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穿越数千年历史,是流动的文化长廊;它,突破限制沟通南北,是活跃的水上动脉;它,连接江河湖海,是呼吸的黄金水道。中国大运河,这个承载着伟大抱负的超级工程,为中华文明带来了什么?悠悠运河水,多少往事在桨声灯影中荡漾,位于嘉兴的月河历史街区为何会成为大运河畔的“黄金水岸”?作为嘉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三塔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的乌镇,与大运河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文化浙江大讲堂》为您讲述《大运河(嘉兴段):古今辉映 风物长存》。
点击观看视频
乌镇:千年水乡”
乌镇,像江南旧时光深处的一名女子,娴静、温婉、似水柔情;又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沉静、敦厚、阅尽世事。乌镇,河流纵横交织,大运河依镇而过,带来乌镇自古繁华;当互联网织入千年水乡,千年古镇焕发时代新颜。流水潺潺,乌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橹声阵阵,吟唱着千古不变的歌谣。
乌镇是一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大镇,明清时期的乌镇规模已经超越许多县城,直追府城嘉兴。乌镇发展的因素有许多,而其核心就在于它在杭嘉湖平原以运河为骨干的水网结构中的位置,乌镇是杭嘉湖平原水网西北部的水网中心。乌镇向南以金牛塘连通大运河,再接康泾塘到达桐乡县城梧桐;向东北以烂溪塘到达江苏平望与大运河相连;向东于烂溪塘分流新塍塘通往嘉兴,与大运河相连;向西南通过白马塘到达石门镇,与运河相连;向西则以含山塘、新市塘与运河相连;向西北与南浔、湖州有水道相通。
江南运河开通以后,嘉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在杭嘉湖平原开挖了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河道,形成以运河为骨干极为发达的水网,嘉兴也成为最典型的江南水乡,而乌镇在运河水网中独特的地位决定了乌镇必然会成为一方巨镇。但在江南运河开通以前,杭嘉湖平原大部是“数百里之间靡然榛莽”的沼泽荒野。有了运河,一方面能通过运河把杭嘉湖平原的积水北排吴淞江再流入大海,一方面又把天目山苕溪水引入嘉兴,由此为杭嘉湖平原的农业开发奠定了基础条件。中唐至五代时期,嘉兴在大力开挖以运河为骨干的水网的同时,营造了湖塘圩田系统与塘浦圩田系统。
月河历史街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交融
大运河在时间的年轮里,形成了两岸缘水而成、应水而生的历史文化街区。千百年来,它们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嘉兴月河历史街区,传统民居依水而建,古街深巷迂回曲折、纵横交错;小河、古桥、狭弄、旧民居等还原并展现了浓厚的水乡古城风貌。漫步其中,恍惚间,时光仿佛倒流了千年。
早在南宋时,月河一带商业兴盛,居民四附,形成市井;明清时期,月河街区达到全盛。中街、殿基湾、烟作弄、糕作弄、蒲鞋弄……这些都是当时的旧街名字,它们直观地反映出商业与民居混杂的特点。如今,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也在这里完美交融,吴越文化、运河文化、稻作文化、粽文化都以不同形态存在。站立桥头,白墙黛瓦间,不知有多少浓缩的历史和故事隐藏于这寻常巷陌之中。
三塔:一座城市的标志之一
大运河在嘉兴穿城而过,江南运河自长江南岸的镇江经过苏州到钱塘江北岸的杭州,苏杭之间的运河两岸是锦绣江南的核心地带,自古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而运河名城嘉兴地处苏杭之间,被形象地称为“天堂驿站”。大运河滋养了嘉兴独特的运河文化和人文景观,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位于嘉兴的三塔,历来是嘉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的标志之一。昔日,当船只行到大运河三塔湾河段时,远远便能望见三塔屹立河畔,人们自然地从心里唤道:嘉兴到了!
大运河三塔湾段河道复杂。古时,运河北流至此,自东向北转了一个直角的急弯,河道向南折不过百米,又一个直角的急弯折向西行,往嘉兴桐乡境内而去,形成了运河上有名的三塔湾。三塔临河面,耸立着长长的石柱,是为了防止船只过往拉纤时纤绳损坏塔身。石柱上面留下的深深印痕,仿佛诉说着三塔的历史。
三塔建筑造型美观,三塔并峙,塔天倒影,波光粼粼,白帆片片,拉纤行舟,尽显江南水乡秀丽风光。三塔,是大运河文化的一种象征,充分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奔腾不息的大运河孕育了嘉兴文明,使嘉兴成为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大运河(嘉兴段)怀抱城市,八水汇聚,是嘉兴境内活着的、流动的重要文化遗产。它留下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犹如一道长长的亮丽风景线,让千年文脉在嘉兴奔涌不息。
本文根据嘉兴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崔泉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感谢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为拍摄提供的支持。
文化浙江,锦绣华章!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2019年,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以讲座为载体,邀请浙江省内外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