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演“课件电影”,是对课件本质功用的误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3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834
导读

再有,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上百贴的图片每分钟要平均两三幅,教师忙于人机对话,哪还有闲心来启发学生;教师要急于展示自已的“精彩”哪还容的学生探究;有的课件,故弄玄虚,使用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画面切换,前…

很多教师,课件制用以多为胜,课件制作内容多,课堂上使用频繁,课堂教学异化成了演课件。有的教师认为,课件内容多多益善,把教学内容事无巨细的都搬到了课件上,因此使用起来相当不便。这是对课件认识的又一个误区。

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学的,是用来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拓展课堂内容,完成一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实验等作用的。

而有的教师把课件当成对教学内容的展示,把课件当成黑板,让课件代替课本。以语文课件为例: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首先展示教学目标;然后是预习检查题目、答案作业;再到导入新课导语,把课文全文搬到大屏幕,范读录音,接着,课文分析、延伸拓展;小结练习,课后作业,整个课件页面达上百幅,这还不算中间的自动运行的动画,连同学们分组讨论,论论结论,都一一打到了课件上。只看课件,的确不错,内容确实全,学生活动真是多,课文分析真是透,版面设计真是美。用这样的课件来上课,学教师不用再说一个字,学生不用再动一次脑,教学任务便可完成。这样的课件真是“完美”至极。只是教师忘了,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要预设,但更重要的是生成,生成是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诞生的。而用课件,这些过程都不再需要了,学生只是跟着教师观赏一遍课件就万事大吉了。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由刚刚淘汰的“满堂灌”变成了“课件灌”。这可比“满堂灌”更加糟糕。“满堂灌”学生多少还有点思考的余地,而“课件灌”学生则毫无动脑的必要了。

再有,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上百贴的图片每分钟要平均两三幅,教师忙于人机对话,哪还有闲心来启发学生;教师要急于展示自已的“精彩”哪还容的学生探究;有的课件,故弄玄虚,使用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画面切换,前进,后退,返回,有的课件设有总目录,每个过程之后都要返回到总目录,画面本身对教学过程毫无用途。有的课件,一气哈成,前进、前进、再前进,一旦教学过程出现问题,需要翻看前面内容,哪只有从头开始。这样的课件就是使用也要练上一天半载,对教师岂不是个负担。

一个好的课件,不是看其内容多丰富,过程多全面,而是应当注重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展示的应是精华,拓展的应是学生所需,使用起来应当方便快捷,让人一看就明白,一学就会用。

精、简、易应是好课件的重要特征之一。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