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蛋黄酥
大年初一当天,《囧妈》在线免费播出。
这是史上首次春节档电影网络播出,无疑弥补了大家这个春节无法出门去电影院观看的遗憾。
《囧妈》是徐峥囧途系列的最后一部。
这次,徐峥饰演一个商人徐伊万,人到中年,婚姻破裂,本来要去美国出差,结果阴差阳错地和老妈一起坐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K3次火车。
六天六夜,被困在一节车厢中,这对母子的“囧”事就这样开始了。
火车包厢里,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自己的中年儿子徐峥。
60秒语音方阵炮轰只是家常便饭。
徐伊万打个电话,徐妈也要在这个时候抓紧投喂,喂完番茄喂茶叶蛋,中间还不忘擦个嘴。
给儿子吃了一整盒红烧肉,等儿子吃上瘾后却偏偏留最后一块,理由是怕徐伊万多吃最后一块会得脂肪肝。
站点休息必须拍照,自己拍不够,必须拉着儿子一起。
即使徐伊万已经是中年+中产了,但是在徐妈眼里,他就是个“不听话的宝宝”。
小到一日三餐,大到婚姻生孩子,样样不放过,什么都是她说了算,她永远是对的。
你要是不听,你要是嫌烦?
一句 “我是你妈”让你彻底抓狂,这四个字就像唐僧的紧箍咒,明明不合逻辑,却让人无法反驳。
看到这,许多网友都忍不住感慨: “真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烦躁到快喘不过气来,徐伊万终于爆发:“我要逃离!”
还直言:“你和我的距离必须超过十米。”
这一幕幕看着太真实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累觉不爱”的时刻,因为这就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真实写照。
1
中国式亲子关系一直是个热点话题,也是个难题。
无数人都涌现过一个和电影中徐伊万同样的疑问:
“在你的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锲而不舍的改造我,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要的儿子。”
这正是当代中国许多家庭的通病。
很多父母永远把孩子当成长不大的宝宝,却忘了孩子早已长大,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有自己的选择追求。
每当孩子与父母想法不同、意见相左时,父母的方法通常是改造。
更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将自己无法完成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去年的现象神剧《小欢喜》,将镜头对准中国式教育和亲子关系,引发一众热议。
其中,陶虹饰演的宋倩,给人印象最深,她就是典型的控制欲母亲。
离婚多年,感情生活缺失,自己又是一名金牌物理老师,决不允许自己有失败,所以,她把自己的焦虑、面子、全部的希望都加在女儿身上。
为了女儿英子高考,她辞职在家,专心辅导英子的功课,给 房间安上玻璃隔窗,好像监视犯人一样;
成绩有一点退步都不行,只能考第一不能考第二;
英子想去南京大学,可宋倩根本不答应,必须清华;
英子在许愿气球上写下想去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理想,宋倩非逼着女儿把理想改成高考700分以上。
......
稍有反抗,就会听到“妈妈的生活只有你啊”“太让我失望了”“我是为你好啊”这样的精神控诉和道德绑架。
这样的“爱”太过沉重,令人窒息,长期抑郁和焦虑之下,英子最终离家出走,想要跳海自杀。
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用自己的方式无孔不入地管束、控制、改造我们,从出生到上学、工作,再到与另一半的感情。
“为你好”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必须被接受,不容反抗。
他们在“为你好”,你的任何不顺从都变成不知好歹。
但其实,这样的“为你好”,本质是一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控制欲。
诗人纪伯伦曾经写过一首诗歌: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爱一个人,是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让他活成傀儡。
我爱你,但你是你自己。
2
之所以有控制和改造,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从不是平等的,更像是上下级。
因为没有尊重,才有伤害与眼泪。
之前在一则新闻中,看到一个女孩由于没装好墨水,不小心将墨水蹭到了衣服上。
结果孩子的妈妈在大街上责骂她,声音尖锐,来来往往的人都在看着,女孩羞愧得无地自容。
父母不知道从哪来学来的歪理,认为骂得不狠,罚得不重,孩子就不长记性。
记得在《圆桌派》里,主持人窦文涛曾抛出来一个困扰中国孩子们多年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父母喜欢消遣、贬损孩子?”
在他们眼中,孩子年纪小,所以就不用顾忌面子,当众丢人也无所谓。
殊不知当众的责骂羞辱,都是一把把扎在他们心口的刀子,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疤。
而伤自尊的贬损和玩笑,留给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处的自卑。
《小欢喜》里的童文洁因为儿子考试成绩差,把儿子劈头盖脸数落一顿,最后甚至说出:“我不是你妈!我吃饱了撑的,我就不该生你!”
十月怀胎、含辛茹苦,也终会被那些恶毒言语消磨殆尽。
作为成年人,伤害可以慢慢消化,但最依赖自己的孩子呢?要如何在100次的 “我不是你妈”的大喊大叫后,指望孩子继续像婴儿时那样亲你、爱你、信任你?
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却爱得满目狰狞。
乐观如《小欢喜》中的方一凡,都忍不住感叹:“当儿子也挺难的。”
是啊,很多家长都忽视了,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当孩子也是挺难的一件事。
我们相信父母的爱是真的,但孩子的委屈也是真的。
作家王朔说过:“爱,本来是情感中最纯洁最美好的结晶。但是一旦过了自由与平等的界限,那爱也真的只能变成横亘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道荆棘。”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爱的表达方式,但尊重与平等是前提。
3
不止尊重不及格,中国父母与孩子在沟通这门课上也一直是挂科的。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下面的回答不下三千。
每一句回答,都透着三分无奈七分苦涩。
“从来不顾我的感受,每当我遇到问题,我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骂我打击我”。
“揪住一点小事不放,唠叨起来没完,全盘否定我的付出。”
“我可以摆平最难搞的客户,但回到家里,面对父母,我就成了哑巴不想开口。”
沟通是如何消失的?是自其中一方从不倾听另一方的声音开始的。
影片中徐伊万重复过三次:“妈妈你究竟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她自顾自地对你好,全然不管你的意愿。
当与父母的交流变成一种折磨和酷刑,很多人就选择了对父母的喋喋不休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中国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不肯说原因,却不得不承受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真正的互相谅解实在不易,中间可能隔了一整个互不退让却又各有委屈的时光。
4
但只要多一分相信,就会少十分委屈。
在综艺《我们长大了》一期节目中,翟潇闻谈起父亲,分享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往事。
一次体育课上,翟潇闻觉得口渴,便回教室喝水。
万万没想到,只是喝个水就给自己招来了麻烦,下课后,老师直接把翟潇闻的爸爸叫来了。
因为一个同班同学的200元钱被偷了,而翟潇闻是唯一一个回过教室的人。
当时,所有人都向他投来了怀疑的眼光,认为他是小偷,翟潇闻十分委屈。
父亲来了之后,问他:“是不是你拿的?”
翟潇闻答道:“不是”,如果父亲也不相信自己那他真的会崩溃。
父亲说了一句 “你说不是你拿的,那就不是你”。这件事一直深深印在翟潇闻心里。
同样的,多一次沟通和倾听,也可以少许多误解。
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中,爸爸回家后看到家中十分凌乱,麦片堆满了客厅,孩子们在地上吃麦片。
这要是换了一般家长,早就把孩子吼一通了。
可他没有,反而轻声问女儿怎么回事,原来女儿是因为看到弟弟饿哭,所以才倒出麦片,并不是故意把房间弄乱的。
爸爸表扬了她照顾弟弟,然后温柔地告诉了女儿乱拆麦片是不对的。
直面和正视给了解决的可能,理解和沟通给了解决的机会。
5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确是有“时差”的。
但我们似乎忘记,时差是相互的,沟通和理解也是相互的。
很可能,父母替我们挡住的风雨、忍受的委屈,比他们告诉我们的要多得多。
徐伊万和母亲爆发一次争吵后,后悔不已,他找到失踪的母亲才知道母亲当初一个人承受了许多。
囧妈,“囧”的不光是我们,还有“妈”。
我们长大后,见到了更大的世界,父母在我们心里变得越来越“小”。
渐渐的,我们开始嫌他们老土,嫌他们“废物”,嫌这嫌那,却忘了当初他们是如何不嫌烦地把我们带大。
我们渴望理解、想要逃离,常常抱怨父母不懂我们的工作,但我们是否想过去了解父母,他们的梦想在何方呢。
电影中刚开始,徐伊万对徐妈去莫斯科演出的做法不屑一顾。
可是到了最后,当看到舞台上绽放光芒的徐妈,徐伊万十分震撼。
他这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知道妈妈这样闪闪发光,原来妈妈并不是只会管束控制,是自己从来不曾去了解妈妈。
不论是父母对我们,还是我们对父母, 出发点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每个人都是独立又不同的个体,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囧妈》将这场亲情困局放大,也给出了如何化解困局的答案:接纳对方是完全不同的人,试着表达自己的感情。
电影刚开场的时候,徐伊万的前妻提醒徐伊万,“你还记不记得上一次给你妈妈的拥抱是什么时候?”
徐峥在《十三邀》中谈到了自己拍这部电影最难的是该如何处理:
妈妈怎么样跟孩子说 “对不起”、 “谢谢你”;
孩子怎么样对妈妈说 “我爱你”。
因为在中国人往往不会这么直接地表达感情,这三句话是初学汉语最先学会的三句, 看起来最简单的九个字,却成了最难说出口的九个字。
假如你还是说不出口,不如现在去抱抱你的妈妈。
这次是拥抱,下一次说不定就是“我爱你”。
点亮「在看」
对那个重要的人
说出那句 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