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信息焦虑,你需要一场「数字大扫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2-05  来源:来自互联网  作者:来自互联网  浏览次数:474
导读

如果你恰好同时关注了这些渠道,往往就会发现同样的内容既出现在微博的信息流之中,也会出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里。过去几年,我虽然也曾尝试过其他种类的信息聚合服务或应用,但最终还是用回了 RSS,一则习惯已经养成,…

每天早上一睁眼,刷不完的微博扑面而来,各大新闻 App 争先恐后向你推送即时资讯,打开微信,订阅号里又积满了未读文章…

这还不算完,B 站、抖音、知乎、豆瓣...你手里的信息源多到数不胜数。太阳底下的新鲜事非但从不匮乏,简直泛滥成灾。

尤其最近这个特殊时期,有关疫情的消息 24 小时不间断更新。如果不能合理摄入,信息过载造成的无力感和焦虑感很容易彻底打乱我们工作、生活的正常节奏,乃至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中国人过年,大扫除必不可少,把家里收拾齐整,才有新气象。

互联网时代,不妨也趁此机会,给你的数字生活来一场「大扫除」。

为什么会「信息焦虑」?

除了信息数量太多、更新频率超过了消化吸收的速度之外,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信息的传播渠道过于分散。光是微博、微信两大国民级 App 每天产生的信息量就已经足够可观,这还不算你手机里的其他社交应用、资讯客户端和视频门户。在不同信息渠道之间来回跳转,很快就会迷失自我,获取了多少真正有效的信息不好说,大把大把的时间却被低效地消耗掉了;

其次,过多消息源和传播渠道会造成无谓的信息冗余。就拿我最关注的数码、科技领域来说,重大消息各家都会报道,有关同一事件的消息扎堆发布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规模较大的媒体为了让自己的传播效果最大化,都会布局多个分发渠道。而如果你恰好同时关注了这些渠道,往往就会发现同样的内容既出现在微博的信息流之中,也会出现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里。一篇文章没必要在两个地方各读一次,冗余的信息除了给我们的处理机制造成负担之外,别无益处。

最后,我们自身处理信息的心态和方式也很关键。即使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也不敢保证能把每天的所有新消息都一网打尽,更遑论我们这些普通人。这样说来,「新消息看不完」才是常态,对此不必太过计较;此外,信息按其重要程度、内容质量以及与不同个体的相关性来看,也有三六九等之分,理当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有些应当细读、精读、反复消化,有些快速浏览、一带而过即可,还有的仅供消遣,不看也无妨。

信息「大扫除」,从这两方面下手

为了缓解信息焦虑,我决定对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做一次彻底改造。首要任务是弄清两个问题:

第一,我需要获取哪些类型的信息?按照对工作生活的重要程度划分,排在第一位的当然还是数码、科技相关的资讯。这部分内容就囊括了需要细读、精读的「深度报道」,以及仅需浏览的「快讯消息」。除此之外,当下其他领域信息的重要性于我而言并没有主次之分,也不会对我的工作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索性全部归入仅供消遣的「轻阅读内容」之中。

第二,目前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梳理下来,有以下三类:

◉ 图文:微博、微信、RSS 订阅。前两者自不必说,RSS 订阅则是断断续续维持至今的习惯。它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信息获取渠道过于分散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机器推荐算法的不利影响。过去几年,我虽然也曾尝试过其他种类的信息聚合服务或应用,但最终还是用回了 RSS,一则习惯已经养成,二来它也确实是目前最适合我、效率也最高的信息获取方式;

◉ 视频:YouTube、B 站。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视频门户,除了内容本身的质量符合需求之外,没有广告也是一大加分项(Youtube 可通过 Chrome 插件去除广告)。毕竟当你每天都需要刷几十个新视频的时候,再短的广告也显得漫长。另外,这两大网站在视频管理方面的一些共通特性也可以为信息处理提供便利,后文详述;

◉ 音频:这里主要指的是播客内容。或许跟之前在电台的工作经历有关,我对音频这种载体有特别的偏爱。它「伴随性」的特质非常适合「一心二用」,通勤、做家务、锻炼的时候都能听,不必额外花费时间,也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的好办法。当然,如果你手头的主要任务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听播客反而会造成干扰,这是音频类信息渠道的局限。话说回来,现在我好像也没有太多空闲时间能用来听播客,所以也不会把它作为主要信息来源,订阅的内容以脱口秀为主,消遣居多。

如果把我目前获取信息的类型和渠道做一个整合,就能得到这样一张表格:

不难看出,我的信息获取渠道和类型之间有太多交叉重复,极大地影响了处理效率。再加上前面提到很多信息源会通过多个渠道分发资讯,更让信息过载的状况「雪上加霜」。

找准了症结,就要做出改变

作为我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图文类资讯,恰恰也是信息过载的「重灾区」,当务之急是理清主次,然后分类处理。

精简数量后,我把集中产出深度内容(尤其是数码科技领域)的信息源放在 RSS 订阅中,通过 feedly 配合 Reeder (iOS & MacOS) 以及 Newsfold (Android) 两款客户端进行快速浏览。在此过程中,这些信息源产出的快讯类内容连同不重要的深度内容都被一带而过,「知道有这么件事就行了」,而值得细读、精读的内容则转存到 Instapaper 中,稍后集中处理(你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稍后阅读服务,Pocket、印象笔记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关注的微博账号和微信订阅号则来了一次「大瘦身」,不仅剔除了与 RSS 订阅重复的信息源,还特意筛选了关注账号的类型,以快讯和轻内容为主,同样可以通过浏览快速处理完毕。微博账号还借助分组设置进一步筛选,数码科技和新闻类快讯优先浏览,其他泛生活类「轻内容」则留到闲暇时候再随意翻阅。过程中如果偶尔遇到值得深度阅读的信息,同样发送至 Instapaper 集中处理。

如此一来,图文类新消息的数量显著减少,通过每天早、中、晚三次浏览就能处理完绝大部分,深度内容也归纳到一处,方便集中阅读。而作为信息汇总之处的 Instapaper 正好成了素材库,可以为选题及文章内容提供灵感。

视频类内容仍在网页端处理,原则与图文信息大体一致:首先精简信息源数量,并尽可能确保 Youtube 和 B 站订阅的信息源不重复;每天浏览新资讯时,时效性强且值得深入了解的内容放进「稍后再看」列表集中处理,其他感兴趣但重要性更低的内容则放入收藏夹,空闲时候再看。当然,目前也有将 Youtube 和 B 站内容转化为 RSS 订阅的第三方服务,可以更好地统一摄入信息的渠道。不过这类服务普遍存在学习成本,权衡利弊后,我觉得目前暂时没有采用的必要。

至于播客,由于本身都是供消遣的内容,且已经通过泛用型客户端实现了统一订阅管理(我用的是 Pocket Casts),所以目前无需特别处理,有空的时候随便听一听就好。

总结

一场「大扫除」之后,我的信息处理流程已经初步形成了 「整合渠道 / 去除冗余 → 快速浏览 / 集中筛选 → 统一归纳 / 消化存档」的路径,不仅能更充分地榨取信息的实用价值,自己的「信息焦虑」也有所缓解。

你问如果信息还是多到看不完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Let it go,学会放弃。

不要低估互联网的力量。如果某条信息对你真的至关重要,那么完全不必在意暂时的「擦肩而过」。山不转水转,总有一天你会和它重逢。

 
 
免责声明
• 
本文为会员免费发布,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