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很特别,在家看电影。
徐峥导演的免费大片《囧妈》看过以后,对森林里与熊周旋、冰路上一起前行这些感人的画面,我除了感动,并无太多思考。因为母爱,从不会因为妈妈做得好与不好,儿子对妈妈的方式喜欢不喜欢而有所改变。哪怕母子两个前一刻还在大吵,但是当危险来临之时,妈妈依然会挺身而出,保护孩子。这是本能,不止人类,很多动物也是如此。
让我有所感触的是妈妈卢小花在影片开始的前半段,对儿子徐伊万的各种递、给、塞。
而徐伊万对这种不问“是否需要”就直接塞进嘴里的做法,显然已是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接受。
一些朋友说:“好想拥有一个同款的妈妈,被这样照顾着。”
我觉得,说这句话之前还是好好想想比较好。
在吃喝上被如此照顾,无论这个东西我们是否想吃,都被父母如此塞进我们的嘴里,权且看作是“幸福”的话;
但若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父母把他们的思想、观念强行地塞进我们大脑中,是幸还是不幸呢?
万事万物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要接受就接受全盘,而不是只接受这个方式你认为好的一面,抛弃你认为坏的那一面。
你没有这个能力一件事的两面性分开,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一)有一种育儿方式,叫:“我听不见你说话”
一份调查显示:70%~80%的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有的妈妈喜欢问孩子一些问题,貌似很尊重孩子,但是却不管孩子回答什么,她依然会顺着自己想说的话去说。
就像一个演员在拍戏的过程中,不管对手回应的是什么内容,他都会按照自己的剧本一句一句地往下说。哪怕对方话题已经偏远了,她依然故我。
比如:
——孩子,吃点南瓜吧?
~不想吃。
——南瓜特别有营养,来,吃一块吧!
~我真饱了。
——这次买的南瓜非常好,而且南瓜含有很多维生素,对身体特别好。来,妈妈喂你吃。
~我真不吃,我想出去玩。
——吃点吧,我都蒸熟了,这顿不吃,下一顿就不新鲜了!来,把这两块吃了,吃完再干别的。
……
再比如:
——孩子,你打算什么时候写作业?
~我想玩一会玩具,再写作业。
——现在已经四点了,你三点半就放学回家了,这都半个多小时了,还不开始写作业吗?
~妈妈,我这个玩具游戏马上就玩完了,再等一会我就去写。
——你今天昨天一共几项啊?大概需要做多长时间?赶紧去写吧!还得拖到什么时候?
~马上就好了,妈妈,就几分钟。
——赶紧快去写作业,把玩具收起来!听到没?快点写作业去!
……
这些对话熟悉吗?
我们是否说过?
不知看这篇文章的妈妈中有多少人说过,有多少人意识到过。反正,我有过,当我说完那些话,意识到我自己根本没有听孩子说什么的时候,我自己吓了一跳。
然后,稳下心来,在耐心地孩子重新沟通。
(二)霍桑效应
分享一个“霍桑效应”,帮助我们认识“倾听”的重要性。
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厂里的工人们仍然感觉不到满足,甚至愤愤不平。工人们工作状态不好,生产状况自然不是很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只是倾听,不去给评判、分析或者其他的帮助,只是敞开心扉,以完全接纳的状态倾听每个人说出自己心中或轻或重的不满与事件,就能大大慰藉到说话者的心灵,让他们平静下来,感到满足。
同理,我们养育孩子也是如此。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 两岁的孩子,搭的积木塌了,会生气;
- 五岁的孩子,好朋友不理他了,他会伤心;
- 八岁的孩子,考试考的不理想,会失落;
- 十几岁的孩子,因为他喜欢的人没有多看他几眼,而心情忐忑……
如果这些事情,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能耐心倾听,给予拥抱和安慰,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地平静,满足,以更好的状态继续前行、成长。
(三)你听不到孩子说话,以后便别指望孩子能听到你的心声!
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和我们说很多,大事儿小事儿,玩具倒了,橡皮泥拼好了,好朋友生气了……什么都会和我们说。
可是随着孩子长大,一部分孩子便不再愿意和父母说话了。
“青春期”绝不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它只是一个诱因,是孩子积累的十几年的情绪,在青春期有力量爆发出来而已。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有与父母依然和谐亲密的例子。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再愿意和父母说话?
原因不外有二:
(1)父母从未认真听孩子说过话
就像我前面举得例子一样,孩子无论说什么,父母都没听进去,父母依然说着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丝毫不理孩子的感受和语言。
有的父母甚至一遍看手机,一遍“嗯”、“哦”、“啊”地敷衍着在他们身边兴致勃勃、侃侃而谈的孩子们。
短时间,孩子可能依然有劲头说一说,时间长了,热水都晾凉了,想说话的心也跟着凉透了。谁还愿意去和一个不收台的人说话?
只要他有了更愿意和他交流的同学或朋友,父母自然就会被退居二线。
与其那时候感叹孩子不和你们聊天,不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在你身边牙牙学语的时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
一些阶段,过去了就过去了,时间无法倒流,错过的,终究就错过了。
(2)父母给孩子的反馈都是负面的,给孩子形成了非常不好的条件反射
孩子和好朋友闹矛盾了,心情难受,和你倾诉,你接一句:“他为什么就和你生气啊?你是不是做了什么事情,让他不高兴了?”
孩子考试考砸了,怏怏不乐地回到家,你来一句:“谁让你平时不好好学习?考这么点儿分,还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有什么资格摆个臭脸?”
孩子生病了,你却烦躁地说:“最近天冷,让你多穿点,你就是不穿!你看,感冒了吧?看你还怎么出去玩!自作自受……”
每一次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来到父母身边,都遭受了二次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若没有受虐倾向,他都不会再把脆弱的一面展示给你让你攻击,而是会自己找个角落,默默承受,舔舐伤口;幸运的话,遇到谈得来的同学或朋友,也许还能得到些温暖和安慰。
这样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伤害,只是觉得孩子越来越省心了;
等到他们老了,想向孩子倾诉一些自己的烦恼和难过时,孩子回馈给你的,大多是你在他小时候对待孩子的方式。
要么听不进去你的话,要么拿着手机敷衍,要么干脆不出现,能躲一天是一天。
到那时,不要责骂孩子不孝顺。
因为他给你的,都是之前你给他的。
(四)从现在做起,迈出第一步,不晚!
有的父母不是不想耐心倾听孩子,而是自身能量不足,没有能力去倾听孩子。
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先调整自己的状态,找伴侣或者朋友,先去倾诉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状态达到良好以后,才能有耐心去倾听孩子。
因为一个自己能量空空的人,是无法给他人提供能量的。
保持自己良好的状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不但让我们更好的面对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做正向的示范。孩子在我们对自己的调整过程中,会看到我们对于情绪的正确处理方式,耳濡目染,他长大后,也便会如我们一般懂得关注自己,疏导情绪。
除了真正的耐心之外,还有一些方面我们要注意:
(1)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他把话说完,我们再回应;
(2)注意眼神交流:用目光鼓励孩子继续说,用目光告诉孩子:我在认真听着呢;
(3)适当的肢体动作:比如当孩子说到伤心难过之事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
(4)当自己真的没空时,要耐心向孩子说明:“宝贝,妈妈现在有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做,等半小时后,妈妈会专心和你聊天的。”
而不是孩子已经烦你好几次了,你突然发火:“别说了,没看我忙着呢吗?一边儿玩去!”孩子会很害怕的。孩子不知道你在做重要的事情,孩子也许会以为妈妈很讨厌自己。
(5)适当提问,询问孩子的想法: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倾诉,但有的事情,可以加入讨论,启发孩子思考,有助于他成长。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有个良好的状态,多一些耐心倾听自己,倾听孩子。
愿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好,孩子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