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爱和宠坏如何拿捏?1~2岁渐进式放手是关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1-30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579
导读

拥抱,对大人或孩子都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以刺激感觉系统中的深压觉和本体觉,让大脑分泌好的激素,使人感到放松和心情稳定。 1岁内宝宝要多抱,尤其是6个月~1岁开始进入分离焦虑期的宝宝,不要强迫他分离…

在宝宝1岁前,尽量多抱和给予安全感;等到1~2岁,开始渐进式放手,不要完全满足孩子。但是离别拥抱、安慰性拥抱却是一辈子都不用停止,多给孩子爱跟关怀,有助未来亲子维持较良好的沟通。

拥抱,对大人或孩子都是一件美好的事,可以刺激感觉系统中的深压觉和本体觉,让大脑分泌好的激素,使人感到放松和心情稳定。

1岁内多抱,宝宝才有安全感

1岁内宝宝要多抱,尤其是6个月~1岁开始进入分离焦虑期的宝宝,不要强迫他分离、多给予拥抱,才能让他拥有安全感。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是孩子以后面对世界的基础,需要离开孩子时要告诉他:‘妈妈会回来!’并引导孩子去跟他人互动,给他时间接受陌生人,一直到2岁都要尽量给孩子安全感。

1~2岁开始渐进式放手

但不能永远一哭就抱!当孩子1~1岁半后,许多能力都有了大提升,他能自己做的事就要放手让他做,放手和给予安全感并不会矛盾,只要爸妈适当进行引导。

让孩子尝试自己走,跌倒再给他拥抱

如果孩子想要自己走,就不要抱!但记住,当他摔倒、感到疼痛时,给他一个拥抱,如果怕危险、什么都不准孩子做、一直抱,可能会养成太依赖的个性,等到有一天长成大龄孩子,要他下来走,他习惯了就不想下来了。

因为以前都抱他,现在忽然不抱了,这种断层式教养孩子无法接受,容易造成亲子冲突。所谓放手,还是可以适度保护,他需要时还是能寻求大人帮忙,正确作法是慢慢地一边放手、一边引导和保护他的安全,它必须是一个和缓的进阶过程。

面对哭闹:简短指令→暂停→拥抱

面对孩子2岁前的偏差行为,如:丢东西、打人,请用简短指令告诉孩子:‘不能这样!我很生气,会痛’。而且当下表情一定要严肃,说完之后先暂停,让孩子消化一下信息量,有时说得太复杂,他无法处理这么多信息。如果这时他情绪失控,可以先抱一下,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找机会教育,但爸妈仍需坚持教养原则,不能因为哭闹就顺他的意。

安慰性拥抱一辈子都不要停

即使是大人,也希望常被拥抱,因此安慰性拥抱不必局限年龄!例如:送孩子到幼儿园门口,给予离别的拥抱,这是一个好的仪式,孩子会因此得到满足,就像平常跟别人说拜拜或吻别,更能安心跟妈妈分开。平常多给爱跟关怀,孩子以后较愿意表达和倾听,良好的亲子沟通往往建立于亲密的情感交流之上。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