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鸟快报 » 咨询 » 正文

1910年,东北爆发的鼠疫是怎么回事,最后如何消灭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6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4
导读

据伍连德回忆说,他到哈尔滨后,伍连德等人在县衙还等了半个多少时,从官方到民间,根本没有预想到这场可怕的瘟疫有多严重。这名日本医生就派人捉老鼠,他们想从老鼠身上发现疫杆菌,但解剖了几百只老鼠,也没有发现一只带菌…

1910年11月9日清晨,在哈尔滨的秦家岗(现在哈尔滨南岗区)马家沟附近,中东铁路工人住所内,一名中国工人突患鼠疫死亡,据说这名工人三天前从满洲里到哈尔滨。这名工人死后,当时的华俄当局制定防范措施。但不久哈尔滨的傅家甸地区(现在道外区)每天出现一至两名的染鼠疫患者。

到了1910年12月中旬,染疫的人数每天增至3-4名,到12月下旬,每天染疫人数成倍增加,突增了数百人。由于传染人数太多,专业检疫人员无法一一确认,一些没有经验的人进行确认。

当时一些老百姓不愿警察上门消毒,一些染病死亡的人被家属,趁深夜扔在大街上。一些在家中死亡的,只要当局不过问,他们会很轻松地运到城外埋葬。当时临时征集来的护士、护工、消毒工、埋葬工等人根本没有防护意识,也不戴口罩,传染人数不断增加。这便是一百多年前爆发的哈尔滨鼠疫也被称作“东北鼠疫”。让我们通过史料回顾一下百年年那场可怕鼠疫。

爆发

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从当时的情况看,没有先进的防治措施。而且正值清末时期,民间老百姓传统与习惯,使瘟疫到了难以控制势头。

瘟疫发生后,当局从沈阳请来两名西医来处理,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来到哈尔滨,此人就是伍连德,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也是有名的医学专家。也正是伍连德的到来,哈尔滨瘟疫得到控制。他是那场清末瘟疫的大救星。

哈尔滨从沈阳请来的西医,只有五个有经验的护士。而地方的官员根本没有检疫和防疫的知识。据伍连德回忆说,他到哈尔滨后,伍连德等人在县衙还等了半个多少时,从官方到民间,根本没有预想到这场可怕的瘟疫有多严重。

伍连德记载:“正是这种无知导致了形势的复杂化,并使疫病向更远的南方蔓延。”

伍连德等人到达哈尔滨第三天,他听说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死于鼠疫,他决定对其解剖。因为在当时传统来说,死者为大,对解剖尸体强烈抵制。但日本女人得以进行解剖,也是我国历史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后来在伍连德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于1913年发布尸体解剖的法律性文件。

伍连德与他的助手借了总商会的一个房间进行解剖,并对样本切片进行检验。伍连德在显微镜发现了鼠疫的疫菌。他随即向京城报告了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控制交能,防止鼠疫蔓延,隔离傅家甸,征集医生等措施。

东北当时是频发鼠疫的地区,因此民间百姓麻木,对鼠疫认知不多。由于哈尔滨冬季寒冷,老百姓为了保暖会紧闭门窗。因此,室内有一人感染鼠疫,其他人便被传染。从当时症状看,通过飞沫和呼吸传播而造成急性肺炎。

伍连德来之前,日本的满铁也派来日本医生进行调查。这名日本医生就派人捉老鼠,他们想从老鼠身上发现疫杆菌,但解剖了几百只老鼠,也没有发现一只带菌的。伍连德认为这是一种通过呼吸传播的鼠疫,于是他命名为“肺鼠疫”。

要切断传染,就要防止飞沫传染,他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里面放一块吸水药棉,用隔离瘟疫。这种口罩成本低,后来迅速在全国推广。据说现在医务人员用的口罩也称为“伍氏口罩”。

防治

到了1911年1月,疫情很严重。伍连德把傅家甸分四个区域,每个区域有一名医药官员,还配有助理、医学生以及警察等人。

伍连德成立专门的救急队和搜查队。救急队主要负责诊断确认、消毒、抬埋和站岗等工作,搜查队就是挨家挨户检查,发现传染者,立即送医,然后用硫磺与石炭酸对房子消毒。

为了更好的防治,长春还增派了一千多人的步兵团进行交通管制。当地政府规定,傅家甸居民必须有特定标识,要求左臂带证章,这种证章分为白、红、蓝、黄四种颜色,必须在特定区域活动,如果外出必须有特别准许证。在傅家甸军警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哈尔滨当地有限的医院收治的传染病人,按照轻重以及怀疑等种类,分到不同区域,由专门人员进行看护治疗。而疑似病房是伍连德提出来的,据说现在这种做法也是跟伍连德学的。

在伍连德的努力下,傅家甸防疫取得了效果,而且东北地区沈阳、长春等地都效仿这一措施。

在伍连德的防治措施下,鼠疫死亡人数在一个月后降为零。据史料记载,为了更好的隔离,伍连德还向中东铁路公司借了120节车厢作为隔离用,仅道外八区60节车厢分成不同种类的人,如果一周之内体温正常,就解除隔离。

据当时史料记载,鼠疫之所以后来向南传播,主要是哈尔滨流动人口太多,一些人回关里,把瘟疫带到关里。

二十世纪初,火车刚盛行,沈阳成为最大的中转站,成为疫情严重地区。最初就有提出关闭长春到沈阳的铁路交通,但没有成行。后来日本的南满铁路暂停,俄国控制的东清铁路也停驶。清朝还在山海关设立检验所,凡是南下的人都要在此地留5天进行观察。疫情才有所控制。

清朝还派军队在山海关,阻止入关的人。1911年1月21日,关内外的铁路交通全部停驶。这些防治措施起到了防治作用。

效果

当时鼠疫爆发之时,清朝还为死亡的人提供棺材,但后来死亡人数多了,尸体直接运到坟场。

由于哈尔滨冬季,根本无法挖坑埋葬,因此尸体被堆放到坟场。伍连德发现这种情况后,认为坟场已经成为鼠疫菌的“天然冰箱”,因为鼠疫菌在低温下依然存活。后来俄罗斯专家也证实了这一点,肺鼠疫的病菌在低温下存活三个月。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尸体,老鼠会把这些病菌传到其他动物,进而再传染给人,将来必定还会出现传染。

伍连德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火葬。但在当时来说,火葬还不被老百姓接受。伍连德认为,只有朝廷下令,才能推行火葬。但清末时,朝廷的圣旨并不一定好使,还需要得到当地官员和土豪支持。

面对观念与防治的矛盾,伍连德让当地官员去看坟场可怕一面,才得到他们支持,于是上书朝廷下令火葬。

伍连德后来在沈阳举行的万国鼠疫大会介绍当时的处理方式,他雇佣了二百多人,把尸体按百人堆成堆。再用炸药炸一个大坑,装入五百具尸体,然后倒上煤油进行火化。很多两千多尸体烧成灰。

伍连德在焚烧现场亲自督导,直到焚烧干净他才离开。俄罗方面也焚烧了1416具尸体。

到了1911年1月31日,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而哈尔滨傅家甸地区已有25%的人死于鼠疫。伍连德号召人们燃放鞭炮,因为鞭炮中含有硫磺,有消毒作用。这一天,哈尔滨死亡人数从183名降为165名,此后逐渐降低,没有再回升过。

抗击哈尔滨鼠疫后,伍连德又到长春、沈阳进行鼠疫防止工作。到了1911年4月低,东北地区鼠疫全部消灭。

如果到哈尔滨游玩,可以去伍连德医院看看,会了解更多的关于伍连德的故事。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