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型肺炎疫情,2020年新年,注定是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年。
这个新年是安静的,少了往年走亲串友的热闹和喧嚣,一家人安安静静地待在一起,其实,这就足矣。
一位网友在疫情严重的今年,幸运地提早很多天,安全回到老家过年。网友的儿子和女儿非常兴奋,因为放寒假之初,俩孩子就一直嚷着要回老家过年。
看到孩子们每年临近过年,就主动要求回老家,网友很欣慰,以前孩子们是不愿意回老家的。
但是夫妇二人坚持每年都回老家陪着老人,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根植下了“回老家过年”的概念。
回老家过的这些年,已经让他们爱上了老家过年的氛围,爱上了老家的年。
01为什么要回老家过年?
曾经有位网友,每年她跟老公兴冲冲地收拾行李,准备回老家过年的时候。他们的女儿却嘟着嘴,坐在一旁不愿意行动。
网友问孩子:
“为什么不赶快收拾行李呢?”
女儿委屈地反问道:
“老家又旧又破,为什么每年都要回老家过年呢?”
听到了女儿的抱怨,网友怔了怔。她心心念念的老家,为何在女儿的口中成了“又旧又破”的地方?
孩子对“老家”嫌弃和不理解,令网友不安。如何才能让孩子明白“回老家过年”的意义?
02 老家又破又旧,却是爷爷奶奶精心收拾的。
老家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也许它只是一个不知名的村镇,也许它还很贫瘠。但它是每个离乡的人心中的永远的眷念。
对于在城市里出生长大的孩子,没有老家的概念。在城市里住惯了的孩子,会排斥农村老家的环境。
常有网友抱怨,每次过年回家,孩子吵闹着要离开,想回到在城里的家。每每此刻,气氛都有些许尴尬,担心孩子的话伤了老父老母的心。
孩子,你们知道吗?你口中又破又旧的房子,其实是爷爷奶奶精心布置的。
老家的房子墙壁发黄,有的地方石灰脱落,斑驳斑驳。但它一定是干干净净的,每一处都是爷爷奶奶用心打扫和收拾过的。
孩子,你知道吗?过年各式各样,吃的、喝的,是爷爷奶奶手工精心准备的地道家乡口味,也是爸爸妈妈无比怀念的美食。
03老家的年是最传统的
老家进入腊月二十,就开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了。老家的年,是最地道,最传统的。
1)打扫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换上干净的床单被罩,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2)祭灶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夜里把灶台刷干净,将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为灶君上供各种糖果、酒肉、甘蔗、米果等,还要烧香、点上蜡烛。
3)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现在很少人家自己磨豆腐了,但是爸妈小时候还是很流行的,一些地方在除夕之前还有吃豆腐渣的习俗。
4)贴对联
团年饭之前,家里要贴上新的对联和门神。有的负责刷浆糊,有的负责贴对联,有的负责站在远处查看是否贴歪了。大家分工合作,其乐融融。
5)团年饭
团年饭是除夕的重头戏,每家每户精心准备,全都是大家爱吃的菜。摆上满满一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说笑。
如今,城市里的年,大多化繁为简,少了很多繁琐的过程。团年饭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就可有可无了。过年的仪式一项一项减少,年味道也就自然淡了。
04老家的年味
老家的各种吃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能吃上极具地方特色的年味,那才叫过年呢。
前几天,一位东北姥姥在年前坐车到北京,跟留在北京的孙女一起过年。69岁的姥姥将家乡的大铁锅和新鲜大鹅都带来了,姥姥说,要在过年期间给孙女做她最爱的家乡菜。
没有家乡的年味,哪里称得上过年呢?
沈阳的一名大学生不能回家过年,远在山东的妈妈,花费六百多元,给他寄去了一箱子新手包饺子的全套材料:三鲜馅、三色面团、擀面杖、还有一本《包饺子教程》的书。
虽然邮递费用够孩子吃十多顿饺子的,但是饺子没有妈妈的味儿,又怎么能叫过年吃的饺子呢?
能回家过年的人就更幸运了,每天都能吃上家乡地道的美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还记得孩童时期,过年炖鸡,总能得到一只大鸡腿的开心和满足吗?如今,我们虽已过逢吃鸡必有鸡腿的年纪,但是我们的孩子每次回家,继续享受着这份殊荣,接受大家的团宠。
05亲人的期盼
一位网友表示,每年的刚进腊月,妈妈就会拿着电话挨个给子女打电话
“什么时候放假?什么时候回家?”
得到回家的日期,父母就开始准备和期盼。回家的那天,家人早早在村口张望,等着熟悉的身影出现。
或者给父母一个惊喜,突然敲开家门,出现在父母眼前的瞬间,他们开心地像个孩子。
子女们回家的日子,父母都特别的忙碌。每天不停给孩子们弄各种好吃的,虽然累,却特别开心。
06老家融入我们的生命
从出生时起,老家的年就一点点植入我们的心里,随着年岁的增长,它生根、发芽、壮大,渐渐跟我们融为一体。
带着孩子回家过年,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根基,也将孩子植根于老家。
带着孩子回家过年,让孩子们体会老家浓烈的乡俗,让这些乡俗融入生活,成为生命里不可分割的元素。这些元素,将会成为孩子对家乡独特的记忆和理解。
老家的年是亲情、是传统、也是文化,将会世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