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说一说洪武二十年的北征。
这次北征由宋国公冯胜佩挂帅印,两年前的洪武十八年春天,魏国公徐达病死,冯胜成为第一代六国公中硕果仅存的一位武将,由他挂帅是理所当然的。
冯胜早年和哥哥一起投奔朱元璋,算是一员老将,而且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五儿子周王,另一个女儿嫁给了常茂。但关于冯胜的战绩和品行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
常茂是常遇春的庶子,因为排行老大,在父亲死后得到一个郑国公的爵位,年纪轻轻就地位显赫。他属于第二代国公,洪武三年就位列六国公,这要比李景隆、邓镇这些二代公要早得多,而且他的一个姐妹嫁给了皇太子朱标,地位非常特殊。
当年,常遇春的军纪就很坏,只不过他太能打胜仗了,朱元璋在这方面也不计较。常茂从小生活富贵,没学到父亲的勇武,却学了他的种种恶习。这很让穷苦出身的冯胜看不上眼,经常要以岳父的身份教训他几句。
年轻混账的常茂也是地位显赫的国公,怎能容忍别人的呵骂训斥?他经常当面顶撞冯胜,翁婿之间的关系很不好。
洪武二十年六月,冯胜率军越过金山,纳哈出的部将、全国公观童首先投降,纳哈出知道自己不是明军的对手,背后又是无边的荒野,退无可退,只好提出投降,带着几百人来见蓝玉。
蓝玉、常茂等人前去受降,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常茂在酒席上砍了纳哈出一刀,然后都督耿忠押送纳哈出去见冯胜,冯胜隆重款待。纳哈出的部下得到他挨刀的消息,四散奔逃,冯胜赶快派人加以抚慰,才勉强收拾起这一副乱摊子。
纳哈出部下一共有二十余万军民,还有大量牛马辎重,除了逃跑的几万人,大部分投降明军。冯胜胜利班师,派都督濮英率领三千骑兵殿后,结果逃跑的纳哈出的部下截击偷袭,濮英惨败而死。
濮英之死让冯胜的胜利大打折扣,他认为这一切全是因为常茂的鲁莽,非常生气。但是,于公于私,冯胜都不能随便处置常茂,于是派人把他押回南京,交给朱元璋处理。
常茂当然要为自己辩解,指责冯胜的错误,朱元璋因此发现了冯胜的许多问题,比如俘获的许多好马都被他截留在手中,比如他派人向纳哈出的妻子索要珠宝,凡此种种,让朱元璋对冯胜大感不满,夺去他的帅印,打发他到凤阳居住,以后再没有机会挂帅出征。
而常茂的罪恶更多,朱元璋这样说他:“交结胡惟庸……又奸宿军妇,及奸父妾”,品行极差,这次出征时“又去抢马,抢妇人,将来降人砍伤,几乎误事。”
按照朱元璋一般的做法,常茂难逃一死,但朱元璋顾念死去的常遇春,只是夺去常茂的公爵,远远地贬到广西的龙州。
至于战败的纳哈出,最初被封为海西侯,洪武二十一年跟随傅友德远征云南,结果死在中途,据说是在船中因为饮酒过度而死。他的儿子察罕继承了侯爵,改封为沈阳侯。蓝玉出事之后,察罕也被划为蓝玉党,被处死。
顺便说一下,冯胜这次远征还损失了另一位大将,此人当年曾经和傅友德一样骁勇善战,他就是薛显。
薛显原本是元军将领,至正二十一年才投奔朱元璋,时间比较晚,但表现很突出,尤其是在洪武初期的北征过程中,薛显和傅友德二人经常充当先锋,跟随徐达、常遇春在北方、西北立下不少功劳,朱元璋就曾经称赞他为奇男子。
但薛显有一个坏毛病,就是非常残忍、动不动就杀人,包括身边的人,甚至杀掉了一个名叫吴富的千户,而且贪财。洪武三年朱元璋给薛显封了一个永城侯,但侯爵的年禄被分成三份,一份给薛显的老母亲和妻子,一份给千户吴富的家里,最后一份给那些被他杀掉的军卒家属。
薛显也被贬到了海南居住,不久又被招回,回到军中,但再没有突出的表现。这一次薛显也跟随冯胜出征,当年并肩为先锋的傅友德已经贵为国公,而且担当副将,薛显却默默无闻,这次远征也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在撤军途中死在山海卫,死因不详。可惜一时豪杰,就这样悄然死去。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