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妈》_家有“作妈”为哪般?陪伴是最有力的“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29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122
导读

我是80后,上初中就在外地,一个月回去一次,后来上大学,一年回去两次(寒假、暑假),从十几岁开始就离开家的我,好像对亲情淡薄,只能从妈妈的电话里,感受到“爱”。 说到底,我们认为的“作妈”,其实…

今年的春节似乎和以往有很大区别,除了我们被疫情关在了家里,还有科比离开的消息。大年初三我已经万分想回梁山老家了,想念妈妈。还因为看了《囧妈》,一大串儿记忆,就那么被掀开,怎么也合不上了……

小时候的我们,憨傻憨傻的,看到什么都会问:“为什么”?而妈妈则常用:“我看你长得像为什么!”,堵住我们的嘴巴。你小时候是不是这样呢?

看《囧妈》之前,我就深有体会:“没事儿别跟妈妈吵吵,赢了输了你都没好果子。赢了你会挨打,输了你会挨骂。”看完这部剧,仿佛把80后的童年记忆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囧妈卢小花和我的妈妈一样(虽然我还没有徐伊万那么大年纪),我妈喜欢穿花哨的衣服,每次出门都要带着各种家里的“破烂”,连枕头都要背着,说换了地方睡不着。妈妈常常打电话教育我:“你要团结友爱,跟大亮(我老公)一起建设美好家园”、“记得过节跟你婆婆一起吃饭,别冷落了老人”、“带孩子细心点,别粗心大意”、“早睡早起,别熬夜,对肝脏不好!”……

从家里人到我自己,她都会关怀一遍,而且常常打电话提醒我,别忘了吃饭。最重要的是,常常跟我发“养生信息”。提醒我几点喝水排毒、喝哪些水对身体好。打开微信就会看到,妈妈发来的“关怀”,不论何时。

总之,看电影里的囧妈,让我更想回家,尤其是在过年这个节骨眼上。80后的孩子应该都有感触,自己的妈妈如出一辙,看起来“作”,背后却藏着最深的爱。

家有“作妈”为哪般?

我是80后,上初中就在外地,一个月回去一次,后来上大学,一年回去两次(寒假、暑假),从十几岁开始就离开家的我,好像对亲情淡薄,只能从妈妈的电话里,感受到“爱”。她细碎的叮咛,当时会觉得是浪费电话费,现在想来,则溢满了她的爱。

《囧妈》中的徐伊万,作为儿子,常年奔波在外,他给妈妈请了保姆,但却被偷偷辞退。妈妈说:“我输入密码的时候,她就站在我身后,你说吓人不?”徐伊万说不在身后在哪?而妈妈则说,你请保姆只是为了自己心安,让她替你孝敬我!徐伊万不语,觉得妈妈“作”。想想看,我们给爸妈寄钱,却常年不回家看看,是不是也一样?不是爸妈作,是我们作为子女“做作”!扪心自问,工作真忙到一趟家都不能回吗?

囧妈卢小花拿两万块钱报团去海外演出,而且坚持坐火车,她说火车更划算,坐的时间长。在儿子徐伊万看来也是作,为啥不和其他人一样,坐飞机去呢?其实,妈妈享受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演出本身。有儿子在身边陪着,火车的六天六夜更划算。这不是作,是一种“求关注”的信号。希望子女能看到,向他们索要“关爱”。

徐伊万看到了,与其说是三颗大奶糖让他决定留下来,不如说他看到了妈妈发出的“关注”信号。小时候我们从妈妈手里接过的糖果,那种疼爱和成年后递过来的大奶糖,是不同的。我们小时候接过来理所当然,觉得那是妈妈给的关爱,而长大后再接过来,则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妈妈在用她的方式,传递她的“爱”,而我们也有责任有担当的去陪伴。

说到底,我们认为的“作妈”,其实是父辈向我们传递信号,告诉孩子们:“我们老了,但你别忘了我们。”

妈妈的“作”里,藏着最深的爱

《家庭塑造孩子》一书中作者认为:家人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虽然我理解自己妈妈的行为,但有时也免不了发飙,觉得她根本不为我考虑,总是在“打扰”。有次大宝生病了,晚上11点我打给妈妈,问她我小时候退烧吃哪些药管用,怎么大宝吃了药还是烧?妈妈跟我细数了如何物理降温,还发来了几个儿科医生的gz号,让我赶紧关注。那一夜妈妈的话语,显得那么温馨,我俩絮叨到1点多才挂了电话。

早上五点多妈妈打来电话,睡意朦胧的我嗯啊回应,大宝已经退烧了,我困的不省人事。后来听姐姐说,那一夜妈妈根本没睡,她在房间里辗转踱步,等到五点多天刚亮就给我打电话了,怕惊扰又担心。我听完后,鼻头一酸。

还有次我跟妈妈说好了小年回家,但由于公司临时增加了任务,我想着到腊月二十三晚上到家应该也没什么。但到家后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当我敲开门,妈妈安顿好一切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连个电话都不打!我还以为出什么事儿了!”大过年的,我跟妈妈争吵起来,说自己有多辛苦,最终完成工作连夜赶回家,却被数落!一旁的老公拉着不让我说话,他后来告诉我,他看到妈妈训我的时候,眼角有泪花。而我只顾着跟妈妈吵,却不曾发现。

《囧妈》中徐伊万的妈妈,在他打电话的时候,不断的塞吃的、喝的,甚至还塞个鸡蛋。徐伊万说,妈妈你能不能再我工作的时候给我塞吃的?而妈妈后来的一句话让我泪目:“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啊?”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捆绑,用亲情裹挟孩子听自己的,但我认为,这里面藏着妈妈最深的"爱",正是这种“爱”温暖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一点点成长。

现在的育儿理念崇尚“自由”,认为孩子不论多大,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尊重应该接纳。但想想看,我们不都是在父母的“过度疼爱”中长大的么?怎么我们一长大,就要“这个独立,那个独立”了,是翅膀硬了吗?

并不是反对“个体独立”,而是觉得别拿这个跟亲情强行对等谈论。我们都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中成长的,并不能马上逃离掉原来的环境,我们不能,我们的父母更不能。如果真的谈“个体独立”,放在我们跟自己的孩子身上尚可行,强塞在父母那一代人身上,是我们用理论在裹挟他们,难道不是吗?

陪伴是最有力的“爱”

《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中写道:家庭教育,首先是陪伴,亲情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影片中的徐伊万和妈妈经常吵架,看起来每次妈妈都没有取胜(她也没想过赢),但最终徐伊万还是陪着妈妈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到了莫斯科参加演出。

我有过无数次跟妈妈的争吵,但我也是那个每次回家都开心的像小时候过年一样的小孩。家对我而言,是最温馨的港湾,而妈妈则是港湾里温暖的源泉。因为有妈妈在,家才那么让人留恋(爸爸在2012年去世了,因此我没有提及,不过我也很爱他!)。

《囧妈》影片的结尾,徐伊万陪着妈妈回到了家里,当妈妈摘下假发,露出一头稀疏花白的头发,我没忍住哭了。那个在人前载歌载舞,跟徐伊万一路斗智斗勇的潮妈,在这一刻,只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仅此而已。

老年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是孤独的,是苍凉的,如果有儿女在身边,又是多姿多彩的,不是吗?陪伴,是最有力的“爱”。

《奇葩说》中,最近有一期的辩题是:生活在外地,我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最后的总结中,导师李诞说:父母问自己过得好不好,他不是在意答案,而是想要在你的人生中有这种参与感。

这种参与感,和小时候父母给我们的陪伴,其实是相通的。只是随着时光境迁,换了一种表达方式,罢了。

枕边育儿寄语:

《囧妈》是一部温情与亲情并存的电影,从最初的母子争吵到后来徐伊万和妈妈躺在冰河上,这中间发生的故事,和许多人生活中如出一辙。如果你爸妈也在身边,陪他们一起看,或许能找到你们之间,更好的亲子关系“打开方式”,不是强行裹挟,而是尊重与理解!

【本文图片均来源网络,侵立删】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