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宝黛的爱情,是绝对的丑闻。如果张扬出去,宝黛二人虽然不会有杀身之祸,但是声名扫地,是无可避免的。
好吧,也许贾政、王夫人没有办法,只好认个吃亏,让宝玉娶了黛玉。但是名正言顺的公子小姐,变成了“淫奔不才”之流。按照宝玉的想法,“凭他怎么后手不接,总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他们的爱情瓜熟蒂落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本没有必要用这样两败俱伤的法子。
宝玉不想两败俱伤,贾政王夫人更不想两败俱伤,贾母也不想两败俱伤。所以即使袭人把“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报告出去,王夫人、以及贾政、贾母,都不会愿意把这件事张扬出去。
以王夫人的性格,即使不张扬,难免会对黛玉产生恶感,以后处处给她小鞋穿,将来即使娶了这个儿媳妇,也只会对她冷淡甚至苛刻,比对李纨更糟糕——问题是,黛玉处境不佳,跟袭人有什么关系?
“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这句话,现在是被袭人一人掌握。揭露也好,隐瞒也好,在于袭人一念之间。是揭露,还是隐瞒,出发点在于袭人的感情意愿。而袭人心思深沉细腻,这样大的举动,肯定不会是一时冲动、感情用事,而势必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
换句话说,袭人揭发或者隐瞒这句话,要看怎样做才会对自己有利。即使不能博得利益,最起码也要无害于己。
前面分析的,是爱情“丑闻”张扬对宝黛的利害,而这些利害,与袭人并没有直接关系。
袭人是什么人?是贾母派到宝玉屋里的大丫鬟。自从李嬷嬷靠老出去,袭人已经是奴才中的第一人,是总管了。
宝玉与黛玉有丑闻,是他们俩人不学好,但是这是“玉瓶儿”,不能轻动。儿子犯了错又不能声张,王夫人(也包括贾政、贾母)势必迁怒宝玉身边的人。
古代太子犯错,会惩罚伴读,再严重的惩罚太子的师父。当初商鞅变法,太子故意犯法,就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嬴虔。公孙贾脸上刺字、嬴虔被割了鼻子。而宝玉不好读书,也不好在外胡闹。他身边最亲近的,就是屋里的几个丫鬟。
好吧,不用再往下说了。很明显的,宝玉的“丑闻”曝光,王夫人一定会追责到他身边的丫鬟。而袭人作为“首席”大丫鬟,绝无逃脱的可能,不管她有没有“自首”告发行为。
即使公平一点,王夫人赏罚分明,最多是不要赎身银子,把袭人放回家去,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但绝不会让袭人继续留在宝玉身边。因为王夫人一定认为,是袭人对宝玉的不良影响,才导致宝玉的“作怪”。
放回家去,家人团聚,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件好事。但是袭人可是怀着“争荣夸耀之心”的。离开宝玉身边,对她而言,绝不是理想所在。
考虑清楚了这些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袭人还会报告“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的话吗?
她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