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误捐可以退,但抑郁症不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07
导读

与一般的赠与合同——比如父母赠与房产、情侣之间赠与财物等——不同的是,捐款这种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也就是只要捐款人明确表示了我要捐,受捐人表示了我愿意接受,那合同就成立了,捐款人除了法定理由外不能反悔要求退还…

买东西尚且7天无理由退换,我献爱心为什么不能申请退款?

近日,一则关于“抑郁症妻子4年捐光55万存款”的新闻引发热议。报道称安徽苏某因家中老人生病用钱才发现,从2015年开始累积四年多的时间,他妻子前后向218家基金会捐出55万多存款,而他完全一无所知。现在因为老人生病急需钱,不得不向这些基金会所在的平台及基金会本身提出了要求还款的请求。

很多网友表示,以前看过当事人点错误捐、熊孩子玩手机误捐、一时冲动误捐、被骗诈捐等各种要求退还捐款的情形,还是第一次看到因为抑郁症捐款也要求退还的情形。到底抑郁症能不能构成要求退还捐款的理由成为网友关注的重点。

熊孩子误捐可以退,但抑郁症不行

我都抑郁了,不让我退不怕我更抑郁?

从法律上来说,这个真不能退。

捐款是一个民事行为,更确切的说,是一个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行为。与一般的赠与合同——比如父母赠与房产、情侣之间赠与财物等——不同的是,捐款这种赠与合同是诺成合同,也就是只要捐款人明确表示了我要捐,受捐人表示了我愿意接受,那合同就成立了,捐款人除了法定理由外不能反悔要求退还已捐的款物。

抑郁症不是法定理由吗?不是。法定理由只有以下3种情况,其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这也足够证明,公益捐款一旦捐出去,原则上是不能要求返回的。

那不退大家都别退,为什么经常看到类似“熊孩子误捐**元,公益平台如实退还”这样的新闻?熊孩子凭什么?

凭熊孩子没有民事行为能力。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8周岁以下是完全的无民事行为能力,8周岁到1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特殊情况16岁可以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所做的民事行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所做的不符合其行为能力的行为,都是可以撤销。

所以,当“熊孩子”未经家长同意误捐的钱,家长是可以要求返还的。

除了熊孩子,法律还规定了老年痴呆、精神病症、醉酒等可能导致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使其成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形。具体情形要判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方面的问题,几句话不足以表述清晰。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的是,抑郁症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能够构成当事人行为能力受限的病症。

没有证据表明,现在所知的抑郁症病症特质会导致人的行为能力和认知能力受损,到达法律规定的限制行为能力或者无行为能力的程度。目前也没有案例显示,抑郁症能够成为法律规定的可以撤销合同的理由。

综上,从法律层面来说,抑郁症患者的捐款真没法退。

法律不支持的“抑郁症”退款,为什么还是退了?

前文所提的安徽苏某其妻子的行为虽然确实给他们家庭造成了损害,但是,苏某的妻子作为一个完全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成年人,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好在,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最后一道底线,在走到依法论述行为的正当性之前,我们还有更多能做的事情。毕竟究其本质,公益捐款是一种不求回报无私的善意,而这种善意,值得全社会的呵护。

苏先生虽无法可依,但还是退成了一部分。苏先生说,目前已经退回或目前已达成退款协议的款项共计超38万元左右。据腾讯公益平台与基金会的沟通,不完整的数据显示,公益机构已退/在退/资助金额,已退合计约38.3万元(38万里,腾讯公益平台约33万,支付宝平台约5万)。部分项目因已经执行,则无法退款。

这款退得有多不容易,想必苏先生心里有数,各公益平台更是清楚。

占了本次退款的一大半的腾讯公益表示,他们一直积极在和当事家庭沟通,寻找解决办法,并尽可能帮助捐款人和基金会建立沟通渠道。

腾讯公益搭好了桥,众基金会也没用冷冰冰的法律将苏先生一家合法地拒之门外。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采用“救助”的形式,先后通过4笔给苏浩返了8万余元;不少接受的捐款额较小的基金会,干脆通过工作人员自掏腰包方式给苏家捐了钱;也有不少基金会找到苏浩,让他补签一些诸如“大病医疗补助”之类的协议,以救助抑郁症病患的名义给苏家返现。

与其说这钱退了,倒不如说,是中国公益圈的人重新捐了——毕竟,法律可没要求他们这么做。

有人赞也自然有人批:“苏先生的妻子都抑郁了,你们再不退钱,是要他们全家抑郁!”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假设接受帮助的是你,正当你看到生活的曙光时,一个雷劈过来——那可比没见过阳光更让人绝望。你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命运的玩笑,而是命运的精准报复。

再者,倘若接受帮助的人已经使用了这笔善款,该怎么办?难道让受帮助的人掏这个钱?类似于开业大酬宾,进门免费吃,你吃完了老板告诉你,我后悔了,给钱吧——不仅法律不会支持,作为食客也难以接受。

任何事情都强调“弱者有理”,这是一种道德绑架。倘若大家能看到各方的难处,也就不会狭义地理解谁是弱者。以苏先生退捐为例,平台和机构已经主动“加戏”,让这件无法可依的事情,采用了一种极为人性化的方式来解决。

面对这样的公益生态,我们何必吝啬自己的鼓励呢?

理性公益 别拼“业绩”

误捐、悔捐生活中多有发生。中国扶贫基金会在一份社会公开回应的发文中表示,他们曾在两个月中处理了四笔捐赠退款,除了系统异常造成的误捐外,还经常会碰到精神病人误捐、账号密码误捐、孩子操作爸妈手机误捐、当事人点错数字等等不同情形。

怎样减少误捐、悔捐?当事人提高自己的理智程度,这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

当然,社会也应加强对于捐款事宜的法律知识普及,让公众明白误捐、悔捐大多数情况下不受法律保护,难以追回。即使在动动手指就能捐款的今天,也必须想清楚再捐,量力而行,尤其是捐款数额较大时,最好还是与家人多商量。

平台也需继续努力,尽可能的增加公开程度。目前,各平台机构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公益的温度。以腾讯为例,用户在对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进行捐款之前,会收到一个“透明度提示”的弹窗,点击确认知情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捐助。而这个透明度提示里面,会包含项目的立项时间、执行效果、财务披露、项目进展等许多关键信息。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细节。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样一个弹框并不能真的改变什么,但是在现实中,能多想一秒,你的决定就会增加一份理性,你继续支付的可能性就会随之下降。这就好比你把一件东西放进购物车,过得时间越久,最后买回家概率就越小——很多时候,它都成为了失效宝贝。

捐款的法律需要普及,捐款的善意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爱护。我为你多停一秒,你为我多想一想,公益平台不断进步,爱心人士也愈发理性,这样的社会也自然会更加可爱。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