我们五点之后在店里遇到的食客,很多都是追着小朋友喂菜的家长和提着手包的中年人,很少有像我们这样三三两两的游客。
◎ 等到晚上,月亮顺利升起
◎ 天黑之后,小龙翻大江中庭的表演也开始了,除了琵琶弹奏,当天还有改编传统舞蹈、舞狮 & 说唱、茶艺、川剧变脸表演。
熬到过了 6 点天色开始暗下来,月亮升起来、第一个出场的女生开始在二楼露天中庭独奏琵琶,吃火锅的那股子热闹气氛就上来了。包厢内外说笑、劝酒的声音随着牛油火锅的香气袅袅升起来,在飘渺的灯光下,我们整个人就开始放松下来了。
虽然只是两个人吃,不过为了能正儿八经吃顿成都火锅,我们还是尽力点了四人份儿的量,搞得服务员下过单之后又折回来提醒我们,确认了一遍这才真下好单。
点的菜不少,不过这家店上菜的速度也快,等我们点完菜聊了 10 分钟天,第一位弹琵琶的小姐姐在二楼露天中庭表演之前,锅底和涮菜就陆陆续续上齐了。
◎ 传统红锅,配双椒牛肉、冰球鹅肠、鲜毛肚、黄喉、吊龙牛肉、玫瑰鲜肉丸、虾滑等等,当然,都是小姐姐点的,她品鉴火锅的功力远胜于我
在开涮之前,光是摆盘,这些菜都挺惊艳到我的,既算得上精致,也很有成都的古朴风味儿。除了土豆片儿,盘盘涮菜都有红色点缀,在桌顶的灯光下,拍照可以说是相当上相了。
我们先涮的是最后上桌的毛肚。毛肚冰镇上桌,能锁住鲜味儿,按朋友的指引涮毛肚要「七上八下」,在翻滚的火锅里面稍涮一下蘸料开吃,牛油火锅和香油蘸料的香气,串上毛肚的鲜味儿,非常独特。而且应该是因为毛肚比较新鲜、而且涮的时间不长,毛肚口感脆嫩,很爽口。
至于火锅的辣劲儿,在蘸香油和香菜、蒜末调成的料的过程中,已经被冲淡了,所以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倒是没太感觉辣劲儿有喧宾夺主盖过毛肚的鲜香味。
跟毛肚一样,像是鹅肠、黄喉,也是脆嫩口感,而吊龙、双椒牛肉、玫瑰肉丸、虾滑都是入口鲜香。辣味和牛油香气的衬托下,吊龙肉质鲜嫩但香气浓厚,虾滑鲜嫩,玫瑰肉丸里面加了葱姜,有一股三鲜肉丸的香气,双椒牛肉腌制之后也很醇香,只是拌过生椒之后涮完辣椒略有些生,涩劲儿呛口,不是我的菜。
其实跟热汤红油给人的印象不同,成都火锅的精髓并不是麻辣(虽然吃完这餐之后我嘴唇麻痹了两天之后还是不争气地长了一颗水泡),而是鲜香。这也像极了这座城市和这方人情,看似不易接近,实则非常温情。
火锅继续,表演也不停歇。等到晚上七点半左右,在一曲说唱《小龙翻大江》(应该是自创节目,成都说唱 + 传统舞狮,也是非常有看头,不过吃着火锅看舞狮,忘记下桌拍照了)之后,终于等来了川剧变脸。
◎ 黄衣女,黑衣男。黑衣大哥挺肚迈腿,从我们桌后过道出场时,那份骄傲,那份自豪,真心爱了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川剧变脸,等中庭表演开始的时候,舞台四周已经被围得满满当当都是人了。就着陈小涛那首《变脸》的背景音乐,瞬间整个火锅店的气氛都达到了高潮,黑衣大哥也有跟旁边的观众互动,不过就算是隔着 20 公分的距离,我也没看清楚这脸是怎么变的。
但是整个店里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息那倒是真的。
表演完了,也差不多八点了,我们的火锅也吃得差不多了,就跟服务员事先警告我们的一样,肉都没捞完,配菜更是稀稀拉拉吃了一点而已。买单,560 块。
560 块这里面,我估摸着大概有一半是被多点餐浪费了的,所以实际上两个人的花费应该是在 300 块左右。人均 150 在成都的消费水平下可能偏高吧(前一晚两个人在武侯祠一环路的餐馆里也就只吃了 150 块就撑到了),不过对于景点大店来说也算是可以接受。
毕竟,这 150 块的人均价格,既让游客在不出巷门的前提下可以在宽窄巷子这个热门景点品尝到正宗的成都火锅,体验成都火锅在「麻辣」的外衣之下,不为人所知的「鲜香脆爽」,也能让四方游客感受成都这样一座古城时至今日依旧鲜活的传统本地文化。
成都火锅,爱了。
PS:所有图片都由 vivo X30 Pro 拍摄,照片在手机上经过调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