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
记忆中的年
是小时候的期待
是小伙伴的童年
是那时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
是那时口袋里零散的压岁钱
……
在春节到来之际
我们邀请三位妈妈
讲那过去的年味儿故事
让现在的孩子
感受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
更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听了她们的故事
欢迎下方留言
和大家分享你的年味儿故事。
过年是寻觅一棵翠竹
放在全家最高处
讲述人:段秀丽
职业: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年的腊八节,我都会微笑着唠叨这样的歌谣,欢快地为家人煮一锅糯糯香甜的腊八粥,满怀憧憬地向往花团锦簇的春节。
记忆里,妈妈精心煮的腊八粥有各种美好的气息:大枣的甜香,花生的清爽,栗子的绵密,莲子的微苦……再放上大大一勺红糖,在蜜一样滋味中陶醉了。
全家人都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春节准备工作中。爸爸负责烧柴锅、拔猪毛、炖大肉,妈妈负责做豆腐、炸丸子、蒸豆包,哥哥负责剁猪、牛、羊的肉馅,我们三个姐妹负责舂糯米制作汤圆粉。
整个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邻居家的忙碌,隔着院墙也能听见。大人们交流如何做菜,小孩互相交换自己家的美食,调皮的男孩子迫不及待地放起来了零碎的鞭炮……总之,都是喜悦与满足。
我的家乡处在山东最南边,南北风俗都有。大年三十上午,妈妈一定要去集市上挑一棵翠绿、顺溜、美丽的“摇钱树”——竹子带回家,然后插在家里最高的地方,固定住。竹子随风飘飘摇摇、沙沙作响,似在“摇钱聚财”“财运生旺”,又暗含“竹报平安”“虚心向上”,为春节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韵。
守岁的夜晚不仅仅是看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还有一家人打扑克的游戏。动脑子的“24”:从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中任意抽取四张牌,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比拼决断力的“十点半”:从A到10分别以牌面数值为分值,JQK这三张为半点(去掉大小王);发牌,比大小,如果觉得自己的牌小还可以继续要牌,超过十点半的点数为爆炸数,不超过十点半的前提下点数最大的就为赢家。全家总动员的“升级”:分成两组,对抗比赛,竞争激烈,于是吵闹起来,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爸爸妈妈会笑呵呵地与我们“唇枪舌战”一番。
不知不觉,零点的钟声快要敲响,妈妈早早督促爸爸挑起长长的竹竿,挂起了长长的鞭炮——当然,邻居的叔叔阿姨也行动了起来。大家都涌到了空阔的场地上,要抢“头响”,还争取“响亮得时间最长”。孩子们之间是一团和气的。“明天咱们几点见?”“先去哪一家拜年?”“来我家吧。我家给红包。”“哇,真的?!”……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响起,所有的声音都汇聚成了欢快的爆裂,孩子们蹦着跳着迎来了新的一岁,家长们辛辛苦苦又为家庭、为祖国工作了一年。春节,让大人们得到暂时的休息,心中贮满诗意的向往;春节,让同一片天空下的人累积公共记忆,铸造民族的精神,产生归属感;春节,提供给人们感悟反省的时间,对于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等生发出种种思绪……每个人都怀揣着梦想进入新的一年。
过年是结伴登高眺远
为亲人祈福
讲述人:跳跳妈妈
职业:资深记者
在我们那里,大年二十三是小年,要放鞭炮、吃饺子,从这天开始就正式进入“春节模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每一天,都更接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添新去旧,春节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小时候,尤其期待大年二十八,这一天,搬出凳子,帮着大人一起贴春联、贴窗花,看着门上崭新的、红艳艳的对联,那一刻,真切地感觉到春节到了。
最热闹、最有仪式感的时间当属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小孩子们就迫不及待起床,从头到脚,穿上新衣服、新鞋袜。早上,饺子是必须要吃的,小孩子们还会按照爸妈的指示,端一碗去送给爷爷奶奶,当然,也能收到他们的压岁钱。上午,迎着冬日暖阳,一家人会齐齐整整地走上街,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民俗活动。每年的腰鼓队、秧歌队表演等是必备节目,最近几年,广场舞表演也越来越有看点。腰鼓队是学校组织的,由几十个小学生精心排演,到腰鼓队上场时,整齐的鼓声回荡在整个广场,优美而又整齐的鼓点,让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高潮。若说腰鼓队属于少年队,秧歌队就是老年人的天下了,一群退休的老年职工聚在一起,行头专业、装备齐全、表演专业,现场真可谓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如果不爱往这些喧闹的人堆里挤,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去登山祈福。我们那里有一个有名的景点——三贤山,这山有历史、有传说,据传是光武帝赐名。山不算特别高,很适合休闲攀爬,登高望远。平时,这里的环境十分清幽,春节期间就相对热闹一些。到了山脚,拾级而上,可以一路观赏沿途风景,登高望远,一路上人声攒动,欢声笑语不断。位于山顶的三贤山道观同样人头鼎沸,很多人一大早就专程赶去烧香祈福,希望能讨个新年的好彩头。
春节,一直要欢庆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皓月当空”的元宵节晚上,文化广场上会挂满各式各样的花灯,人们都走出家门,赏花灯、猜灯谜、观看烟花表演。正月十六,我们会把这一天当做大年初一来过,早上吃饺子,这一天很多家务都不能干,就是纯粹的休闲、玩乐。
过完十六,这个年算彻底过完了,所有人都再次步入正轨,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
每逢佳节倍思亲,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缘故,最近两年都没能回老家过年,可能一些风俗也有新变化吧,愈发想念了。明年,一定回家过年。
过年是小时候
爸爸熬的“糖”
讲述人:叶子紫
职业:作家
小时候过年,我的父亲每年都会亲手做芝麻糖和花生糖。从腊月起,就开始忙活,到了腊月二十四后,就开始做杂糖了。
要想吃到花生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奶奶从农村捎来了一大袋带壳的花生,爸爸总是拿着一只大碗和那个大麻袋说:“来,剥点花生米。”看我面露难色,他便假装生气地说:“剥花生怕麻烦,吃花生糖怕不怕麻烦?”一说到吃花生糖,我便有了干劲,于是坐在小板凳上一个个剥了起来。
爸爸则在一旁慢条斯理地在煤炉上熬着糖,渐渐地那麦牙糖由一块白色的硬块,变成黄色的黏液,又黏又稠了,爸爸把它放在一旁保着温,又把铁锅洗净,才开始炒花生米。
由于是用煤炉炒的,爸爸还故意封了一半的炉口,这样才能保持小火,可炒了半天,花生们都还不动声色,半小时过去了,我心里急得像被小猫抓了一把似的,趁爸爸出去的时间连忙把炉火捅得旺旺的,急火猛炒,传来一阵糊味,这时,爸爸回来时,却发现花生米已经变糊了……
爸爸说:“什么事情都不能性急,万物自有它的规律!你看,欲速则不达,这些花生都糊了,不能吃了。”
我只好再去重剥……
这次花生弥漫出了令人温暖的香味,爸爸开始做花生糖了:先炒熟了花生,再把它们倒进融好了的麦牙糖里,然后使劲搅拌,因为分量特别大,所以爸爸得使很大的劲,他用一个大铲子在大锅里使劲地搅拌,使花生和糖均匀地混和在一起,还在使劲地压按,使糖和花生充分地粘住,爸爸的手很有劲,可是他还是使出了浑身的劲,揉着揉着,爸爸的额头冒出了汗珠。
花生和糖融在一起温度非常高,可爸爸得趁它们还是滚烫的时候使劲地揉搓,爸爸的手就像是钢铁做的,根本不怕烫。
爸爸把它们揉成一长条,然后趁热的时候,速迅地切成一块块的。最后,这些花生糖被包成了很多份,爸爸要送给奶奶家,还有那些在远处求学的学生,还要在整个过年期间都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当亲戚来拜年的时候,有一个习俗,每家都要把自家做的点心摆放出来,每家人在拜年时相互品尝各家的糕点,大家相互鉴赏,品尝,这也是展示自己家的手艺,以及是否会过日子的标准。
来源:现代教育报
策划:张莹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现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