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是很多经典日本电影的取景地。1949年, 小津安二郎拍摄了《晚春》,1950年完成《宗方姐妹》,1951年完成《麦秋》。这三部电影,因为分别拍摄了京都与奈良地区而被称为 “古都系列”。
在电影《晚春》中,原节子扮演的女儿与笠智众扮演的父亲最后一次旅行的地方就是京都,先是八坂塔的外景,然后是清水寺。父亲在清水舞台边感叹: “还是京都清静,东京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了。”最后,父亲与老友坐在以“枯山水”闻名于世的龙安寺石庭,边看那15块错落有致的岩石,边喟叹女儿总会嫁人。
△ 电影《晚春》1949
15世纪建于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庭园是日本最有名的精品园林之一。石庭呈矩形,面积仅330平方米,由15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和大片灰色细卵石构成。然而,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都只能看到14块石头。石组以苔藓镶边,周围是水纹状的白色砂砾。白砂、绿苔、褐石,不同的材质、高度、颜色、形态,都让人回味再三。
△ 京都龙安寺枯山水
其实,整部《晚春》虽然在京都取景不多,却仍散发着传统日本的气质:古寺名刹、传统茶会、能乐表演、华美和服......而在次年(1950)小津拍摄的《宗方姐妹》中,新与旧的对比变得更强烈了。
一边是田中绢代饰演的姐姐欣赏的京都东山的料亭、古朴典雅的京都大学、山茶花掉落在西芳寺苔藓上的绝美画面,一边是高峰秀子扮演的妹妹欣赏的旅欧留学生气质、西洋气息浓厚的神户、时髦的酒吧与洋服。
△ 电影《宗方姐妹》1950
姐姐与妹妹似乎就是旧与新的代表,在妹妹看来,姐姐就是“腐朽”“古旧”的代名词,毫无生趣,也毫无意义。影片中两姐妹间就有这样一番犹如点睛之笔的对话:
——“满里,我有那么陈旧吗?那你所谓的崭新又是什么呢?”
——“姐姐去京都,看的是庭园,走的是寺庙。”
——“这些就算是陈旧、腐朽老化的玩意儿吗?我认为不会变老变旧的东西,就是崭新的。真正崭新的东西,就是永远不会变老变旧,不是吗?你所谓的崭新,不过是去年流行的长裙,今年流行的短裙。这些短暂的新鲜事物,你就那么喜欢吗?”
△ 田中绢代与高峰秀子饰演姐妹
研究者田中真澄在著作《小津安二郎周游》中这样评价: “《宗方姐妹》把战后小津的命题‘没有变陈旧的东西就是新的东西’明确地表达出来,但这个命题很露骨地作为台词叙述出来,却很不像小津的做法。”向来含蓄的小津都忍不住在电影中“大声疾呼”,想来肯定是对这个议题已经憋了好久。
市川昆版《细雪》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岚山的樱花。但是,再美的樱花与莳冈家的四个女儿比起来,也逊色了。
△ 电影《细雪》1983
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 谷崎润一郎的同名小说。1983年正值东宝公司创建50周年之际,殿堂级大师市川昆启用 吉永小百合、岸惠子、伊丹十三等人担任主角。
△ 岸惠子、佐久间良子、吉永小百合、古川手祐子饰演四姐妹
故事主人公莳冈家四姐妹居住在大阪,只在赏樱赏枫时节来京都游玩。在市川昆的镜头中,这两件事都被他渲染得美到极致,犹如油画一般让人屏住呼吸。四姐妹的隆重出场、雪子与相亲对象的女儿并列走在红枫之中......
△ 电影《细雪》1983
与其说京都是故事的发生地,不如说京都就是一个需要盛装出席的舞台。有了舞台,美人们才有了发挥的空间,美本身才能这样被欣赏。
然而,这样对美的大肆渲染,原作者谷崎倒有可能颇不认同。谷崎认为,东方之美在于 “阴翳”。所谓阴翳,乃是物体与物体、明与暗之间制造出的效果。他终生都在追求阴翳之美: “西方人所谓的东方的神秘,大概是指这种幽暗所具有的、带着不安感的寂静。”
△ 谷崎润一郎
在同样出自市川昆之手的电影 《古都》中,我们看见了一个更为含蓄的京都。由文学巨匠 川端康成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仍涉及了 祇园祭等京都的经典节庆,但它们或者只是电影的背景,或者只是演员口中的台词。电影中呈现更多的还是世俗百姓的日常生活。
△ 电影《古都》1980
电影中的许多生活细节都借由町家建筑有了烟火气。 所谓京都町家,是指旧时商人的家,多是前店后院的格局。影片中,岸惠子在“走庭”中制作料理、清洗厨具,山口百惠轻推手漉纸制成的一扇扇移门,她的父亲一整天望着犹如露天小庭园的“坪庭”......总之,町家宜住宜商,有喧哗人声、顾客盈门,也有茶室让人独自怡然,体现了日本文化独有的 幽玄、侘寂之美。
△ 现代的京都町家
△ 犹如露天小庭园的“坪庭”
在京都,这样的町家建筑现在还有很多,与京都的气质融为一体,低调稳重地存在于各条小街小巷内,犹如定海神针般支撑着这座城市。漫步在西阵、东山,甚至是祇园附近,都能有意无意与各类町家建筑邂逅。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不为外人知的朴素而独特的审美,京都才在千年的历史中绽放至今。
金莹 ✎ text
《知日·世上只有一个京都!》特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