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石屏有个小村子,每年春节都会踩高跷表演,流传了700多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8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223
导读

龙武彝家小伙穿上古装,装扮成历史戏中的角色双脚踩在高跷上载歌载舞、跨步如飞如履平地,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民族风情一绝。 几轮高跷表演后是舞龙、花灯以及与时俱进的歌舞表演,踩跷者坐在高墙上休息、看戏,等文…

龙武,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茶马古道从茶乡普洱通往玉溪至昆明,马帮从这里经过,使龙武有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龙武一带的古道被称为黄栗树坡古道,是现今古驿道保存比较完整的一段。

龙武镇,因古道的遗迹刻进悠久的历史,彝汉交融产生了特殊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在龙平、大寨、龙武自然村里唱古戏,踩高跷、耍龙狮、亲戚窜门吃年饭等等民俗文化成为龙武镇一大景观。

“迎春会”是龙武一带村寨特有的节庆活动,盛行于龙武旧沙村、龙平村、大寨等。龙武彝族,自称聂苏(汉族称花腰)也同汉族同胞一样过春节,称之过“彝年”,并作为该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吃大块肉,喝转转酒,互相拜年。

每年春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春高跷会,聂苏歌舞活动,欢天喜地,载歌载舞过春节,彝汉同乐。“迎春会”要进行“舞龙”、“耍狮”、“歌舞”等表演,但最热闹、最隆重、最精彩,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当数“踩高跷”了。

着古装踩高跷,为边疆地区的云南少见,而位于云南省石屏县北部的龙武镇却沿袭七百多年了。

据村里的老人说,高跷属汉族民间杂技,且走且舞,起源颇早,汉魏六朝百戏中称“跷技”,宋代叫“踏脚”,清朝以来才称为“高跷”,古籍《山海经》里也有记述。

在“迎春会”上踩高跷,据说能预示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踩跷”不仅成为“迎春会”不可缺少重要节目和重头戏,更成了“迎春会”亮点和特色。

踩高跷已经成为古村里年轻人的“专利”,而年轻人出门工作很少有时间回来,回家过春节踩高跷当然是很高兴的事。谁再有什么事,都比不过在村里踩一次高跷过瘾。

龙武高跷以“历史久、高度高、难度大”而闻名。这里的“高跷”独具特色,高跷高者最高可达4米。据当地老人介绍,龙武的高跷有将近700年的历史,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民俗艺术。

踩高跷的人要先去洗澡,去庙里磕头,才能出场。赶街当天参加“踩高跷”的表演者集中到观音庙烧香祷告,然后化妆时按当年扮演“戏目”画脸谱。

男青年身着古装、脸涂油彩,或扮“桃园三结义”,或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扮“包青天”, 双脚缚于八九尺长的木棍上,大摇大摆,跨步沿街表演,休息时就坐在路边两层小楼的阳台上,令人惊叹不已。

双脚踩在2米多高的木竿高跷上,要站起来也得有相当的胆量。而龙武彝家小伙穿上古装,装扮成历史戏中的角色双脚踩在高跷上载歌载舞、跨步如飞如履平地,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民族风情一绝。

小伙子们也多半为能参加高跷表演而倍感自豪,在当地女人们的心里,高跷踩得最高的男人是真正的英雄。踩高跷的人在扶助者相助下,一点也没有畏惧、胆怯之感,表演自然到位,技艺娴熟,有胆大之人索性放开扶助竹竿,不扶任何东西行走前进。

几轮高跷表演后是舞龙、花灯以及与时俱进的歌舞表演,踩跷者坐在高墙上休息、看戏,等文艺演出结束后再次登场,绕场巡回后,顺着狭窄高低甚至有陡坡的巷道绕村寨一圈,最后走回关帝庙。

村子里的表演还穿插着一些民族歌舞、耍狮、武龙、杂耍等节目。传说踩高跷能迎得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踩跷成为迎春会不可缺少的重头戏,而且是龙武迎春会的最大亮点和特色。

现在,中原的高跷基本上成了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失去了原始的宗教性意义,但龙武的高跷却仍然保持着它的原始性和神圣感。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发布,作者: 来自互联网。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zneh.com/znkb/show-31712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