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武汉爆发。
疫情突如其来,一起扑面而来的还有太多太多各种各样的信息。
感染人数、病毒来源、传播途径、治疗手段、防治秘方、二次感染、超级传播者……都关乎疫情,都透着恐慌。
这个新年,少了亲戚朋友的串门,也没有以往传统佳节的热闹。
城市的街头冷冷清清,微信、朋友圈的传言却甚嚣尘上。
1月26日,各个微信群中广为传播“白岩松采访钟南山院士的温馨提示”。
因为对钟南山的无限信任,对疫情扩散的焦虑,对央视的权威发布,这则谣言被迅速传播。
还有诸如香蕉引发肺炎、童子尿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等等谣言。
为此,腾讯新闻“较真”辟谣平台上线,几乎隔几个小时就有一条辟谣消息,非常时期的谣言数量由此可见一斑。
谣言会造成恐慌,而恐慌会造成物资的哄抢。
韩剧《流感》中,恐慌的市民在超市疯狂哄抢食物,为此大打出手,连特警都管不住。
现实中,普通民众听见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
“双黄连或许能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消息一传出,就连兽药双黄连、双黄莲蓉月饼都被抢购一空。
更有甚者,在这样紧要的关头面前,将防护用品价格翻倍增长。
十元一包的口罩,能卖到三四十;原价三百的N95口罩,千元一包已经是折后价。
我的朋友感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但精神匮乏的时代,才涌现出这样毫无公德心的投机者。
我不同意。
因为,在严峻的疫情面前,中国精神正发挥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因为中国精神,14亿中国人,正在众筹他们的爱心,驰援一个城市,扛起一个国家。
01
164篇文章
带领中国人濒死重生
大家好。
今天的话,可能要从一本书说起。
在面对着实时疫情的上涨数字,面对着网络上各种舆情讨论;
在神经紧绷、日均步数不足100的日子里,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力量。
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新书发布。
由原文化部部长、现今85岁的著名作家王蒙主编。
书中收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名政治家、文学家、革命家的代表作。
《民报》发刊词(孙中山)
《美国化的清华》(闻一多)
《七子之歌》(闻一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历史之重要》(章太炎)
......
全书共选作品164篇,历时一年有余。
书中的每一篇,都在过去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影响时代,照耀过历史的天空。
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讲座教授王绍光撰写导读。言语精辟,读后常令人惊叹太史公之妙。
这本书叫《中国精神读本》。
乍一看书的标题,不免让人觉得太过严肃甚至难以激起阅读的兴趣。
但当我翻开扉页,看到序言,与其说字字珠玑让人不明觉厉,更不如说我为之感动。
中国精神,从哪说起?
从《周易》说,可以;从《论语》说,可以;从《道德经》说,可以;从《孟子》说,可以;要从宋明理学、新儒学说,更可以……
但这本书,选择了近现代。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但从文化中衍生出的中国精神从未如近现代时期一样,受到几近灭亡的考验和挑战。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目睹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觉醒,和一个年轻国家的诞生。
这些文字,在那一百四十年的历程中,振聋发聩,凝聚人心,带领着中国人一次次濒死重生,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
而今天,在人心惶惶、网络舆情如此混乱的当下,它依旧能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给我焦躁不安的精神打一针强心剂。
我相信,你也会需要。
这本书,小编也将其上架到商店了,可戳下方链接自行购买。
因疫情原因
各大快递均暂停收发
商品会在恢复发货后第一时间发出
02
黑暗世界中的温情
1911年11月,24岁的林觉民参加广州起义几天前,写下《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这家书才刚刚开始,便是生离死别。
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说:“吾自遇汝以来,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意映对丈夫林觉民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时代动荡、世界黑暗,即便前路是退无可退的悲壮选择。
这封诀别书却如寻常家话,从父母孝道到子女相教,从家庭生计到救国之志,事无巨细一一道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后,除夕当晚,就有各省医疗人员集结驰援武汉。
有一位医生说,自己要去武汉,没办法陪怀孕四个月的老婆产检。
采访不过短短几句话,便红了眼眶。
我相信,在今天这样严峻的疫情面前,有这样境遇的人,不在少数。
当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对冲,循理而往与心有难舍纠结,慷慨悲壮与缠绵悱恻交集。
无论是当时英勇赴义的林觉民,还是现在冲在第一线的战士们,他们心中的情怀大义,都值得我们的尊敬和赞扬。
因疫情原因
各大快递均暂停收发
商品会在恢复发货后第一时间发出
03
什么才是
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有人说《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将热血浸到了少年的骨子里。
这些让人血脉喷张的词汇,曾在动乱的封建中国,振奋了迷途的旧时青年。
青年毛泽东一度为此文折服,说“我读了又读,直到差不多背得出来了。”
胡适也坦诚:梁氏的文章“使读的人不能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小编2020年许下的新年愿望,是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不仅是因为突发疫情,还因为,2019年祖国的一方土地——香港,焦土之上,青年人的不成熟、青年人的热血都被有心人士利用、鼓动起来。
他们在为烧警局、扔汽油弹、扔国旗、污国徽叫好;
他们自以为“民主、正义”,阻碍一切反对的声音;
他们对路遇不平的老者、试图冲过路障的司机,群起攻之。
反观大陆青年。
疫情爆发后,各地支援的医疗队一批一批向着武汉出发,广大青年医护人员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身影。
22岁的感染科护士,双手终日被洗手液、消毒液、滑石粉浸泡侵蚀着,满是皲裂。
防护服紧缺的情况下,他们为了节约资源8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生理期垫上尿不湿......
结束工作时,脸上已经被一层又一层的口罩压出了深深的血痕。
有人说,非典时期全世界都在保护90后。17年后,换90后保护全世界。
所谓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死神抢人。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因疫情原因
各大快递均暂停收发
商品会在恢复发货后第一时间发出
04
值得一家三代共读
梁思成在美国读书,与父亲通信,诉说自己在校学习多年,一直苦练画画,与自己理想不符的苦闷。
梁启超谆谆善诱,回复: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虽为家书,却并没有身为长辈的严厉斥责,其言谆谆,如沐春风。
短短几句,是对孩子光明未来的期盼,也是声声教导孩子戒骄戒躁,心境平和的教诲。
也正是在他优秀教导理念的影响下,梁思成成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建筑史学家,被称为“建筑五宗师”。
很多人想重启2020,觉得生活实在是太过糟糕。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历史的浪潮里,这本书里的每个人几乎都如梁思成一样,只能看见自己身边几米,再往外就是一片黑暗。
旧时青年因《少年中国说》,心生振奋。
梁思成因父亲家信的谆谆教导,丢弃迷茫。
若你如今觉得迷茫无助,我想,这些人的文字,应该也可以让你在乏善可陈的生活中挣脱枷锁,生长出更多的可能。
05
历史,不能被忘记
甲午战争后,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残局。”
于是,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一场百年革命铸就了如今的时代的最强音。
2020年,中国位列强国之席,但机会和危难并存。
鉴往知来,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了它的未来。
“当人们生活在富足的暖风里,对很多人来说,先辈们的苦难、牺牲和热血就像多年前看过的老电影,至多留下一些依稀的印象。
有一些人尚心存感恩,另一些却冷嘲热讽。”
之所以要揭开疼痛的历史,不是为了用当年绝望的痛苦来吸引今日的目光。
是因为,历史终究是不能被忘却的。
从民族到个体,我们如果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又怎么能回答“我是谁”和“我要到哪里去”?”
164篇文章,有呐喊,有温情,有寄情于景,也有对和平年代中国盛景的期盼。
164篇文章,代表的不仅是一段段历史声音,更是中国人沉淀千年的精神。
他们是国家土壤之下的根茎,扎得深不见底,牢固得与国家的命运共同呼吸。
鲁迅说,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然后看着黑暗褪去,黎明将来。
就如2003年,在非典为全国蒙上阴霾的时候,希望的种子也在孕育。
如今,我们依旧可以。
《中国精神读本》,戳下图链接可直接购买▼。
因疫情原因
各大快递均暂停收发
商品会在恢复发货后第一时间发出
为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