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相传大禹接到治理洪水命令的时候,才是新婚的第四天,他揣着调令马上离开新婚的妻子涂山氏,开始了治理水患的工作。从那天之后,他吃住都在工地上,再也没有进过家门,有三次机会路过自己的家门他都忙得没有办法走进去看看家人。
妻子涂山氏在他离开之后,独自生下儿子启,儿子四岁那年,涂山氏听说丈夫因为治水即将要路过家门,就抱着启站在家门口等着丈夫。大禹来到的时候,儿子启望着父亲不停地啜泣,大禹无暇顾及儿子的期盼,转身离去,就这样,大禹在外面治水十三年最终获得了成功。
无独有偶,距离大禹治水大约一千年之后,地球的西方也诞生了一位大英雄,他就是伊塔卡岛国王奥德修斯,他先是花费了十年时间率众参与希腊联军攻打特洛伊城的战争,然后又耗费了十年时间滞留在回国的旅途上,等到他回到伊塔卡岛上之后,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两人合谋杀死了所有的政敌。
一位是来自东方的圣贤,一位是出自西方的大英雄,他们令人歌咏了几千年的伟大事迹都是以牺牲父亲这个人生角色来羸得的。这两位名人大概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的典范。
除了丧偶式育儿之外,现在还有一种更加令人头痛的育儿方式,有人将之冠以“诈尸式育儿”。当年康熙申斥允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的名言可谓是这种育儿方式的极端表现。
父亲在家庭和养育子女方面一直被赋予次要的角色,这种错误认知古已有之。他们在养育子女方面的作用,通常以提供财政支持为基础。然而,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最新的科学表明,父亲在育儿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幼儿时期与父亲长时间相处融洽的孩子,在自尊心、智力发育、自信及自制力方面都优于其他同龄的儿童。而在幼年期,越是喜欢与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父亲,带出来的孩子其语言能力就越发达。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些因素阻碍了父亲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父亲的缺席呢?
一、工作狂式的父亲
这类父亲虽然是家庭中的一员,但实际上他们很少在家里现身,他们通常采取的是“997”的工作制,每天和孩子呆在一起时间大概只有几分钟。
早上,当孩子们去上学时,他们只能匆匆地和孩子们道声别,晚上,当他们回到家时,孩子们已经陷入梦乡。在这种状况下,孩子们能够和父亲说上几句话已经是奢望。
这种类型的缺勤现象现在在一些事业上升期的家庭中非常普遍。职业的规划和子女情感上的交流处于一种危险的矛盾之中。
平衡这种矛盾,我们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的方式,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电子邮件等方式以虚拟的方式活跃在孩子们的身边。
利用晚上或者假期,父亲尝试着暂时阻断工作上的联系,将注意力100%集中在孩子们的身上,请相信,你所做出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二、缺乏角色定位感的父亲
一位缺乏角色定位的父亲对孩子的感情是肤浅的,他们想方设法地逃避作为父亲的责任,孩子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是一个大玩具,他们如旁观者般参与到孩子们的哺育工作中,孩子哭了、拉了、饿了,他们只想让其他人来处理,他们和孩子的感情比陌生人近一点,比亲人远一点,就这。
这样的父亲自然随时在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他们和孩子保持着不冷不热的情感联系,他们害怕承担义务,在他们的眼中,抚育孩子应该由母亲来负责。这个角色转换上的不成熟与他们缺乏同理心有关。对于这类孩子的父亲转变观念就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有人说:孩子的出生延续了父母的生命,当一个新的生命被创造出来时,带给父母的不仅仅是欢乐,而且还带给父母一份终生的承诺和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个人一旦荣升为父亲,那么他就是这个协会的终身制会员,是否称职取决于他自身的努力。
静下来想想,孩子是不是越来越无视你存在,是不是任何事情都寻求母亲的帮助,如果你的家庭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么就是你尝试着改变的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吧。
如果你属于上面这两种爸爸,请尽快改正吧!尽可能早回家,拥抱孩子,和他们快乐地嬉戏,孩子长大后会感激你。