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镜头下的春节,却看哭上亿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1
导读

在外国人心里,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是全球最大型的狂欢盛典。 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感,成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迁徙。 摩托车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堆成了小山,装满了工作一年的成果,和给家人的礼…

作者: 国馆文化

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

国馆文化(ID:guoguanwenhua),

转载请联系国馆。

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

大年初一,拉开全球春节狂欢序幕。

慢着,为什么是全球呢?不是中国人才在过春节吗?

如今,中国春节是全球狂欢派对,“春节时间”越来越成为“世界时间”。

在中国人眼里,春节代表团圆,那么,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春节是什么样的呢?

前几年,英国最权威媒体BBC派了记者来中国过年。

回国后,就向全球重磅推出关于中国新年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

片子以外国人视角,从春运、团聚、春节活动三个角度,将春节展示给全世界。

不少人被中国春节的热闹和喜庆感动。

在IMDb上,外国人给这部纪录片打了7.7分。

在国内豆瓣上,中国人也给出了高达8.2分的评分。

在外国人心里,春节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是全球最大型的狂欢盛典。

01

“ 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

第一集,《返乡》。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春运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中国春节期间,在全球,将近六分之一人口,从世界各地赶回中国,和家人团圆。

全球六分之一人口,什么概念?

大约10亿人,会在40天内,进行35亿次出行。

而在国内,拿2019年来说,春运全中国旅客发送量近30亿人次。

4.1亿人坐火车,春节第一天就售出953.2万张火车票。

BBC记者站在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北京的铁路调度局,看着工作人员在调度,感觉像在阿波罗13号的控制室,太高效了。

面对如此庞大的春运数据,BBC记者觉得不可思议:

“春节的魅力有多大,能让上亿人同时迁徙?”

BBC记者在火车站随机采访了一下路人:

“你回家过年要坐多久的火车?”

得到的回答,大概是十几个小时到三十几个小时。

坐这么久!BBC记者瞪大了眼睛,感到不可思议:

“春节的魅力有多大,能让上亿人花这么长时间迁徙?”

其实,不是春节魅力大,是团圆心切,是归家似箭,是爹娘在家等了一年了。

很多人想方设法提前回家,瞒着爸妈,给他们惊喜。

说春节不回家的儿子,去妈妈面铺里点菜:

“老板,来碗面。”

正在收拾桌子的妈妈,突然听到熟悉的声音,愣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儿子回来了。

她笑开了花,直踱脚,兴奋得像个小孩,还说儿子坏。

正在收拾衣柜的奶奶,听到孙子一声久违的“奶奶”,笑着笑着就哭了:

“你怎么回来了?我还以为你今年不回来了呢。”

正在炒菜的妈妈,立刻扔下锅铲,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早晨刚起床的爸爸,开门看到2年没回家的儿子,一脸不敢相信,眼睛湿润了:

“哟,什么时候回来的?你没骗我吧?”

我不是在发梦吧?儿子真的回家了。

“工作要紧。”是家人最落寞的体谅;

“你不是不回来吗?”是家人唯一不在意答案的提问。

回来就好了。回家就好了。

家,是跑遍千山万水,也要回去的地方,有人始终在家里等着你。

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感,成就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迁徙。

02

全球最大的“ 摩托车迁徙活动 ”

30亿人,是抢到车票飞机票的人,而有一群在外务工人员,抢不到票,买不起飞机票,只能冒着几百公里的风雨,骑车回家。

他们是春节摩托车大军,归心似箭。

两名BBC记者——戴夫和金“混”入了车队,亲眼见证了这个全球最大的“摩托车迁徙活动”。

几百公里国道上,摩托车大队一路北上,交警一路护航,戴夫和金感到震撼。

摩托车上大包小包的行李,堆成了小山,装满了工作一年的成果,和给家人的礼物。

在摩托车队经过的沿途,都有服务站和志愿者。

骑手们可以在这里喝口热水,吃碗热姜粥,免费修一修车。

骑车们的手和鼻子都冻僵了,幸好有一口热水和热粥下肚。

在戴夫和金眼里,他们眼里没有疲惫,只有兴奋和炽热。

他们惊讶于中国人回家的迫切,还感叹于全社会帮一群人回家过年的彼此守护。

于是,他们去志愿者家里,学着煮姜粥,感受这股凝成一股绳的力量。

2020年春运第一天,广东摩托车大军踏上返乡路,不少人连续八年驰骋在这条回家路上。

上千台摩托在加油站前排长队,凌晨五点就来等候加油。

油站志愿者为摩托大军送上免费护脚套、糖果、八宝粥、热饮等礼物。

路再长,道再挤,天再冷,都要回家,跟爸妈说一声:我回来了。

总有那么一群志愿者和交警,在守护着你们那声“回来了”。

总有那么一天,摩托车大队能抢到火车票,买得起飞机票,可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归心似箭。

03

“ 全球最大的狂欢盛会 ”

第二集,团聚。

过年,就要置办年货。

全世界都在好奇,中国的物产到底有多丰富,才能供应得起全国14亿人口,4亿家庭,春节7天的豪吃豪喝豪买?

直到,BBC去了这些地方,全世界才知道谜底。

北京新发地,亚洲交易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看着满地瓜果,BBC记者看花了眼,感觉自己来到了南瓜街,冬瓜街,想买啥就能买啥。

昆明斗南花卉市场,亚洲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

看着300多个品种,体验了三秒定胜负的鲜花拍卖现场,分秒必争,BBC记者大开眼界。

一想到拍卖成功的花第二天就能发往亚洲各地,记者对这发货速度更是佩服。

四川泸州的白酒产地,中国四大古酒之一,闻名世界。

看着白酒的古法制作过程,烟雾缭绕,好像仙境,BBC记者在那一刻似乎相信了酒仙的传说,太神奇了。

2019年春节七天,全国零售和餐饮销售额破1万亿元。

仅7天,14亿人,花了1万亿元,举办了一场全球最大的狂欢盛会。

04

“ 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

在外国人看来,这场狂欢盛会,重在买买买。

可BBC记者去每家每户过年后,他们才发现,这场盛会,重在人。

在广东,记者和一家人围一桌,涮火锅,体会多双筷子在锅里捞肉的乐趣。

哥俩们觉得,火锅真是天才的发明。

在北京,记者和一家老小拌肉馅、擀皮、包饺子、往饺子里塞银币,体验全家一起准备年夜饭的忙碌。

在一桌子年夜饭前,他们举杯,爸妈祝儿女工作顺利,儿女祝爸妈健康长寿,说说笑笑,感受到团聚的热闹。

此时,如果纪录片配上“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的背景音乐,那就真领悟到中国过年的精髓了。

在热热闹闹的人堆里,记者们感叹:这是我过的最好的新年。

围坐在桌前的快乐,让艰苦的春运旅途变得有价值。

亿万人同时迁徙,只为一次团圆。

而这一次团圆,不过是一碟饺子,几杯酒,一口火锅,一碗饭。

如果这些都没有,只要家人在一块儿,这也是最好新年。

05

吃饱喝足后,那就得来点新年活动。

BBC记者从北走到南,感受南北方人民春节的玩耍活动。

比如,看春晚,家家除夕夜必备下酒菜。

他们走入春晚后台,感受这档全球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如何彩排。

当他们知道想上春晚,必须和1000个节目竞争时,他们惊掉了下巴。

在哈尔滨,他们看着大妈大爷们,跳入冰河里冬泳,不禁打了个冷颤,自认年轻的自己输给了中国大爷。

70岁老大爷还当街劈了个叉,这更加坚定了老外的信念:

“中国人人都会武功,人人都是武林高手。”

他们去哈尔滨冰雪世界感受冰与火之歌,畅滑320米长滑滑梯。

眼前的冰雪王国,源于当年买不起过年灯笼。

过年时人们就把冰中间掏空一部分,放入蜡烛,制成冰灯笼。

仅仅三十五年,当年小小的冰灯笼成了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外国人对这个发展速度表示惊讶,比看到70岁大叔劈叉还惊讶。

在北京,他们去美食街淘年货零食——辣条。

你别不信,这可是外国人最爱的中国零食之一,外国超市经常缺货。

他们抓紧时间为自己的最爱做广告:

“辣条是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喜欢的小吃,

这个产品的产值估计每年有500亿元。”

在河北,老外去看中国最古老的灯光表演之一——打树花。

一勺铁水洒向天空,星星在空中炸裂。

铁水在手,银河我有,500年前的古人早已会自造银河。

看着这500年前的烟花表演,老外兴奋不已:这是我见过最独一无二的表演!

在香港,老外跟着人潮去上庙里上头柱香,去求签许愿,签文现在都可以用机器解读了。

看着自己的未来由一个机器预测,老外礼貌问了一句:

“你们的神灵不会介意吗?”

不得不说,老祖宗留下的古老预测未来的仪式越来越与时俱进,都实现信息化了。

在广东,老外去看舞师,去吃各种小吃,感受广东人“除了桌子不吃,所有四条腿的东西都吃”的豪迈。

仅一场春节,老外们从最北的漠河跑到香港,把上下五千年该吃的该玩的都试了个遍,别说有多过瘾了。

06

中国年,全球过

老外像依恋辣条和老干妈一样,依恋上了中国新年,把春节搬到了自己国家。

在迪拜,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举行了超酷炫的红色主题中国新年灯光秀。

在世界第一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迪拜人民用激光在投影幕布上播放各种中国书法动画。

迪拜旅游局和各大媒体用了大量版面来宣传中国春节,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迪拜人民的传统节日呢。

迪拜酋长还用中文在自己的推特帐号上向全世界的华人拜年,看来对中国春节是真爱了。

在俄罗斯,以酗酒斗熊开战斗机作为日常的战斗民族小哥哥小姐姐们,都涂上腮红在春节扭秧歌了!

在德国小镇,居民觉得自己是华人后裔,称自己为“巴伐利亚华人”,每年都会庆祝一次“中国狂欢节”。

当地人会放鞭炮、舞狮、穿唐装,走上街欢庆中国狂欢节,跟过年似的。

他们还选举了小镇的中国皇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咱们清朝皇帝穿越了呢。

在靠近北极的圣诞老人故乡,圣诞老人们过起了春节,跟当地居民沉迷于贴英文版春联、写英文版福字、包饺子、送红包、放烟花。

中国网友们还在线教圣诞老人写对联的诀窍,三分钟包你学会!

北欧居民可太幸福了,除了可以过圣诞,还可以过春节,相当于一年可以过两次年呢。

他们在网上抢购《2018年中国春节春联福字窗花门帖红包套装福袋》的大礼包,晒出浓浓春节味的家。

不管世界各地用什么方式庆祝中国新年,他们都统一认识一个中国字“福”。

各国政要用“福”字祝咱们中国人春节快乐;

澳洲小姐姐用毛笔字给中国游客写五福春联,上联中文,下联英文,方便中国人在海外扫“敬业福”;

甚至,老外们还自己跑遍了唐人街,疯狂扫福,看这架势,是要跟14亿中国人瓜分5个亿的红包。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外国人对中国年的向往。

过中国春节,外国人是认真的。

07

在BBC记者眼里,甚至在全球人民眼里,中国这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度,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

在9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亿人跋山涉水,只为了除夕夜的一顿家常便饭;

这不是一顿普通的饭,这是团圆。

4亿家庭,甚至海外华人家里,5个小时都在放着同一档节目:春晚,只为了一起听到那首《欢乐今宵》;

这不是一档普通的节目,这是情怀;

同一个春节,34个省,1000+种过法,从南到北,从古到今,从不重复;

这不是单纯的差异,这是地大物博,各有千秋。

在外国人眼里,每过一次中国春节,就等于打开了一个全新世界,其乐无穷,兴奋不已。

他们兴奋和好奇的表情都在帮我们回忆,中国的年味很重!

而对于我们来说,年味似乎越来越淡。

我们开始怀念,大年三十下午洗完澡出去炫耀爸妈买的新衣服,傍晚吃年夜饭坐等收压岁钱去买烟花爆竹的年纪。

其实,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们长大了。

不是年味淡了,只是曾经过年才能期待得到的东西,现在唾手可得。

不是年味淡了,只是最快乐的人不再是你,小孩子还是盼望着过年。

人,越变复杂,越要回归本心。

过年嘛,图个团团圆圆,图个一家人齐聚,这样就够了,你说呢?

2020年春节有点特殊,我们在跟病毒打一场硬仗。

这场硬仗,武汉能赢,我们能赢,只是时间问题。

在打胜仗前,我们尽量不去人群里,取消走亲戚,不组织聚会。少吃一顿饭亲情不会断,聚一起吃饭给社会添乱,在家里团团圆圆就是福。

这个春节,愿我们身体健康,平安顺遂。

作者简介:国馆: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10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