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为什么老年人不愿意戴口罩?2021小明新春微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4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34
导读

我们可能会学会很多种治疗失眠的方法,但是大家在治疗失眠的方法的过程中,就如同我们说要减少我们的恐慌,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就是你真正采取了…

小明微大学,我们第5年的微大学主要讲的是组织行为学,但是今天我们暂停一下我们原先计划内容,我们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些天与我们所知道的又一次新型的非典型肺炎,又一次新型的冠状病毒在全国传播的这么一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与心理学有关的内容。

我们主要想探讨的是 为什么人们会恐慌?

为什么在恐慌的同时,老年人却不愿意戴上口罩?这些都代表着什么?

如果是学习心理学的爱好者和从业者,会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你们能不能在这些问题过程中能够 用正确的心理学来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

这几天已经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新的文章,要求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调节心理。其实作为一个大众的科普来说,他是没有错的。

但是真正懂心理学的就会明白,人们面对焦虑,人们想要解决焦虑,那么解决焦虑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

比如,焦虑有时候会引起人们失眠,于是我们就想去抗击失眠。那么这种针对失眠的一种心理学的调节,在我们心理学里面叫做对症治疗。

我们可能会学会很多种治疗失眠的方法,但是大家在治疗失眠的方法的过程中,就如同我们说要减少我们的恐慌,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其实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

但是大多数人面对焦虑的时候,并不是去直接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比如说我们产生了恐慌,于是我们就想:我们就来减轻恐慌,怎么减轻?我们做一些心理调节。

比如说因为某些事情我们产生了失眠,好,我们就想来减轻失眠,于是我们用一些比如说药物或者心理学方法来减轻我们的失眠症状。

但是更有效的是什么呢?举例子,假如说你是因为学习压力而失眠,那么更有效的是什么呢?就是你真正采取了一些能够让你的学习压力减轻的,能够让你的学习成绩提高的,能够让你应对这个问题和困难的方法,这些方法不管你做了多少,只要你做一些,你马上就会发现焦虑水平会下降,你马上就会发现失眠症状会缓解,甚至这样的想法需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太多,有时候大脑里面只需要做几个简单的脑回路。

换句话说, 哪怕你只是想象了一下,他都有助于我们真正减轻焦虑的环节。

同样面对现在的传染病,我们很多人会恐慌,很多自媒体文章传播的概念是什么?让我们来做心理调节,减轻恐慌,其实这是曲线救国,还有更好的、更直接的方法。

小明告诉你,更直接的方法就是: 现在首先大家在大脑里面搜索一下,在纸上可以写出来,目前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我目前应对当下的传染病,我有哪一些有利的因素和哪些不利的因素,把它全部写出来。

可以这样写:左边是有利因素,右边是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可能是我现在没有感染,我现在是一个健康的状态,我的家庭成员可能没有感染,或者我接触的亲密的人没有感染;那么不利因素可能我所在的地区有人感染。

那么把我们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全部取完之后,再来看如何能够做一些有效的减少不利因素的方法。假如我还在继续订外卖,那么我在接到外卖员给我的东西的时候,我可以做到跟他说话的时候会戴口罩,可能还会戴上眼镜。那么食物拿到家之后,我可能要做一次消毒。

然后我们再搜索一下,我还能做什么?比如抵抗力很重要。好,我这段时间可以做哪一些可以提高抵抗力的有效的方法?比如说增加睡眠时间;提升在冬天睡觉时的基础温度;比如说如果房间冷,我可以想一些办法让房间变热,因为这个时候感冒会让抵抗力下降,所以尽量不要感冒;然后补充更多的维生素,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比如说你平时可能不太吃一些,比如说像肉类的东西,或者增强你身体抵抗力的一些东西,这段时间你可以吃一些。

还有过去我的生活习惯里面有哪一些会降低我抵抗力的东西,这段时间我要怎么 忌口。

那么假如说你还有一些能够提高抵抗力的路径,比如说我每天晚上泡热水澡,或者做按摩,当然为了减少人和人的接触,你可以坐在自己家的按摩椅上,或者简单点,我最近可以多做点运动,在家里自行运动一下,让自己出出汗,然后你会发现,当你真正做了有效的事件的时候,你的基础的焦虑自然就会下降。

所谓的面对恐慌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去调节恐慌的情绪,而是做必要的准备,这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路径。

同样面对失眠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个人的失眠都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因素,有一个原因,我们不想去解决它,我们想逃避。那么实际上如果你直接面对问题,不管你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多多少少只要你做一定的有效的事情,你会发现失眠症状都会缓解。

所以在心理学里面大家记住,所谓的调节心理不是指的这样的方法, 更多的调节心理的方法实际上都是无效的。因为那个问题始终在那里,人的大脑非常聪明。人大脑有个后台程序,它始终在监控。

在你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一些警戒的因素,时刻都会引起我们的警觉。那个事情如果你不真正的去面对它,去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人们的警觉系统就不会关上。警觉系统不关上,你所谓的什么调节恐慌心理其实是无效的,也不会产生真正的心理学的含义。

所以大家如果真正的学懂了心理学,就应该知道 什么才叫做真正的心理调节。

那么第2个问题又出来了,就是面对现在的这种情况。有些人说我们过度恐慌了,但是还有一些人说是明显有些人恐慌的不够。

比如说 老年人为什么还不戴口罩?老年人为什么还要执着的出去旅游呢?说到这件事,我给大家谈一谈过年的时候我的师兄同门请我们的导师吃饭的事情。

一般我们每一年都要请我们的导师吃一次饭,因为平时我们每个人都很忙,有些忙工作,有些在上班,有些当公务员,有些像我一样到处讲课。也没有时间去请教导师,所以刚好跟导师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跟导师聊聊天。其实也是在跟导师再做一次学习,虽然已经离开学校离开导师这么多年了。

这次吃饭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又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说我现在成为了老年人,我才真正的懂得了老年人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他说老年人思考问题,最有效的或者说最简单的,他有他的一套逻辑,这套逻辑是什么?老年人心里最关键的核心要点是什么?那就是老年人什么都不相信, 只相信自己。

所以你们才会看到老年人为什么会去买营养药品,会被很多与老年人有关的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食品所欺骗,因为什么?因为他相信他自己的判断,他并不相信家里人对他的一些劝阻。为什么重度雾霾天你仍然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在晨练,而且不戴口罩,为什么?

因为他相信自己,他先用自己的这套逻辑,他相信雾霾不重要,在雾霾天晨练比雾霾本身的这种伤害,他觉得重要得多。那么同样面对目前的冠状病毒的传染,老年人同样有他自身的一套逻辑,他的这套逻辑是什么?那就是他相信没关系,他相信他该做什么还是要做什么。

有些人就会说,老年人也太偏执了,是不是?而且他们只相信自己,好像老年人的问题很多,其实不然。

大家想想,在我们生活中你会发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偏执的点,比如说前几天我遇到我的一个学员,他很有意思,他就偏执的认为某件事情对他不公。

你想想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某件事情不公平,这是他比较焦虑和在意的地方。而有的人会说,比如我遇到的一个来访者,她就是要去整容,其实她真的挺好看的,但是他就偏执的认为她就是要整容。

然后你会发现有人就会认为我某个东西没学好,我就是要去参加很多培训,你们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偏执的点,或者说人们总会在某一件事情上特别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外面任何的信息和环境因素。

换句话说, 偏执不是老年人独有的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偏执的地方。

当我们说老年人不愿戴口罩,你们想想有多少心理咨询师仍然偏执的去参加各种各样假冒伪劣的培训,你劝他有用吗?

很多心理咨询师仍然偏执的相信很多假冒伪劣的大师,你劝他有用吗?

那么大家现在来梳理一下,你们会发现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 人们总会在某些事情上特别相信自己,人们也特别会在某一些时间阶段上特别相信自己。

你们想想,一个小朋友可能在三五岁的时候,每次你带他到超市,他可能就是会偏执地买什么东西,我们经常可以在街上看到这样的小朋友,对吧?他要买什么玩具,他要买什么样的食品,他就是要吃那个东西,他觉得那东西很好,父母觉得那个东西是垃圾食品,但他就是要吃。然后父母不让他买什么玩具,他就是要买。

你会发现小孩在三、五岁的时候,他也会对某种类型的东西特别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大人没错吧?到了青春期,同样的,当父母对一个孩子说,比如说12岁了,父母说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们认为孩子会听吗?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青春期过来的,我们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相信谁?我们还是在相信自己。

那么再想想,比如说我们就业之后,你会发现有些人就对他工作的某一种环境不满意,或者某些人就喜欢去做某类工作,人们在这些问题上也是极度的,只相信自己的,难道不是吗?

到了婚恋时期,你会发现有些人仍然是非常偏执的相信某个人或者非常偏执的不相信某个人,而走入婚姻或者离开婚姻,人们在这些时候仍然是极度的只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说明维持着我们一生自恋都是个最基本的标志, 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我的相信,在人的一生中很难想象他怎么过得下去。

最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天成为老年人。到老年的时候,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不相信任何人,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说到这里大家就会想,但是我还是觉得老年人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虽然可能也是在某些事情上或者某个年阶段上也会显现的比较相信自己,不愿意相信其他东西。

我们和老年人难道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吗?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人格的成熟,表现在什么方面?

人格的成熟就表现在首先他肯定是自我信任的,他肯定有最基础的自恋,这些是不可少的。

而且他肯定在某些事情上坚定的有自我的判断和自己的逻辑,也不愿意轻易的被他人改变,没错吧?这是所有人都有的特点。

但是人格成熟的人,他有什么特点?比如说我们和导师吃饭,导师就会说老年人就是这样的,只相信自己,什么他都不相信。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的导师他作为老年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实际上他就产生了一个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一辈子所应该具备的一个优秀的品质,就是它在干嘛?他在 自我内省。

所以说人们相信自己并不可怕,人们有自己的逻辑也不可怕,人们坚定的相信某件事情,而不愿意相信外界的判断,其实这也不太可怕。

关键是第一点,你首先要产生一个自我内省的心理程序,有了自我内省的心理程序你才可以去检索:看来在这件事情上我又开始犯了人类都会犯的一种共病,就是 我有些只相信自己了。

第2个优秀的品质是什么呢?兼听则明。

什么意思?比如说你看我的导师,虽然他也是老年人了,但是他仍然会听得进去,我们在跟他吃饭的时候,我们说了很多最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我跟导师说,我今年出了一本书,是写儿童心理的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还写了一本 《跟妈妈一起学逻辑》。

导师听到这些后突然说,你选了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当我给他讲解,我说,“互联网时代过去的驱力在变化,对吧?新时代的孩子不像过去那样有那么多的励志的现象。他们驱力下降之后,导致他们可能会渐渐地退出学校,退出社会,产生一种半退出社会的状态。但是这种社会回避现象过去没有。”

换句话说,这就很像是我在给我的导师在讲课,给他介绍我所产生的一些对心理学的新的看法,对这个时代和未来互联网时代儿童心理的一些看法,导师听到的时候他能听得进去,就说明他仍然在继续的张开他的大脑,他仍然愿意去开放它过去这一辈子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以及他自己的经验,这种在心理学里面叫做他的经验系统仍然是开放的。

当经验系统是开放状态,人们才可以继续放进去更多的不同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一个青年人,不管是一个中年人还是一个老年人,不管在哪些事情上,我们都会有自己非常坚定的某一些逻辑,但是只要你能够做到第一点,你会产生自我内省程序去监测自己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第二你仍然能够做到兼听则明。

有了这两点,我们就不怕老年人不戴上口罩了。

换句话说,一个老年人如果在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他仍然能够戴上口罩,或者说在雾霾天他也愿意戴上口罩,这就说明老年人的人格是什么状态?他成熟。他能够做到兼听则明,他能够做到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环境的变化,可以继续的更新他的经验系统。

这样的老年人人格就很成熟,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人格的成熟毕竟是对老年人的要求,很多年轻人他同样人格不成熟,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有些人非常偏执,认为某件事情对他不公。你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哪些事情就是公平的?

首先,不公平,这是世界的本质。

人和人一出生我们就不公平,智商发育不一样,对吧?感知系统不一样,没错吧?你的长板短板都不一样,怎么可能有公平?所以人最重要的不是去追求所谓的公平而是 增强社会适应性。

冠状病毒现在刚刚开始传播,我们还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对吧?在春节期间很多人会走亲访友,很多人会出去旅游,在这个时候我把这一课录给大家。

作为新春微课最重要的一堂课,核心就是不管我们是什么年龄阶段的人,我们都要学会 开放自己的经验系统,更新自己的经验系统。同样我也建议大家把这堂微课推荐给你的父母,推荐给你的爷爷奶奶,让老年人也听听这堂微课,重新开放一下他们的经验系统, 做一个人格成熟的老年人。

人老不仅是看头发白了,更重要是看心智是否更加的成熟。

好,我们新春微课就录到这里了。在即将过年的大年前夜把这节课献给大家。

祝大家新年好,万事顺心,来年祝愿每个人都能学到真正靠谱的、有效的心理学!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