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个二十四孝宝妈,孩子大大小小的事儿,从来都是不假人手,全权包办,孩子长得又白又胖。不过,最近却常常跟我吐槽,幼儿园刚开学没几天,上中班的儿子就各种哭闹,拒绝上幼儿园。
长假一回来,很多孩子都有一段“假期综合症”,自然会好起来。但反复询问下,孩子最后说出的原因让父母大呼意外:每天吃饭总是落后,上厕所不会擦屁屁,拉裤子,老师不喜欢我了。
幼儿园老师怎么能这么做呢?
为此,我也专门咨询了几名幼儿园高级教师,他们一致说,孩子出现因为不会吃饭,不会上厕所而害怕去幼儿园,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了。原因其实是孩子在幼儿园中,离开父母的照顾,不能自理,落后其他小朋友,由此就会产生自卑、厌学的情绪。
原来,真相如此简单,就是家长太包办,导致孩子不独立,不自信。
0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的折射。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独立性的孩子,那也是父母导致的。
我们时常对自己的小宝贝很是娇惯,重点是这个“很”字。孩子是自己的小宝贝,适当的溺爱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如果是“很”是溺爱,这就是另当别论了。
现在这种“很”是娇惯的现象,看看周围其实也是满普遍的存在,一看便知:
1.长辈的溺爱,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七大姑八大姨家,会把小可爱捧上天,好吃好喝的都摆在你面前,小可爱可以上蹿下跳,大吵大闹,这样对吗?
2.在家里,小宝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把小宝贝宠上天,到了该上幼儿班的时候,父母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很是娇惯,生怕弄坏了小宝贝的小手,这样对吗?
3.说来大家可能很惊讶,但是这也是存在的现象,到了该不用尿不湿的年纪,还用着尿不湿,不让孩子去卫生间排便,父母每天像还是小宝宝时期的小宝贝一样更换尿布,这样对吗?
当然,以上通通都是不对的,长辈可以宠爱,父母可以溺爱,但是,都是要有一个限度,他们毕竟终会成长,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未来孩子具有竞争力,不止来源于情商双高,有礼貌,有同情心,更重要是要有一个独立的心。如何培养一个独立的孩子,是家长纠结难题,因为放不下心,会心疼孩子累到,磕到碰到,心疼孩子……
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宝贝,但为了他们明天会更好,还是放手让他们去做吧。
02
孩子为何要独立?
父母一直给孩子伺候的无微不至,真的是为他们好吗?只要是宝宝的事情全部都亲力亲为,为不保证一点差错,从不让宝宝自己插手,父母想没想过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从出生起父母每天帮宝宝穿衣服,喂宝宝吃饭,为宝宝收拾衣物,到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依旧这样,宝宝上幼儿园前你可以帮忙收拾,但一到幼儿园里,你能跟在他屁股后面帮忙收拾吗?
宝宝看到自己同龄人都在收拾自己东西,自己却不知道如何下手,会有自卑感,父母们知道吗?宝宝没有学会大小便,就去幼儿园,当自己有生理反应时候不止如何是好,宝宝也会有自卑感,父母们知道吗?
不是所有的溺爱都是理所当然,小宝贝们在父母面前是宝,但在别人眼里会是孩子,同学,学生等多种身份,唯一不是小宝贝。如何让孩子减少这种自卑感,多一种自豪感?
那就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且从小抓起,让你的宝贝告别巨婴生活模式吧。
当孩子具备动手能力时候,就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去完成事情的能力了,可以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比如:
1.早起自己穿衣服,当然,这件事情绝不可能一下子那么顺利的完成,可能会出现“笑话”,不过,不要紧。自己可以动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家长耐心的告诉宝宝,怎么穿,步骤如何,一步一步慢慢的来,总有一天终会对的。
2.自己学会吃饭,现在母婴用品很齐全,市场上已经有了孩子的餐具,如何正确使用孩子餐具都有很明确的方法,孩子刚开始都是吃的像一个小脏孩一样,但这也是孩子成长的象征,可以自己独立的吃饭了。
3.自己可以解决生理反应,市场上会有儿童的器皿来解决孩子的生理问题,由于孩子小的时候不能用成人的坐便,但是会有儿童专用的坐便方便儿童使用,当他们到了摆脱尿不湿的年纪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有生理反应的时候,如何解决生理反应,也是孩子成长独立必须课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4.当孩子思维成熟一些的时候,要让他们引导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煤气上的火在孩子眼里看着好好玩,但是家长知道是危险的;床上、沙发上蹦蹦跳跳很危险,很容易摔倒;和小朋友打架是不对的,不仅伤到人而且在别人眼里这个孩子“没有教养”;家长为了哄小朋友给他们看动画片、玩游戏,让小朋友养成不看动画片、不玩游戏就不吃饭睡觉;
孩子学会独立,会让自己有自豪感和自信,这不是攀比心理,这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素养,这是家长作为孩子启蒙老师成功之处。
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只有一次,抓住了,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