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檀石槐)
一、顽强的北方游牧民族
神奇的大兴安岭,孕育了无数的草原民族,他们从这里出发,总会给世界带来惊喜。
据历史记载:大约从东汉前后,东亚的气候进入一个漫长的“小冰河”寒冷期,冬季雪灾,夏季旱灾,迫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于是,在鲜卑山中繁衍生息的鲜卑人,开始了南下,并且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断有草原游牧部族加入。
当强大的匈奴逐渐势微,分裂成南匈奴与北匈奴,让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充分认识到,匈奴已经不再是草原上的霸主,曾经臣服于匈奴,受匈奴奴役的草原各部族纷纷背叛匈奴,或依附汉王朝,或借机自我发展。于是,当年被匈奴击败的东胡余部,退居鲜卑山一带演变成鲜卑人的各部,加快了南下的步伐。
鲜卑人是聪明的,表面上并没有背叛匈奴,小心翼翼地与匈奴保持微妙的关系,并没有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偶尔还伙同匈奴人一起侵掠东汉的上谷郡、辽东郡等边塞,随后在东汉的打击下,示好东汉王朝,转而与匈奴展开拉锯战。
(鲜卑族人)
公元73年,东汉王朝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分别出平城(今山西大同一带)、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一带)、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酒泉(今甘肃酒泉)。前三路都没有遇到匈奴主力,只有出酒泉的窦固率部在天山一带击败北匈奴的呼衍王,斩首众多。
公元74年,窦固与耿秉等将领又率兵马进军西域,连战连捷。
公元89年,窦宪与耿秉大败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汗呼赫山脉)。
公元91年,东汉大军把北匈奴单于围于金微山(今蒙古境内阿尔泰山脉),斩首五千余人,迫使北匈奴退出蒙古草原西迁。
伴随着东汉王朝对匈奴的节节胜利,也给鲜卑人带来了机会,一批又一批的鲜卑部落进入漠北草原,拥有匈奴故地。
随着鲜卑人的强大,留在漠北草原的十余万家匈奴人(几十万人)加入到鲜卑人的行列,自称鲜卑人,一下壮大了鲜卑部族,开始从漠北向漠南挺进,逐渐进入漠南草原。
(匈奴人)
二、逢时出世的鲜卑英雄
恰在这个时候,一位鲜卑英雄应运而生,这个鲜卑人叫檀石槐。
对于入主漠南的鲜卑人而言,分布区东西狭长,各部之间不相统一,让鲜卑人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壮大,也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所谓时势造英雄,让檀石槐横空出世。
有关檀石槐的确切生年无法知道,大约是在公元137年到公元181年之间。
檀石槐的父亲叫投鹿侯,是鲜卑部落中的一个头目。据说,投鹿侯随鲜卑部族征战,一去三年之久,但就在这期间,他的老婆却在家中生了一个孩子,是个男孩,这男孩就是檀石槐。
投鹿侯回来后,发现老婆生了孩子,十分愤怒,这是给他带绿帽子呀,便质问老婆怎么回事,是谁的种?
他的老婆听了,十分平静地告诉他:“尝昼行,闻雷霆,仰天视而雹入其口,因吞之,遂妊身,十月而产!”
妈呀,这是天降奇儿给她呀。然而,他的老婆到底与什么人通奸,生下这个私生子,也只有投鹿侯的老婆清楚。
草原游牧民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虽然投鹿侯深知老婆与人通奸产子,但又没有抓到现行,没有真凭实据,尚切依了老婆所说,但投鹿侯不会养育这个“杂种”,就把这孩子抛到野外,但他的老婆却悄悄通知了娘家人,把这孩子捡回去抚养,这孩子就是后来成就霸业的檀石槐。
也许这檀石槐生来就不是“凡胎”,也许缺少父母的爱,让他自小养成独立又坚强的个性,十四五岁,就长成健壮的体魄,独立又勇武。
某日,檀石槐姥爷家的牛羊被一个邻部的鲜卑首领卜贲邑带人抢走了,在草原上生活,相互抢劫牲畜,是十分常见的事情。
檀石槐听说后,匹马单人便追了上去,好一阵箭射刀砍,几乎杀光了这伙劫掠者,然后赶着被掠走的牛羊凯旋归来。这令他姥爷所在部落的人们,几乎都不相信这一事实,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孤身一人竟然打败了一伙劫匪,但摆在面前的牛羊,又让他们不得不信。于是,檀石槐的英名一下在草原上传开,并且很快成了本部落的首领。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一直保留古朴而原始的民主风尚,部落成员定期推举部落中有才干又健壮的人担任部落的首领,在草原民族的心目中,崇尚英雄,选择有素质,有胆识,勇武之人,因为体格健壮勇武,才会让自己的部落强大起来。所以,檀石槐成了部落中的英雄,十几岁就成了部落首领。
三、立汗庭统一鲜卑各部
檀石槐充分表现出超人的能力,公平公正地处理部落事务,协调与周边部落的关系,赢得了信誉与鲜卑人的拥戴,在他的领导下,部落逐渐强大起来,被周边的鲜卑部落公推为“联盟长”,把弱小的鲜卑部落强大成一个联合体,并且以非凡的统治力,把所有的鲜卑人号召到他的旗下。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中叶前后,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称雄蒙古草原,北击丁零,西伐乌孙,东讨夫余,控制范围东西上万里,南北七千余里,这一广阔的土地都是他牧马扬威的所在,于是,檀石槐立汗庭于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一带),成了草原的共主。
面对众多的部族,广阔的领土,为了便于有效地管理,他借鉴了匈奴人的管理模式,也将鲜卑大联盟划分成三大版块,自东汉的右北平郡以北,东达辽东郡边外,接壤夫余地区为东部,由东部鲜卑首领弥加、索利、槐头、阙机统帅,下辖二十余个大部落,无数小部落;自东汉上谷郡以北,西至敦煌郡一带与乌孙人为界,是为西部,由西部鲜卑首领置鞬落、推演、罗日律等统领,包括二十余个大部落,无数小部落;自东汉右北平郡以北,西至上谷郡边外,是中部,由中部大人慕容、阿最、阙居等人统辖,拥有十余大部落,无数小部落。
檀石槐管理与控制这些大部落首领,三部大人听命于檀石槐,三部大人直接控制较大的部落,大部落又领导无数小部落。
这是一个空前庞大的草原军事大联盟,具备了国家的雏形,各部“割地统辖,各有分界”,对外采取统一的行动。
可以说,时代造英雄,檀石槐所处的时代,恰恰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给了草原游牧民族壮大带来机会,取代了匈奴,称雄草原,成了新的主人,其势力范围比东汉国土还要广阔,也让檀石槐雄心勃勃,不肯成为东汉王朝的附属。
四、拒绝汉王朝的和亲
但是面对东汉王朝,檀石槐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完全抗争,彻底击败东汉王朝,便采取试探性进攻,入寇东汉北部各郡,深入了解东汉王朝的实力与当权者的想法。
自公元156年,檀石槐率军攻打云中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南)开始,频繁侵掠东汉的北方缘边郡县,令东汉王朝应接不暇,先后杀死了三位东汉的郡太守,构成极大的威胁,令东汉统治深感头疼。
于是,有的大臣提出,象当年西汉应付匈奴人的办法,进行“和亲”。
于是,东汉王朝便册封檀石槐为王,打算把公主下嫁给檀石槐,并且每年送给鲜卑人一定数量的财物,来换取和平,但遭到檀石槐的拒绝。
檀石槐经过几年的试探进攻,已经彻底摸清东汉王朝的腐败无能,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与他抗衡,并且加大对东汉北方各郡的攻打力度,让东汉统治者如何对付檀石槐,产生分歧,分为两派。
主战派以辽东太守夏育等人为首,这些人驻守边陲,对鲜卑算是比较了解,曾经有战胜鲜卑的经验,认为调集人马,集中兵力出塞,寻找檀石槐主力,歼灭之,并且认为,不出一年半载,就能彻底打败鲜卑人。但主战派低估了檀石槐的实力。
(蔡邕)
另一派以大文学家蔡邕为守的主张以守为主,认为鲜卑今非昔比,“兵利马疾,过于匈奴”,而且鲜卑人“来如飞鸟,去如绝弦”,而东汉王朝已经不是当年的汉武盛世,无论军卒素质还是财力,都不适大规模发动战争,劳民伤财。蔡邕特别强调要加强边塞的防御,抵御鲜卑人的攻打才是上策。
汉灵帝最终采纳了主战派的建议,以夏育、臧旻、田晏为将,各统骑兵一万出塞,主动寻找鲜卑人,发动攻势。
头脑清晰又英武的檀石槐迅速组织三部大人分头迎击,大败东汉人马,三路人马仅主帅和几十骑逃回塞内,可见这一仗东汉输的彻底。
就在东汉君主无力抗御彪悍的鲜卑铁骑,忧虑重重的时候,命运再一次光顾了东汉王朝,公元181年,雄心勃勃的檀石槐,正是壮年,却生病去世了年仅44岁。
游牧民族本来就内部矛盾比较多,当能够震慑各部首领的檀石槐一死,立马四分五裂,并且檀石槐的子侄们相互争权,争斗不止,让强大的鲜卑联盟土崩瓦解。
然而,鲜卑人却从此走上中国北方的舞台,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
作者:陈二虎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