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看过了徐峥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囧妈》,看过之后,思绪万千,脑子里一直有这样一个镜头:如果有一个机会,让我们和自己的母亲,或者成年的孩子,待在一个狭小的只有几平米的火车包厢里,是不是也会像徐伊万一样,和母亲吵个不休呢?
每个当妈的都从徐伊万走过,都具备“卢小花”特质
看《囧妈》快让我得精神分裂症了,代入感太强了。
有时感觉自己就是可怜的徐伊万,徐伊万是个成年人,母亲卢小花还一个劲地往他的嘴巴里塞小番茄,不顾儿子正在与别人电话语音,逼得徐伊万偷偷地把小番茄从火车厕所玻璃窗的缝隙中一个个丢出去。
明明给儿子吃了一整盒的红烧肉了,就剩下最后一块,卢小花却不让儿子吃了,因为吃多了会得脂肪肝,所以现在要控制,好像当妈的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让你吃也对,不让你吃也有道理,不对的只有孩子。
卢小花还会关心儿子和儿媳为什么没有孩子,就连夫妻两人的房事,卢小花都要过问,替儿子出头,给儿媳妇打电话,催他们要孩子。
徐伊万只不过多看了几眼乘客娜塔莎,和她多说了几句话,就被卢小花认定儿子在外面猫三狗四、横七竖八,悄悄地跟踪儿子,总怕儿子一失足成千古恨。
当崩溃的徐伊万质问妈妈时,卢小花却以一句“我知道你嫌我烦,可妈妈无非就是让你好”,来无视自己的过分,反倒觉得儿子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不懂得感恩。
如果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妈,估计也得从火车上跳下来,宁可粉身碎骨,也受不了这种慢性的折磨,一定会把人整疯了!
可转念一想,我们自己身上就没有一点“卢小花”的特质吗?孩子放学一进家门,就开始催促孩子,“快点写作业吧,别熬到半夜才写完。”“知道了,知道了,我休息一会儿就写。”“你休息多长时间,你说休息,就是没有个点,没有时间概念……”在我们的婆婆妈妈中,孩子抓起书包,烦闷地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孩子好不容易考了一回100分,我们却问孩子,“这次题目是不是简单啊?考一百分的很多吗?”孩子瞪着眼跑开了,我们却不明白自己说错什么了。
孩子拿着50分的卷子回来,我们的血压就开始蹭蹭的飙升,“你才二年级,就考这么点分,以后初中怎么办,能考上高中吗?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以后你连自己都养活不了啊!”
每个当妈的都爱杞人忧天,都是幻想症患者,都是矛与盾的结合体,用《少年派》里的一句台词形容最贴切:“你妈希望你快乐,又怕你得意忘形,希望你早受挫折,又怕你一挫不起,这种心情,只有你当了母亲以后才能体会得到。”
刺猬效应: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亲密有间,疏而不远
“你是我儿子,有什么不能和我说的”“你别嫌我烦,我管你是为你好”,这两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分,因为我爱你,爱一个人有错吗?
在电影《囧妈》中,徐伊万与卢小花这对母子吵架,徐伊万大喊道:“从现在开始,在这个火车上,你跟我的距离必须超过十米!”我们常常用亲密无间来形容两个人的关系好,事实上,无论是怎样的两个人,关系有多亲密,都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为人际关系划分出了四种距离,公众距离应该保持在3.7米—7.6米,社交距离应保持在1.2米—3.7米,个人距离应控制在46厘米—122厘米,亲密距离应为15厘米—44厘米,这个距离通常只限于夫妻、恋人,若是同性的人,往往只限于贴心的朋友。
由此可见,即便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有都亲密,都应该保持距离,当然这是身体上的距离,心灵距离更加难以描述。特别是孩子大了,更需要自己的空间,这是孩子独立的一个标志,什么是独立?就是有了心事,不再愿意轻易地和身边的人讲,学会了隐忍和承担。
然而,有些父母却无法适应孩子的这些变化,不懂得和孩子保持距离,什么事情都过问,恨不得孩子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秘密,这对孩子是一种侵犯和伤害,当孩子反抗与叛逆时,父母却无视自己的不当行为,打着爱的旗号来讨伐孩子。
天气冷的时候,刺猬会通过彼此靠拢来取暖,但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然就会刺伤对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刺猬效应,其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这一效应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亲密有间,疏而不远。
1.尊重孩子的不同,学会包容孩子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有自己的好恶,不能因为我们是个性格开朗的人,孩子性格内向,就认为孩子的性格不好,试图去改变孩子。
我曾听一位妈妈这样训斥自己的孩子,“我怎么就生了你这样一个闷葫芦?”其实这个孩子并没有太大的缺点,就是不爱说话,但见面会和人微笑、点头示意,可在他妈妈眼里孩子就是个闷葫芦,无法容忍。
我们养育孩子,不是打造一件令自己满意的工艺品,不要试图塑造一个你心目中的孩子,而是要学会求同存异,容纳孩子的个性,容纳孩子的缺点,过分挑剔孩子,会让亲子关系走向崩溃的边缘。
2.尊重孩子的隐私
每个人的心理都会留一块空间给自己,他们不愿意别人涉足,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原则,父母尊重孩子的隐私表现为不随便打听或者强迫他说出他不愿意、不主动告诉我们的事情,这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感。
若你感觉孩子有心事,你可以试探性地他,“你看起来有心事,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话,你随时可以告诉我“。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是否说出心中的秘密,而不是强迫孩子,反而会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尊重。
做到以上两点,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能和谐,亲密有间,疏而不远。
做父母要学会妥协
无论多么相爱的两个人,一生中都会有无数次想杀死对方的冲动。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夫妻关系,也适用于亲子关系。有多少次,我们对着孩子歇斯底里的怒吼时,情绪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最终是什么让我们冷静了下来,没有做出过激行为呢?不是默念几遍“亲生的”就管事的,是妥协。
《港囧》里有这么一段台词:无论我们曾爱过多少人,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那个让你习以为常的人;像空气、像大地,让你活得踏实。其实这就是妥协的过程,所谓的妥协就是不断地调整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相处的方式,直到找到两个人都舒服的平衡距离,才能和谐相处,就像取暖的两只刺猬。
可这个过程却不是容易的,因为父母常仗着自己高高在上的权威迫使孩子服从于自己,若孩子还小,你的权威或许还奏效,一旦孩子长大了,他要闹独立,要空间,你们的关系就如同水火,谁都难过。
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我们都爱学会妥协,妥协不一定是委屈自己,而是像徐伊万和卢小花一样,给彼此一个机会——倾诉,倾听对方的声音,也把自己的声音传达给对方。
当下新型肺炎肆虐,大家都闷在家里不能出门,这是一次难得的亲子相处的机会,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吧,说不定这也是一种无比幸福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