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最应该提防的人不是大臣,而是这样一类女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2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67
导读

之后,这事在民间又有了更多解释,甚至说:这皇帝连听大臣汇报之时,也是要带着小怜的。他有个万贵妃,后者只是前者幼年时的保姆,长这位皇帝17岁,皇帝一即位就纳她为妃子了,虽然,品级不高,不过,她在后宫的地位…

宫闱内廷之事,一直为民间所乐道,尤其是出了某位荣冠后宫的宠妃后,那这可就成了天下大事了,皇帝哪能“沉迷”此事,好色必将误国。

于是,这就有了一大串名单,从夏一直到清,都有因为女子,而致国家发生了危机,甚至,还改了朝代的姓氏,比如:李治,就非得娶了他父亲的一位妃子。

如果说是巧合,不会几千年来,类似事件层出不穷吧。如果说是附会,细数这几千年的历史,还真是糊涂皇帝的身边,都伴随着一些美艳妃子。

然不成,真应了这民间的说法,鱼找鱼、虾找虾么?简单来说,不就是一个词——“气味相投”嘛。甚至于,民间还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衍生。

比如,就有个很是香艳的成语叫“玉体横陈”,大家可能只是熟悉某个故事,认为这个成语是来源于此处。其实,这个故事几乎找不到任何出处(含野史),不过,在唐朝,有个蛮有名的诗人李商隐写了“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诗名叫《北齐二首》,是这样写的: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此诗中的人物确有其人,北齐王朝第五位皇帝高纬最宠爱的女人,冯小怜。此诗中的战事,确有其事,当年北周攻打晋阳,这位皇帝不是想着如何退敌,而是如何逃跑,当然,是带着他的淑妃冯小怜。至于其它,怕应是作者的自由发挥了。这也很好理解,不忙国事,当然,就是忙着自己的家事了。

之后,这事在民间又有了更多解释,甚至说:这皇帝连听大臣汇报之时,也是要带着小怜的。如此这般,国家不亡才怪。北齐本就是个很荒诞的王朝,一个罪臣的妻子居然能做了皇子的乳娘,后来,还能干预皇帝的婚姻大事。高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心智能正常吗?

一个长歪了的皇帝,他看中的女子,自然也不会好好“相夫”,更多的则是“邀宠”。

再来看个举止也非常出格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他有个万贵妃,后者只是前者幼年时的保姆,长这位皇帝17岁,皇帝一即位就纳她为妃子了,虽然,品级不高,不过,她在后宫的地位从来就是第一位,生了个儿子后就晋升为贵妃了。只是这皇长子早夭,于是,也害得这位皇帝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子嗣。

前面有个侍女出身的冯小怜,后面有个保姆出身的万贞儿,为啥就偏偏得了这些个皇帝的眼?大家以为皇帝生于帝王之家,就一定很幸福?事实上,这帝王之家从不缺算计,缺的是“关爱”。

若是身边有了位可以了解自己心声的人,自然会无限制的想靠近她。只是,这些出身低微的人,已经学会了如何看人的脸色做事,一旦自己坐上那位置,对着他人所使出的手段也只会升级。

那冯小怜后来被赐给了代王宇文达,居然也很受宠,她还想得到更多,就中伤其她妃子。只是,哪有事事都顺着自己心意的,后来,杨坚不知道是不是有意,居然将她送给了被她陷害过的妃子的哥哥,最终,逼得她不得不自杀了。

再看这武则天,计划的更是长远,偏偏这李治还就接了招,看似被这美色冲昏了大脑,其实,这二人应是各需所需,前者不想离了这皇宫,后者更是想借前者摆脱一些政治上的束缚。

很快,唐朝皇室又出了位有野心的皇后,韦氏,也想再复制下“临朝称制”的事情,只是,这时出来了个厉害的人物,李隆基,让唐朝的历史又光辉了些时日,只是,他后期专宠杨玉环,也被后人骂个不停。

其实,读完这些历史,有个真相就很清楚了:在男权绝对至上的社会中,这女人呀想做点什么事情,没有宠她的人给她撑腰,几乎寸步难行。

所以,那些美色迷惑的话语,只不过是很多人为了这些帝王们开脱的借口罢了。

不用看的太远,就看清朝,太后慈禧就经常被人提到,她能得了这权势,是谁给她打开了这大门?是咸丰哥俩。一位念着她是儿子的生母,不忍心除了她,一位贪恋这权势,帮着她除去了那八位顾命大臣。最终,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所以,这些皇帝们在历史上都排不上号,他们都应该和汉武帝刘彻学学,从小就立志“金屋藏骄”,然后,又开始宠幸卫子夫,晚年又喜欢了钩戈夫人,但是,为了防止她干涉自己儿子刘弗陵上位后的政治,在其死前便找了个借口将钩弋夫人除去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立子杀母”自刘彻之后,很多朝代都发生过,北魏更是盛行。钩弋夫人赐死后,有人对杀母立子的做法不能理解,《资治通鉴》记载了武帝的一段解释:“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再往前看看,那就是秦始皇嬴政了,有谁听过他的“绯闻”。真正立志于天下大事的帝王们,很能理清国事和家事,不过,在民间看来,这样做似乎又少了点“人之常情”。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北齐二首》】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